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9-01-17 16:40:33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徐浩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從1516年英國思想家莫爾發表《烏托邦》算起,社會主義經過500年跌宕起伏的演化發展呈現出今日的模態。社會主義最初只是一種“空想”,當歐洲出現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後,“由社會佔有全部生産資料,常常作為未來的理想隱隱約約地浮現在個別人物和整個派別的頭腦中”。曾經反映在個別人物頭腦中的“空想”,19世紀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的改造變成了“科學”。將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建基於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的堅實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將社會主義運動推向一個新階段,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後開始落地、生根、發芽。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落後國家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後來史達林領導蘇聯黨和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形成了“蘇聯模式”。完美的理想不等於美好的現實,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一番曲折探索,霸權政治、貪污腐化、經濟落後和改革停滯滋擾著在許多國家執政的社會主義政黨。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令世界震驚,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
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不可能瞬間生成一套完備無缺的制度體系。如同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隨著各種抗原的入侵,抗體必須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變化、應對新抗原的挑戰。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有生命力的、並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其整體性、協調性、有效性依賴於內嵌子系統要素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的聚集涌現和廣泛的相互作用,這種刺激-反應機制就是社會主義500年演化發展的非線性動力學。
社會主義運動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演化發展過程,從歷史大尺度看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發展後的理論形態;二是從理論變為現實後的制度形態。從社會主義500年的演化發展看,建設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自覺性,歷經改革開放40年探索時至今日已清晰地顯現出來。
蘇東劇變後,鄧小平曾深刻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鍊,從中吸取了教訓,將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經受鍛鍊和吸取教訓,就是提升適應性的過程。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在應對複雜性挑戰時的極大韌性。改革開放強化了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開放性,社會主義因此在全球化深度融合中生成了自組織能力、優化了新陳代謝功能。
中國40年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的高密度、集約化發展,並産生巨大的引力,人們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時至今日,真正銷聲匿跡的只是教條的觀念和僵化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在實踐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獲得了統一,這預示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光明無限。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達過這樣一個思想,即共産主義“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整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産生的。”這裡所謂現實的運動説的就是演化發展。在社會主義還沒有作為一種制度形態出現時,恩格斯就以唯物辯證法的眼光對它的發展作出了天才預測: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在社會生産力日新月異的變遷中,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曲折、反覆、迴圈是不可避免的,共産黨人要看到社會主義500年演化發展的長程關聯性、長程穩定性。如果説社會主義最初因反思資本主義弊端而産生,那麼,500年來一經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更加凸顯了演化發展的自覺性,而無需總在與資本主義的比較中認識自身、把握未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將會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