40年前,上海出版的這套文集掀起了“陳寅恪熱”;40年後,原汁原味的紀念版來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蔣天樞編校的《陳寅恪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旋即以搜輯完備、校勘精審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與讀書界因此出現“陳寅恪熱”,迄今不替。今年是該文集出版40週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日特別推出紀念版,並於1月4日聯手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古籍所舉辦學術研討會,回顧中國當代學術史、出版史上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寅恪是我國近代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史學家之一,他通曉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多種文字,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傅斯年曾説:“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梁啟超説:“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介紹,在當代中國出版界,上海出版人是明確認識陳寅恪著作價值的先行者。早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就修訂重印了陳先生的著作《元白詩箋證稿》;又約請陳先生將其有關古典文學的論著編集出版,擬名為《金明館叢稿初編》;並聯繫出版其正在撰寫的著作《錢柳因緣詩釋證》(後更名為《柳如是別傳》)。因種種原因,後兩書未能及時出版。
1978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易名獨立,即重印了《元白詩箋證稿》,並啟動《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在陳寅恪的弟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全力支援下,歷經三年蒐集陳先生已刊和未刊的著述、手稿,于1980年始正式出版《陳寅恪文集》。這是國內出版界在撥亂反正之後,首次為陳先生正名並出版其著作。文集收錄陳寅恪作品凡七種,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柳如是別傳》均是首次出版。
在復旦大學的師生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美談——《陳寅恪文集》出版後,上海古籍出版社給蔣天樞匯了1000元稿費,但他堅持不要任何報酬。“很多人知道這個拒絕稿費的故事,卻不知道他搭上了多少精力。” 據蔣天樞的學生、復旦大學中文系邵毅平介紹,蔣天樞不僅承擔了陳先生文稿的收集與整理、校勘工作,還撰寫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作為附錄,工作量大得驚人。而當時,蔣天樞已年近80。為此,交稿後,老師大病了一場,以至於有半年時間是住在華東醫院的。“1982年9月我去看老師的時候,他還尚未痊癒,走路須拄著拐杖。”邵毅平説,整整四年多的時間裏,蔣天樞放棄了自己在研究方面的發展,全副精力投入《陳寅恪文集》的資料蒐集、整理和編輯,直到全套出齊,他才空出時間來開始整理自己的學術成果《楚辭校注》。“如果當時有什麼事,他幾乎沒有東西留下來!都説陳寅恪是中國文化的托命之人,蔣天樞則是陳寅恪的托命之人。他們之間的關係,既表現為中國學林高風,也表現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身處逆境時的風骨。”
據透露,此次出版的《陳寅恪文集》紀念版,均據原版影印、修復。正文部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柳如是別傳》在1982年重印時根據各方意見進行了修訂,其中《金明館叢稿二編》增補文章五篇。故此四種,據一版二次影印。其餘幾種,均據文集初印本影印。封面、內封、插頁等,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檔案中完整保留了題簽、封面紋樣、圖片等原始素材,美編據此修複製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奉獻給讀者“原汁原味”的《陳寅恪文集》。紀念版分精裝、平裝兩種形式。其中精裝限量正式發行1000套,附贈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一冊,配獨立編碼收藏證書。
文匯網記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