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毛線也能編織成藝術品?川美這場個性展覽邀你來看

發佈時間: 2020-01-06 11:19:03 | 來源: 上游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一團團毛線,除了織毛衣,它還能百變出各式各樣的藝術品……1月5日,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四川美術學院獲悉,該校個性化培養特色工作室教學成果彙報展在虎溪公社已開幕,該校13個特色工作室帶來的展覽堪稱一場視覺盛宴。

“毛線”挂墻變藝術品

走進纖維藝術特色工作室,各式各樣的纖維,在一雙雙巧手的編織下,成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橫看豎看,墻上的畫比較特別,凹凸得當,深淺不一。無論是人物畫,還是風景畫,近景遠景總有立體跳躍的感覺。走近,細看,用手輕輕撫摸,柔柔的,軟軟的。“這是最傳統的纖維,我們將它編織成畫,挂在墻壁上就是一幅生動的壁畫,它跟傳統的油畫感覺不一樣。”展廳工作人員介紹,各種毛線、皮毛、甚至藤條,都是他們創作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經過創意編織,能變成各種立體的藝術品。

“這屬於纖維藝術。”川美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海東是纖維藝術領域的專家,2008年曾獲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他介紹,纖維藝術興起于美國,流傳到我國有10幾年的時間。川美早在2004年就開設了相關的編織課程,一是增強動手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

據了解,纖維藝術起源於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學者稱它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纖維藝術特色工作室成立於2018年5月,注重培養學生對纖維語言的研究與表達,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強調個性化表達,最大可能的探索纖維材質和工藝的表現力,結合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運用纖維語言表達個人觀念和時代精神。”張海東説。

13個工作室各有所長

“藝術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學生的藝術個性培養。個性化凝結了創作的衝動、情感和思維,是最具奇特性和最富創造力的部分,也是衡量藝術教育特色的關鍵所在。”川美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校一直在不斷探索藝術教育個性化的發展路徑,自2015年開始實施“個性化培養特色工作室計劃”。學校聘請或遴選有自己個性研究的、經驗豐富的、熱心教育的導師,以其個人在某個專業領域專長為基礎,組建了個性化培養特色工作室,在學生選擇、教學活動、教學管理、運作經費等方面通過政策支援給予充分保障和自由,至今已建立了“康寧·木刻特色工作室”“楊仁敏·綜合創意特色工作室”“朱小禾·單義藝術特色工作室”“龔玉·水彩特色工作室”“黃越·靈泉詩音特色工作室”“孟福偉·陶藝特色工作室”“趙青·具象寫實特色工作室”“王波·遊戲藝術特色工作室”“曾途·跨媒體特色工作室”“吳松·水墨綜合特色工作室”“張海東·纖維藝術特色工作室”“曾令香·鄉村振興與民藝活化特色工作室”“彭漢欽·具象雕塑特色工作室”等13個特色工作室。

此次,13個特色工作室帶來一場成果彙報展,堪稱一場視覺盛宴,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川美虎溪公社觀看,整個展覽將持續至1月11日。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王子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