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小鄉村裏架了座“致富橋”

發佈時間: 2019-12-27 10:57:34 | 來源: 華龍網 | 作者: 邱小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因為有了一座獲得過建築領域“奧斯卡”的竹橋,成為了遊客的熱門打卡地、開發商將重點打造的休閒勝地。

小橋如何斬獲大獎?它的“到來”對這個鄉村有何意義?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渝北區興隆鎮杜家村實地打探了這座小竹橋。

斬獲“2019年中國年度大獎”——可持續發展成就項目評委會特別獎的“一心橋”。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一個大獎,花落鄉村小橋

12月底的一天,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渝北區興隆鎮杜家村。靜謐的村子籠罩在濛濛細雨中,乾淨的公路兩旁,排列著錯落有致的鄉間小屋。穿過屋宇間的小道,我們才發現別有洞天——一座用竹子搭建的橋,靜靜地架在村旁的後河上。

這座橋叫“一心橋”,橋身只有節點部位能看到少數鋼釘,通體呈發黃的稻草色,和鄉村的景色相得益彰。就是這座其貌不揚的竹橋,在2019年5月,獲得了“2019年中國年度大獎”——可持續發展成就項目評委會特別獎,同場獲獎的還有廣州太古匯、中信大廈等知名項目。據了解,該獎是由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被稱為地産和建造領域的“奧斯卡”。

“一心橋”跨度達21米,橋寬3米,使用了716根毛竹建造而成,是目前中國自主設計的跨度最大的竹橋,設計使用壽命可達20年。這座橋是由清華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作並組成的“現代竹木結構研究團隊”在2018年4月共同修建完成,團隊帶頭人是土木專業博士生邵長專。

為何選址在這樣一座不起眼的鄉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聯繫上了邵長專。他告訴記者,在一次坐大巴的過程中,他聽開車的司機説,渝北區興隆鎮杜家村有條河,阻斷了村民的出行,十分不便。聽到這個消息後,邵長專便帶著團隊數次去現場考察,在他看來, 村民有這個需求,我們的科研成果也需要實踐,為什麼不做呢?

一心一意,專注竹子造橋

很多人會認為竹子比較軟,容易爛,怎麼可能撐得起一座橋?邵長專回憶,當時就有村民質疑他們:“用毛竹做農具還可以,但你們要用竹子造橋,那就是天方夜譚。”

但造竹橋還真不是天方夜譚,這是邵長專長達10年的研究成果。

10年前,在一次探訪雲南綠春縣貧困村的公益活動中,邵長專看到孩子們從一些隨意擺放的竹子上過河上學,底下就是湍急的水流,非常危險。邵長專深受觸動,自那以後,邵長專就和研究團隊一起,在貧困地區用當地的竹子建造結實耐用的竹橋和建築。

邵長專與團隊經過無數次實驗發現,竹子的化學成分比木材多了一種——糖分,把糖分處理掉以後,它的耐久性其實跟木材差不多。而且,中國南方地區毛竹資源比較豐富,所以“一心橋”使用的716根毛竹幾乎都是在重慶本地取材的,方便又便宜。

“一心橋的主體結構使用原竹材修建,橋面也鋪裝竹排面板,只使用少量鋼材,如螺栓、角鋼連接。”邵長專介紹,所以這座橋也比鋼筋混凝土結構環保、污染少,造價也較低。

在設計上,為讓竹橋還原中國建築的傳統結構,項目團隊還邀請了來自江浙地區的6名工匠參與其中。同時,為讓竹橋壽命更長,減少風吹雨淋,他們還特地在頂上搭了一個棚。

造成後,邵長專和團隊將這座橋取名為“一心橋”,寓意“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

邵長專説,橋獲獎是自己意料之外的,目前,在他的牽頭下,還有三座類似的橋在建,其中重慶就有兩座。邵長專稱,將繼續推動竹子在建築領域的使用,希望能成為一個産業,帶動農民創收致富。

一幅美景 竹橋變身“致富橋”

70多歲的當地村民陳永翔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這條河是我們以前進城的必經之路,天氣好的時候,放幾塊大石頭踩著倒是能過去,但一下雨漲水,就沒辦法進城了。”

為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渝北區興隆鎮杜家村黨支部書記李躍文也想過很多辦法,但這條河流向觀音洞水庫,這是渝北區的飲用水庫,在上面架一座永久性的鋼筋水泥橋不太現實,這座竹橋恰恰解決了生態環保問題。

“一心橋”修築好後解決了杜家村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其實,這座橋不僅通了村民的路,更鼓了他們的荷包。

李躍文説:“開春的時候,這裡全是來耍的遊客,想拍照還要排隊。”

“來看橋的人都要順便帶點土貨回去,土雞、土鴨我們以前都要拿去鎮上賣,現在賣給遊客,我們收入也增加了。”陳永翔笑呵呵地説。

竹子也能變“金子”。一座橋給一個村子帶來的改變,遠不止如此。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杜家村看到,“一心橋”旁已經建好了一個大大的水車,十幾個施工隊員在村子裏忙碌著。

原來,“一心橋”火了之後,就吸引了重慶某開發公司,正在當地打造一系列衍生裝置和娛樂設施。

李躍文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未來,在這座竹橋旁邊,還要建一條竹子打造的用餐長廊,一些閒置的村民房屋,也可以租出去,改成民宿,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人來耍。”

離開杜家村時,天色已近傍晚。一縷縷炊煙嫋嫋升起,務農的老伯、閒聊的大嬸三三兩兩穿過“一心橋”回家,猶如一幅讓人嚮往的山水田園畫卷。未來,這座小小的橋還將給這個小鄉村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