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焦點圖

山路為證

發佈時間: 2019-12-27 11:10:37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空中俯瞰下莊村公路。記者 萬難 攝

image.png

周家坪村民正在攻克“老虎嘴”。吳忠麟 攝

初冬,重慶市巫溪縣蘭英大峽谷,壁立千仞,峰險山奇,漫山紅葉如野火,層林盡染,宛若油畫。遠眺,一條公路在半山腰崎嶇盤旋,猶如挂在崖壁上的一條飄帶。沿著這條公路,我們行車來到周家坪,小山村人來人往,很是熱鬧,院壩裏停著多輛小轎車。“冬閒不閒,不少客人來大峽谷賞景,專門要走一走咱們村的‘網紅天路’。”駐村第一書記雷憲斌説,“真要感謝這條公路啊!當年鄉親們修這條路是為了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哪想到如今這條路成了景點,每天都有遊客來,村民開民宿,賣農産品,搞都搞不贏。”

在巫山縣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也沒閒著。村裏已建好10多家民宿,還有幾十棟民居準備趁冬季改造,來年春天就可以接待客人了;650畝紐荷爾柑橘開始挂果;村裏常住人口從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在村頭,毛相林抬頭望著村邊那條沿絕壁盤旋而上的“天路”,念叨著:“村裏能有今天的興旺,全靠這條路……”

山城重慶地處川東褶皺山系,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縱貫市域,長江、嘉陵江、烏江在此與山脈碰撞侵蝕,形成“峰高谷深難往來,萬山不許一路通”的險峻地貌。清末名臣張之洞曾感嘆:“名城危踞層岩上,鷹瞵鶚視雄三巴。”

山水環繞,江峽相擁,既造就了山城江城的瑰麗壯美,也使眾多農民蟄伏在大山裏艱難地討生活。在重慶東部秦巴山、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到2012年仍有國家級貧困縣14個,全市貧困人口有200多萬。貧困與大山如影隨行,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有路才有希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巴渝兒女沒有停下走出峽谷的腳步,尤其是脫貧攻堅的號角震醒了沉睡的大山,激發了人們劈山開路的動力。大山裏的鄉親們不等不靠,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用汗水、淚水,乃至鮮血和生命,奮力拓出一條條希望之路。

不再等了,修路

1985年末,大巴山上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城口縣嵐天鄉政府會議室裏卻熱氣騰騰。經過討論,鄉里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等了!自籌資金,修建通向鄉外的公路,改變貧窮落後面貌!鄉黨委書記劉遠昌説:“嵐天人對路的渴望,真是想到命頭去了,群眾脫貧熱情高漲,這路再難我們也要修啊。”

非同尋常的勇氣,源自無路可走的困境。嵐天鄉地處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地”之稱。儘管這裡盛産香菇天麻板栗,但由於不通公路,與外界唯一的通道僅有一條崎嶇山路,貧困成了嵐天鄉的同義詞。

修路!致富!在這個3500多人的貧困鄉村,一聲號令點燃了希望之火。

沒錢大家湊,勒緊褲腰帶,賣掉過年豬、下蛋雞,凡是能變成錢的都賣了,實在沒賣的,就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掙錢。很快,70余萬元籌到位,每人平均集資200元。這200元對於當時勉強維持溫飽的農民來説,相當於一年的收入。

在高山懸崖上修路,除了鋤頭籮筐大錘鋼釬外,沒有一件機械設備,男女老少齊上陣,用血肉之軀與山相搏。

“巴山背二哥,卡子門下過,腳桿打閃閃,命都要除脫。”卡子門,一條狹窄的山谷,谷底深不可見,嵐溪河咆哮而過。劉遠昌組織黨員幹部帶頭爬上崖頂,身繫繩索坐進籮筐,溜下岩壁開鑿炮眼。幾十個鄉親組成“敢死隊”輪番上陣,一批人累了,另一批人又上,晚上燃起火把繼續幹,睏了住岩洞,餓了啃紅苕。一個多月晝夜苦戰,硬是拿下了這最險峻的一段路。

400多個日夜,嵐天人用岩石般的堅韌毅力,“啃”出了19公里的希望之路。

如果説嵐天人是在“天上”修路,下莊人就是在“地底”挖道。

1997年夏季的一天,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從縣裏學習歸來,站在海拔1200米的山頂,望向崖下的村莊,雖頂著太陽,身上卻感到絲絲寒意:隔壁的七星村因修通道路,日子興旺起來。下莊人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一定要修一條公路,讓鄉親們不再受窮。

下莊村位於一個四週皆是絕壁的巨大天坑裏,形似一口井。從“井口”到“井底”垂直距離逾千米,僅有一條逶迤在絕壁上的“一百零八道拐”通往外界。“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上山腳發抖,下山頭髮昏。”村民的日子因此過得很艱難。

回到村裏,毛相林首先和10名黨員統一了思想,隨後召開村民大會。自己修路,啷個能行?面對鄉親們的疑慮,毛相林激勵大家:“下莊不能再這樣窮下去了!你們看楊婆婆90多歲了,18歲嫁到下莊,就沒有出過村。幾十年來,爬山摔死的鄉親就有20多個;每年20多萬公斤糧食出不了山,500多頭毛豬不能運出去賣個好價錢……沒錢不要緊,哪怕每家出一頭豬,每頭豬就算賣400元錢,全村一年就差不多有4萬元,修路的錢就有了。修一截就長一截,鑿一米就短一米。”

一席話,激發了大家的鬥志。丈夫剛去世不久的王先翠站出來:“修!怕啥子!就是幹十年二十年,也要把路搞通,莫要再讓大家有病得不到治,莫讓娃兒們再受窮。”

不等了,幹!每人湊10元,3960元就是啟動經費。毛相林跑到縣裏申請了炸藥,全村300多號人,除去小孩老人,全部上陣。王先翠給3個月大的兒子斷了奶,連同8歲的女兒交給公婆,毅然跟著男人們上了山。

10月份開工,他們一口氣修到臘月二十八;大年初二,他們又在大雪中開幹。為節省時間,村民們住在工地,光禿禿的山上寒風似刀,大家只有在石穴中搭個窩棚蜷伏,為防止滾下山,睡覺時腰裏還綁著繩子。空中蕩、壁上爬、鑿炮眼、敲石頭,下莊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將路一點一點延伸,用6年時間、6位村民失去生命的代價,終於打通走出下莊的8公里山路。

如果説下莊村位於“井底”,周家坪就似挂在“桶壁”。蘭英大峽谷是重慶第一深谷,最深處達2400余米,在峽谷半山腰有塊難得的平地——周家坪。這個挂在絕壁上的小山村三面臨崖,背靠青口嶺,只有一條“毛毛路”通往外界,村民出山要爬兩天。

路不通,脫貧無望。2001年,大家決定自己修路。要打通路,就必須炸掉“老虎嘴”——一塊突兀于絕壁上的崖石,狀似虎頭。村民繫上繩索從青口嶺溜到距谷底1500多米的“老虎嘴”,在來回晃動中打炮眼、填炸藥、清碎石。4年3個月,每人平均集資2000多元,周家坪23戶83名村民終於在懸崖上鑿出一條1.2公里的挂壁公路。

“你們要修路?先準備幾口棺材吧!”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如榔村決定修路時,有外村人潑冷水。

如榔村位於海拔1380米的插旗山上,翻山出村只有一條纏繞在山脊上的“九道拐”。歷年來,有36人摔下懸崖喪生。當地民謠嘆道:“如榔在高山,生活難上難,男人儘是光棍漢,吃頓飽飯像過年。”

“誰説不敢修?不修路,如榔村沒出路!”村支書劉昌福不信這個邪。1999年初,他帶領全村400多人開上“九道拐”,一年時間,修通25公里長的出村路。

如今,我們走在這條嵌在絕壁的公路上,冬陽映照,雲海縹緲,風景如畫。遠眺嶙峋崢嶸的插旗山,我們仿佛看到當年修路的悲壯場景,似乎還能聽到山中回蕩的爆炸聲、吆喝聲、鐵錘砸石的撞擊聲。

不再等了!寧願苦幹,不願苦熬!自力更生,修路!修路!

在巴渝大地連綿不絕的高山深谷,不同的地點,相似的場景,廣大幹部群眾為擺脫貧困,持續不斷地劈山開路——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八穴村的村民外出要爬人稱“鬼見愁”的小路。1996年,在政府支援下,老百姓投勞,歷時一年,建成30公里出山公路。

開州區滿月鄉雙坪村山高坡陡,1999年,村支書淩瑞元帶領村民,用“磨掉一層皮,雙坪換新顏”的勁頭,在懸崖上挖出一條“天路”。

“不等縣裏指標了,自己動手先把路修起來!”1999年,巫溪縣中梁鄉石鑼村800多名村民不甘困居高山,用鋤頭、石磙等最原始的工具,靠肩挑背扛,掘出17公里長的盤山路。

拼命也要修通

頭上落石翻滾,腳下溝壑萬丈,大山裏修路,生死常在一瞬間。村民們以血肉相搏,向死而生,一曲曲慷慨悲歌在群山間迴響。

“1997年—2009年,下莊村公路修建犧牲人員:沈慶富、黃會元、劉從根、劉廣周、向英雄、吳文正。”位於下莊村口的修路紀念碑上這樣刻著。

20多年過去了。毛相林如今每天清晨都要到這裡來轉一轉,擦拭一下灰塵。“每次看到這些名字,心裏就很難過……”講起往事,毛相林神色黯然。

毛相林清楚地記得黃會元遇難時的情景。那是1999年9月30日上午,開工一年多的下莊路修到關鍵點——打通險峻的“私錢洞”路段。工地上熱火朝天,突然山樑上有人大喊:“糟了,出事了!”毛相林心裏一緊,趕緊跑過去,原來村民黃會元被一塊落石砸中頭部,墜下山崖。毛相林和村民連忙繫上繩子下到谷底,只見36歲的黃會元躺在亂石上,血肉模糊,一頂黃色的安全帽孤零零地扔在旁邊。眼看一起長大的夥伴不幸離去,毛相林欲哭無淚。

幾年前,黃會元到湖北打工,當了一名風鎬手,收入還不錯。1999年初,黃會元接到家裏通知,讓他回村修路,妻子猶豫著不想回去。黃會元對妻子説:“下莊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做夢都想它變好,不回去修路啷個都説不走。”回來後,黃會元帶著鑿岩機上了工地,打炮眼,搗碎石。為了趕進度,他吃住在工地上,雖然條件艱苦,卻挺樂呵。鑿岩機壞了,他又掏錢買了一台接著幹。毛相林記得,就在出事前幾天,黃會元還在和他説,路修通後,買輛車跑運輸,拉著鄉親去趕場,日子肯定紅火。

入夜,下莊院壩裏設起靈堂,全村人都來給黃會元送行,小山村沉浸在悲傷中。

上個月,26歲的村民沈慶富在工地被落石砸中身亡,如今又死一人。這個路還能修下去嗎?一向堅強的毛相林猶豫起來。“黃幺爸,對不住啊!這條路怕是修不下去了……”在靈堂前,面對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看著黃會元悲痛欲絕的妻子、兩個尚在上小學的女兒和年僅3歲的兒子,毛相林感到很愧疚。“要停工?”聽到毛相林的話,村民們面面相覷,低聲議論起來。

黃益坤緊緊拉住毛相林的手,顫巍巍地站起來,走到壩子中間,對著村民大聲説:“到了這個地步,怕有啥子用?會元是為下莊人造福死的,這是光榮。鄉親們,修路千萬不能停,該死的腳朝天,不死的又過年,下莊人好久怕過死?兒子去了,還有孫子,只要大家齊心,早晚能把路打通!”

誰不知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撲通!撲通!望著這位72歲的老人,院壩裏的人們齊刷刷地跪下,昏黃的燈光映照著一張張堅毅的臉龐、一雙雙高舉的手臂。“修!拼命也要修通!”吶喊聲在山谷裏久久回蕩……

下莊人奮戰正酣之時,周家坪村民也開始向“老虎嘴”發起衝擊,那真是一場“虎口拔牙”的戰鬥。一天,負責放炮的向家根溜下崖口,給3個炮眼填炸藥,點導火索,“轟、轟”兩聲巨響後,半天沒聽到第三聲炮響,躲到岩石後面的向家根慢慢探身查看,就在此時,炸藥突然爆炸,向家根被碎石擊得遍體鱗傷,幸好有保險繩係著才沒掉下山崖。經過搶救,向家根命保住了,但半邊臉被炸傷,右眼失明。

“修這1000多米路難啊!”至今,向家根的岳父楊芝漢回憶起那一幕時仍心有餘悸,“打炮眼要一人掌釬,一人掄錘,崖壁光溜溜的,腳都沒擱處。風大得很,吹得人亂晃,穩都穩不住,一錘下去,經常把掌釬人的手砸得青一塊紫一塊。誰沒遇到過幾回危險?那時候,吃了早飯還不曉得能不能活到吃晌午,晚上人能攏屋就算命大。”

2005年底,路終於貫通。車到村口的那天,村民們笑了、哭了……

路在自己腳下,為了改變命運,人們身上迸發的力量是驚人的。

巫山縣騾坪村有一條10公里長的出山公路。很難想像,這是由一群留守村裏的老弱病殘用3年時間,負債20余萬元,靠一雙雙手,硬生生地在山崖上“摳”出來的。

2006年,受下莊修路啟發,騾坪村村民決定自己修路。壯勞力都外出務工了,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怎麼辦?騾坪一組留守在家的17個村民成了修路主力軍,其中有五保戶、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8位。70多歲的孫德印是五保戶,考慮到他年紀大,村裏沒給他安排任務。開工那天,孫德印提著鋤頭匆匆趕來,指著74歲的周繼雲、73歲的向定志説:“他們都能上工地,我也得行。”就這樣,幾個老人就一直戰鬥在工地上,直到路修通。

路在延伸,意外又發生了。2009年正月初十,村民曹祖培的妻子賈澤春在工地上被一輛摩托車撞倒。在醫院裏,賈澤春忍著疼痛讓丈夫趕緊回去修路:“路不修通,我死都不得閉眼睛。”幾天后,賈澤春不幸去世。料理完喪事,村民們以為曹祖培會歇幾天。沒想到,第二天,曹祖培就回到工地上,兩個已出嫁的女兒也被他喊了回來:“你們媽媽在世的時候就想修路,她走了,我們一定要幫她完成心願。”

4個月後,路終於修通了。曹祖培和女兒來到賈澤春墳前,伴著劈啪的鞭炮聲,他臉上帶著笑,淚水卻不住地流:“澤春,放心吧,路通了……”

我們信他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個戰鬥堡壘。在大大小小的修路隊伍中,時時都能看到黨員幹部作為領頭人的身影。

“我們信他!”在如榔村劉昌福家,村民們圍著火爐對我們談起當年老支書帶領大家修路的往事。

當過兵的劉昌福在村裏威望很高。當村支書後,劉昌福每年都組織青壯年外出務工,自己卻留在村裏為鄉親服務。

村小校舍破爛不堪,劉昌福到處籌集資金改造。施工需要拖拉機,沒有公路,拖拉機上不了山。劉昌福就組織村民把拖拉機大卸八塊,分零件抬上山,再組裝起來。教室修好了,老師願意來了,高山小學又有了生機。

劉昌福動員修路,村民們一致贊成:“劉書記説這條路能修通,我們相信一定得行。”

我們見到劉昌福時,年近八旬的老人身板仍很硬朗,回憶當年,他手一揮,還是一副大嗓門:“修路難,但也不難,關鍵是黨員幹部要帶頭,群眾才會跟著上。”

修路需要錢,劉昌福賣掉家裏的糧食,帶頭集資670元。兒子在外打工,劉昌福硬是要他交上500元。沒過多久,他又逼著兒子兒媳回來修路:“你們不能給我拖後腿。”村民們湊出5萬元,但仍不夠。劉昌福借遍親朋好友,抵押房子,舉債11萬元才湊齊修路費用。

打炮眼和放炮最危險。“我們先上!”劉昌福組織黨員幹部吊到半山腰,打炮眼,裝炸藥。好幾次,當時已59歲的劉昌福累昏在工地上。“他硬是不聽勸喲,拼命得很。”劉昌福的老伴焦連榮説。那時,劉昌福家成了修路辦公室,人來人往,請的貨車司機也吃住在這裡。每天家裏吃飯的都是一大桌,這些開支都由劉昌福自掏腰包,沒在村裏報銷過一分錢。焦連榮成了義務炊事員,把家裏喂的3頭豬都賣了變成伙食費,最惱火時,家裏連下鍋的米都拿不出。

車開進村裏那天,村裏比過年還熱鬧。村民張宗茂寫了段快板:“插旗山上紅旗舞,劉昌福是個好幹部,帶領群眾來修路,打掉九道拐,山路變通途……”

“沒有鄧書記坐鎮指揮,這條路修不起來。”回憶酉陽興隆區工委書記鄧小軍組織大家修路的往事,當地群眾豎起了大拇指。

八穴村到興隆場要翻越名為“四十八道拐”的大山,來回就是一天。修建公路,是沿途5個村百姓的願望。1996年,興八路動工,而立之年的鄧小軍背著鋪蓋卷,住進村民李治碧家。他除了忙著組織施工、協調土地佔用等問題,還跟著村民抬石頭、夯路基,每天回屋不是一腳泥,就是滿身灰。“跟我們沒啥兩樣,一點沒得官架子。”李治碧談起鄧小軍敬佩不已。

一年後,公路竣工了,鄧小軍也累得住進醫院。村民們在一起燒香祈福,祝願他早點康復。如今,兩鬢斑白的鄧小軍還在與興隆鎮一山之隔的車田鄉,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説,讓山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是他的心願,“我一定要堅持到底。”

石鑼村在村支書匡後明的帶領下,不到一年就挖出17公里毛坯路。路基有了,還得碾平壓實,哪有錢租軋路機?匡後明和村民在山上找了一塊巨石,打了個大石磙子。他把繩子往身上一套,幾十條漢子跟在身後,“嘿咗、嘿咗”喊著號子,弓著身子,拉著3噸多重的石磙子碾路。路陡彎急,前面的人費力拉,後面的人還要使勁拽著,以防石磙溜下坡。村民余昌學回憶:“來回整整拉了一個多月,肩膀磨出血泡,鞋子都蹬爛好幾雙,一天下來,累得連路都走不動。”

民生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句“我們信他”,就是百姓對一名黨員幹部的最高褒揚。

這日子硬是要得

“沒有黨和政府做靠山,下莊的路幹不成。”談起這幾年的變化,毛相林深有感觸,下莊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國家建設四好農村路、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

2003年,下莊路修通了,但泥石路面坑洼不平,落雨就墜石塌方,開車進出下莊仍被不少人視為畏途。2017年,政府出資對路面進行硬化,安裝防護欄。如今,水泥路平坦順暢,下莊開通了班車,一小時就到縣城。

下莊發展駛入快車道,摘掉貧困帽子的村民已不甘於只是養豬、種水果,還想吃“旅遊飯”。隨著道路設施的完善,下莊獨特的環境吸引了眾多遊客,縣裏規劃打造“三峽秘境、原鄉下莊”,政府出資補貼將下莊19棟農房改造成民宿,毛相林又帶領村民忙著栽桃樹,修停車場、觀景臺。王先翠如今種了7畝柑橘,還準備把在北京打工的兒子喊回來開辦農家樂。有趣的是,昔日下莊人的“傷心路”如今又有了新用場——那條有幾百年曆史的“一百零八道拐”將被打造成下莊旅遊步道。

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嵐天鄉如今已成為“重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美麗鄉村”。當年那條坑洼的機耕路近年已由政府改造為一條旅遊觀光柏油路,吸引了眾多自駕遊客前來觀光。去年全鄉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旅遊收入超過1000萬元,80%的村民吃上“旅遊飯”,貧困發生率降至0.26%,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3萬元。

同樣,周家坪當年“天路”雖通,但石子路經常塌方,車輛行駛險象環生,缺乏致富門路,村民日子仍過得艱難,人也陸續搬走了不少,村裏只剩下40多人。2017年,政府出資對1.2公里的“天路”進行拓寬,鋪成柏油路。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援下,駐村工作隊幫助全村發展烤煙和中藥材種植加工業,村民又陸續搬回來了。政府出資修建了休閒廣場、登山步道、觀景臺,遊人紛紛開車前來觀賞蘭英大峽谷和“網紅”公路的風景。如今有5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不少村民開上了小轎車。今年6月,當年因修路右眼失明的向家根開了一家有11間客房的“青蕓山莊”,半年掙了3萬多元。今年國慶節,他還獲得鄉政府頒發的“蘭英最美築路人”牌匾。向家根説:“雖然失去一隻眼,但現在我更清楚地看到了未來。有黨和政府作主心骨,有這麼多好政策,這日子硬是要得。”

石鑼村土路已被政府出資硬化成水泥路,68歲的匡後明仍然擔任村支書,他帶領村民養山羊、種烤煙、栽核桃、建凍庫,該村集體經濟規模發展到100多萬元,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更強了。

作為黨和政府重要的民生舉措,重慶四好農村公路正跨越高山峽谷,通村進院,今年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5萬公里。截至2018年,全市貧困發生率已經降至0.7%。

尾聲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重慶考察時,語重心長地囑咐鄉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要落實好,鄉親們要一起奮鬥,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如今,在下莊村口立著一棟兩層樓房,這是新建成的下莊精神陳列館。毛相林成了義務講解員,指著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工具,向人們講述著下莊人的故事。“生活好了,但當年那種精氣神丟不得。”這是他常對村民説的一句話。

時任巫山縣縣長王超見證了下莊修路的過程,深深為下莊人的精神所感動。當年,他悄悄在工地帶回了兩塊石頭保存起來。如今已經退休的王超看到這兩塊石頭,仍很激動:“這不是普通的石頭,它凝結了下莊人的追求與嚮往,凝結了下莊人的勇氣與毅力。扶貧先扶志,下莊精神是寶貴的財富,一定要傳承下去!”

石鑼村碩大的石磙放在村頭,已成為村民團結奮戰、攻堅克難的標誌。匡後明説,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像石磙子軋路,松不得勁兒,“滾石上山”的信念永遠不過時。

“落後不落伍,掉肉不掉隊!”如今94歲的劉遠昌向我們回憶起當年嵐天人修路時呼喊的口號,仍豪情滿懷。

“山高坡陡千難險阻修天路,下凝上聚萬眾同心奔小康。”劉昌福將這副對聯刻在如榔村村口。他説,“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勁兒會一直激勵如榔人,“鬥志沒得了,就啥子事都辦不成!”

凡是走過,必有痕跡;凡是奮鬥,必有收穫。

空中俯瞰,一條條迤邐于巴山渝水的“天路”,已成一道風景,更是一座豐碑。

大山無言,山路為證。牢記殷殷囑託,堅韌頑強的巴渝兒女以劈山開路、砥礪奮鬥的姿態,奔跑在通往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