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頭條|學習有方|學而時習|習文樂見|春風習來|學習書架
中國習觀>正文

【學習有理】堅持現行標準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發佈時間:2019-01-24 11:16:31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曹川川

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為第五個國家扶貧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咬定目標加油幹,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目標任務,指明瞭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而且也是對奮鬥在第一線的廣大扶貧幹部提出要鼓足幹勁,作最後衝刺,也是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萬眾一心,共同付諸行動,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國消除絕對貧困已經取得決定性進展,建檔貧困戶和絕對貧困人口越來越少,沒有摘帽的貧困縣也越來越少。在大約還有2年的脫貧攻堅階段,無論是認識上,還是行動上,都可能出現分化的現象。有的人可能認為脫貧攻堅戰即將告捷,産生鬆懈情緒;還有的人可能認為扶貧反而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其他農戶得到的幫扶反差懸殊,對脫貧攻堅産生疑義;也有的人可能認為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法通過現有的常規幫扶脫貧,只能依賴國家兜底了。所有這些認識,反映在行動上必然是不再奮發進取,不再埋頭苦幹。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關鍵階段,必須要咬定脫貧目標,才能統一思想認識,實施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以來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十分明確。一是要讓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即所有中國人都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小康生活,到2020年在中國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小康,沒有一個中國人落下。二是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所有貧困縣摘帽,貧困地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


       脫貧攻堅,就是要堅持現行扶貧標準,不擅自拔高標準,避免陷入“福利陷阱”,讓農民不願依靠自身努力脫貧致富;防止産生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待遇和生活水準的“懸崖效應”,帶來社會負面效應,留下後遺症。堅持現行扶貧標準,也是不降低扶貧標準,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得到廣大群眾公認,國際社會認可。


       按照既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照現行扶持標準,確定差距和扶貧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一鼓作氣攻城拔寨。在脫貧攻堅最後攻堅階段,扶貧要聚焦最難脫貧群體,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農民和特殊貧困群體。如期打贏脫貧戰,思想上不容松解,認識上不容局限,行動上不容止步。


       國家確定的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即“三區三州”,是典型的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高度集中,致貧原因複雜,扶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總體上説,深度貧困地區生存條件普遍比較惡劣,地理位置偏遠,一些深度貧困地區同外界脫節,社會文明程度仍然很低,農民脫貧意願不強;很多深度貧困地區資源貧乏,自然災害多,生態環境脆弱,建設難度大,發展基礎差。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總體上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和保障民生短板難題。


       特殊貧困群體主要是病殘老等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勞動能力和技能。實現特殊貧困農民脫貧,必須由以開髮式扶貧為主向統籌開髮式扶貧和保障性扶貧轉變。開髮式扶貧,要盡可能地讓特殊貧困農民家庭通過入股等方式參與當地扶貧産業發展,通過到企業上班或者提供公益性崗位,如生態脆弱地區防護林看護工作,以及特殊貧困農民力所能及的其他工作,使特殊貧困農民家庭有穩定的産業發展收入。保障性扶貧,重點是針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産業和就業幫扶的特殊貧困農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障、實施社會救助和健康扶貧。


       對於深度貧困地區特殊貧困群體,更要精準施策。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地區的貧困農民,必須大力度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等建設的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産,具備條件的要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讓貧困村和貧困農民有穩定的分紅收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開展公益崗位扶貧等,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為深度貧困地區農民提供就業收入。


       現實生活中,由於天災人禍等不可控因素,脫貧農民又返貧了。其中,因病返貧是農村返貧的最主要現象。脫貧攻堅最後階段,要將重點放在提高脫貧品質上,更加注重幫扶的長期效果。為了防止因病致貧返貧,要建設好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制度。同時,貧困人口退出後一段時間內幫扶政策不能變、力度不能減,鞏固脫貧成果。還要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主要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而不是等靠要思想和觀念,更不能過度依賴政府和社會幫助自己脫貧。(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