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頭條|學習有方|學而時習|習文樂見|春風習來|學習書架
中國習觀>正文

【學習有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非平衡態動力機制

發佈時間:2019-01-17 16:40:32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徐浩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非平衡態這個概念來自“動熱力學”,這裡不存在社會科學意義上的褒貶之分。用老子哲學來闡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正是有了非平衡態或遠離平衡態,所以才追求平衡態,因此事物的演化發展動力實足。


       列寧有一句名言:“自然界的統一性顯示在關於各種現象領域的微分方程式的‘驚人類似’中。”世界上的哲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通過完全不同的途徑得出類似結論,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們都信奉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聯繫原理。自然界是開放的,社會也是開放的、流動的、變化的。在開放條件下普遍聯繫進入自然狀態,研究事物的演化發展必需關注目的性、方向性、競爭性、果決性(即取決於將來的意思)等動力學問題,而非反饋調節和平衡態的靜力學問題。


       當人們意識到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時,也就具備了非平衡態動力機制得以確立的杠桿。1954 年 9 月,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是什麼樣的?中國共産黨人其實早就有了美好藍圖,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現代化目標的牽引下,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初步意識到蘇聯模式的弊端並萌發了變革的念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期和60年代初期曾嘗試經濟管理體制改革。1978年以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以階級鬥爭為綱、突出政治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對外封閉轉變為對外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這三大戰略轉變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以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為鮮明特點的新的歷史時期,由此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改革開放時代。


       許多人都能看到,中國改革開放與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相比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引進了市場經濟。但為什麼中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得通?那是因為遵循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刺激-反應機制,“中國特色”就是社會主義在與市場經濟相互適應的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在經驗導引下,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而且下一階段的改革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總是較上一階段有顯著進展。


       改革開放不可能一開始就大刀闊斧地推進,因為我們必須首先保持自身系統的生存延續,然後才談得上革故鼎新;反之,我們也只能通過改進自身、引導系統演化,才能不斷應對新的風險挑戰,從而更好地堅持和發展自己。社會主義在適應演化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層次愈來愈高的複雜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更加定型、更加科學、更加完備。


       改革開放時代塑造了一個超乎當時人想像的巨型開放系統,大流量、低延時的問題因社會生産力提高而愈加凸現,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推進,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將會在內外交互過程中充分涌流。勞動在國內外、區域之間大規模流動,知識和技術在創新驅動引領下實時迭代更新,資本不斷向勞動生産率高的實體集中而管理日益呈現出網狀擴散模態。基於開放系統的非平衡態動力機制逐漸生成,當多主體競爭合作關係確立後,新的平衡態出現隨即又進入下一個非平衡態,從非平衡態趨於平衡態的過程迴圈往復。在這種矛盾的對立中,非平衡態動力機制出現了從簡單到複雜、由低序向高序的演化狀態。


       1978年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實踐、形成了基於開放系統的非平衡態動力機制,是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密碼”。


       有了基於開放系統的非平衡態動力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既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結構和本質性特徵,同時又成功地實現了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的良性迴圈。存續與演化、保持與革新本是相互矛盾的,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找到了矛盾對立統一的“竅門”,在自我保持的同時積極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在運動中嘗試調整,實現了自我革新。(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