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源頭 補短板 清澈的臨江河又回來了
市民在永川區棠城公園紅旗河畔散步。記者 栗園園 攝
細雨微風,永川區棠城公園紅旗河畔,不少市民撐傘在河邊散步。河中央美人蕉、旱傘草等水生植物團團簇簇,寒冬中依然生機勃勃;河岸邊曾經熱鬧的餐飲、酒吧已全部關停,靜待重整後以書店等業態再次與市民見面。
“這兩年的整治效果很不錯,水變清了,步道也拓寬了,晚上來耍的人多得很。”正在河邊散步的陳周銀老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此前紅旗河臭氣熏天,河邊的酒吧噪音也大,給附近的居民帶來極大困擾。
而類似的情況,此前還存在於玉屏河、跳蹬河、勝利河和萱花河。這些河流皆是永川母親河——臨江河的支流。
臨江河發源於永川區寶峰鎮華家寺,是長江一級支流,全長100公里,其中永川境內88公里,流域常住人口近72萬人。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人口不斷聚集,加之管網缺損、污水直排等原因,上世紀70年代可用於淘米洗菜、80年代可用於洗衣灌溉的臨江河逐漸成為黑臭水體。
母親河在哭泣,整治刻不容緩。2017年,永川區啟動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避免“九龍治水”,還成立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由區委書記、區長分別擔任指揮部指揮長和常務副指揮長。
按照“查清源頭、精準施策、系統治理、建管並重”的工作思路,該區首先開展了溯源工作。歷時半年對城區地下704公里的一二三級地下管網開展拉網式排查,並對全區污水處理廠(站)運作管理和排放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通過排查,我們發現地下管網破裂、滲漏、堵塞、雨污混接等問題突出,其中老城區尤為嚴重,病害率達70%。另外,不少污水處理廠(站)工藝落後,排放嚴重超標。”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工程負責人盧勇介紹。
查清“病因”後,永川區便對症下藥,又啟動了污水管網工程、污水處理廠(站)工程、生態修復工程,並著手對河道進行清淤,在河裏栽植水生植物。“目前,城區已新建污水管網51公里,修復原有管網417公里,鄉鎮也新建二三級管網233公里。此外,我們還新建污水處理廠29座,提標改造30座。”盧勇説,通過補齊短板,“污水收得進、流得走,污水處理廠處理得了”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根據臨江河茨壩市級考核斷面數據,從2017年的劣五類,到2018年的五類,再到2019年的四類,臨江河水質也在逐年提升,某些月份甚至能夠達到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