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茶水婆婆”用一碗茶傳遞溫情

發佈時間: 2020-01-03 10:07:55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這是央視送給我的一幅漫畫,畫得好好,是我的最愛。”“茶水婆婆”黎宗先説。特約攝影 鐘志兵

南岸區黃葛古道有位“茶水婆婆”——黎宗先在退休後,每天為來往的遊客送免費茶水解渴,一送就是21年。她還在古道旁砌起水池,接滿山泉,方便遊客洗手和清理著裝,為來往的遊客帶來便利與溫馨。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南岸區海棠溪街道敦厚街社區民生家園小區,黎宗先的家已被重新翻修得煥然一新。原來,央視財經頻道設計公益類原創節目《秘密大改造》為“茶水婆婆”打造了一個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退休後,她擺茶攤、挖水池

黃葛古道是重慶市知名度很高的一條古道,1999年3月,黎宗先從學校退休後就租房居住在黃葛古道邊上,那裏正好是上新街、海棠溪兩條上山路與黃桷埡的匯合之處。

“那會兒上山耍的人都很多了,那時出門帶水杯的人少,遊人口渴了就到處討水喝。”黎宗先回憶道,“剛好我家處在古道路邊,一到夏天,便經常有人來問我要水喝。”

她本就有熬茶水的習慣,便經常“招待”那些爬山口渴的人。漸漸地,“規模”也大了,為了方便,她就直接在家門口放上一桶熬好的茶水,旁邊擱一個不銹鋼盅子,行路人渴了就自己隨意喝。

這黃葛古道邊上的夏天免費茶水攤,一擺出來,就擺了12年。直到幾年前黎宗先搬到了民生家園,免費茶攤也就“收攤”了。

茶攤雖然收了,黎宗先仍時常到山上的步道去看看,遇到哪兒臟了,就拿著掃把去掃掃。

黎宗先發現,每當下雨天,從山上下來的人們,褲腿上都滿是泥點子。她便想著法子在古道旁邊的一小塊菜地上挖出了一個五六平方米大小、深30釐米左右的水凼,接了山上的泉水,裝了滿滿一池清水,供人們洗去泥印和疲倦。旁邊菜地的鄰居蔣代全深受觸動,將自己的一小塊菜地也挖成一個水池。

這幾年,兩個小水池很受遊客歡迎。夏天爬完山下來,走到水池邊洗個手、擦個臉,涼爽的山泉水讓人神清氣爽。

重操舊業 茶韻香飄古道

一次,黎宗先清理完兩個水池裏的雜草後,正準備回家,她看到路邊一個小姑娘坐在地上,滿頭大汗,臉色蒼白。

她上前詢問,原來姑娘是天氣太熱中暑了。黎宗先趕緊去買了一瓶水遞給她,同時將隨身揣著的人丹給她吃了一點。

這件事情之後,黎宗先又動起了擺茶攤送茶水的念頭,加之家附近這個黃葛古道的上山口修成了平整的水泥臺階,條件也允許。於是,炎熱的夏日,黃葛古道的這個梯坎口子,兩個容量1.5升的電水壺、一個菜籃子、一袋一次性水杯,黎婆婆的免費茶水攤,又重新“開業”了。

央視為她打造幸福居室

這段時間,黎宗先沒能外出送茶。那是因為去年12月16日,她不小心摔了跤,不得已只好在家休養。好在,海棠溪街道十余位志願者駐守茶水攤,路人依然能喝到熱茶。

原來,如今已經76歲的“茶水婆婆”身體也不如從前。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繼續送茶行善,於是,熱心的她又做起了宣講人。在社區的幫助下,她開設了固定的免費茶鋪。在這裡,黎宗先將自己多年來的服務心得悉數傳授給其他志願者,幫助他們了解各種茶的功效和配比。

“我想快點養好傷腿,出去送薑茶。”黎宗先説,送茶這事只是暫時耽擱,等她腿腳好了還是會繼續“出攤”。

心有大愛的黎宗先處處以他人為先,卻無暇精心打理自己的家。為了讓老人安享晚年,有個恬然的寓所,央視財經頻道設計公益類原創節目《秘密大改造》將她納入改造對象。在了解“茶水婆婆”的生活狀況後,設計師王奕文決定以光影茶居為主題,為茶水婆婆打造一個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乾濕分離的衛生間、整潔明亮的廚房、客廳還單獨隔出了一個茶室……新家讓黎宗先和老伴兒倍感溫馨,而最讓她喜愛的,則是央視贈送的卡通畫像:上面的黎宗先捧著茶杯,笑容滿面,旁邊一行字:贈人清茶、手留余香。

短評》》

讓好人收穫更多做好事的快樂

劉江

央視最近播出的一期《秘密大改造》,展示了知名設計師為“中國好人”黎宗先改造老舊房屋的過程。改造後的房間溫馨精緻,節目組用匠心設計表達了對奉獻社會楷模的敬意。這是對“好人好報,德者有得”價值取向的最直觀呈現。

市井的善行故事裏,沒有太多傳奇,卻更容易引起共情共鳴。多年來,“茶水婆婆”用一杯熱茶,讓黃葛古道上的行人感受到良善的溫情。這種舉手之勞的善行背後,傳遞著一種樸素卻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它使人相信,善一直都在,從未離開。

如何做一個好人,既是道德命題,更是時代命題。許多人對當好人、做好事的心情是複雜糾結的,做好事的衝動常常被擔心誤解的顧慮打敗,對行善之舉感動多於行動。把摔倒在地的老人扶起後,會不會被誣告?把不省人事的街頭病人送往醫院,家屬會不會不感恩反倒索賠?這種助人與自保之間的天人交戰,是多數人對當下複雜社會生態的真實內心反映。

我們離善的距離是遠是近,既要看每個人對道德的尊崇和篤行,更要看“好人有好報、好人受尊敬”的社會氛圍有多濃厚。在制度與社會層面提供更多支撐和保障,讓做好事形成良性迴圈,讓做好事者收穫更多快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道德光亮中,成為城市裏“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