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講紅色故事 講革命精神|陳同生:心中有一面不倒的紅旗

發佈時間: 2020-01-03 10:12:04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在中國公學求學時的陳同生,當時名叫張翰君。(重慶醫科大學供圖)

電影《東進序曲》中,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黃秉光隻身入虎穴的場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面對國民黨地方勢力和頑固派,黃秉光胸有韜略,從容鎮定,與頑固派鬥智鬥勇,為新四軍東進抗日開闢了通道。

影片中黃秉光的原型人物,就是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重慶醫學院首任院長的陳同生。2019年12月31日,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楊現洲向記者講述了陳同生的故事。

經劉願庵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陳同生,原名張翰君,190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陳同生剛滿周歲,一家人從常德遷往四川省營山縣。從12歲起,陳同生先後在營山縣立高等學堂、縣立中學讀書。營山縣立中學創辦人和時任校長張瀾,是辛亥革命時四川“保路運動”的領袖之一。在新式學堂的科學知識和進步人士的民主思想熏陶下,陳同生心中也播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1924年,因參加反抗軍閥暴政的“抗捐運動”,18歲的陳同生被川北軍閥何光烈通緝,逃往成都避難,結識了中國共産黨在四川的早期領導人劉願庵等,並經劉願庵介紹加入了共青團,後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1927年秋,經組織安排,陳同生到北伐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的警衛團當指導員,參加了張太雷、葉挺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並在巷戰中負傷。次年5月,陳同生在部隊反攻海豐城的戰鬥中再次負傷。根據組織安排,陳同生回到四川成都療養身體。這期間,他先後擔任了《日郵新聞》《成都快報》《新蜀報》的記者、編輯、總編等職務,在記者身份的掩護下從事革命工作。

1934年10月,因叛徒出賣,陳同生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入獄。

幫助新四軍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

1935年9月,陳同生被轉往南京中央軍人監獄服刑。1937年8月,日寇飛機轟炸南京,炸彈剛好落在中央軍人監獄附近,陳同生等獄中進步人士借此機會要求出獄抗日,並開展絕食鬥爭。後經八路軍辦事處和周恩來出面具保,國民黨當局才無條件釋放了陳同生等人。

出獄後的陳同生受命擔任《金陵日報》代理社長、總編輯,他通過《金陵日報》積極宣傳抗日,直到南京淪陷後停刊。

1939年9月,組織安排陳同生到江南抗日遊擊區蘇州、太湖一帶參加武裝鬥爭,後擔任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6月,挺進縱隊司令員管文蔚、副司令員葉飛剛率部挫敗日偽軍“掃蕩”撤至郭村休整,遭到駐泰州地區的國民黨軍李明揚、李長江部圍攻。陳同生與周山根據新四軍軍長陳毅的指示,前往泰州與地方軍閥談判。到泰州的第四天,兩人遭軟禁。陳同生沉著冷靜,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與國民黨頑固派鬥智鬥勇,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幫助新四軍東進黃橋,開闢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兼任重慶醫學院首任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陳同生主動要求到高校任職。1955年6月,中央決定他擔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為了支援內地建設,上醫當時面臨著整體遷往重慶的重大任務。

陳同生從實際出發,想出了“母雞下蛋”的辦法來支援內地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的建設——將全校的學科帶頭人、教師、科研設備等一分為二,由上醫在重慶建設一所新的醫學院。最終,中央同意了陳同生的方案,並任命他兼任重慶醫學院首任院長。通過精心籌備,重慶醫學院于1956年開學,招生434人,附屬醫院設有150張病床,為內地醫學人才的培養和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市革命公墓為陳同生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趙樸初在《臨江仙·悼念陳同生同志》中寫道:“紅旗終不倒,烈烈舞民魂!”

陳同生同志歷經艱辛,但心中始終豎立著一面不倒的紅旗,這面紅旗就是共産主義理想信念。“今天,我們要像陳同生同志那樣,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為黨的事業作出貢獻。”楊現洲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