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角荒地變休閒空間 主城社區公園受市民青睞
近日,大渡口區心湖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幾名青年正在打籃球健身。首席記者 謝智強 實習生 顏梁 攝
“這個公園修得好,像我這樣行動不便的中老年人,也能來這裡盡情享受陽光。”
12月22日,大渡口區居民王波坐著輪椅來到該區心湖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在這裡他可以操控輪椅在無障礙跑道上自由行動,享受冬日難得的好天氣。
王波“點讚”的心湖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是重慶市眾多社區公園中的一個。
按照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利用主城建成區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實施方案》要求,2018年,重慶市啟動實施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工作,計劃到2020年,在主城區利用城市邊角地建成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重慶市已建成5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餘下的42個公園將在2020年陸續建成投用。
用活邊角地,增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為啥要利用邊角地建社區體育文化公園?
據了解,在主城區,常見的邊角地包括小區之間的零散土地、道路與建築間的小塊空置地等。過去,因為不適合單獨開發利用,不少邊角地成了閒置的“荒坡”。既不美觀,也對城市空間造成了一定的浪費。
為此,經過多次調研考察和科學論證,重慶啟動了主城區利用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工作。
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工作是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旨在提升城市品質,精細化用地,增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打造社區公共交流空間,重點突出“社區”、“體育”與“文化”主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自從有了這個公園,我們幾個球友再也不愁找場地了。”在心湖北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籃球場打籃球的市民李天成説,以前要打球,有時還得開車找場館。現在只要有空,大家就到公園打球,鍛鍊身體更方便了。
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還成了社區互動的新空間、新平臺。
例如,沙坪壩區匯賢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就成了社區和高校開展活動的空間。虎溪街道虎興社區宣傳員李志芳説,社區聯合重慶師範大學等高校,多次在匯賢體育文化公園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收效良好。
今年以來,全市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場地內舉辦體育、文化、公益活動(賽事)共計35場,讓更多市民走出家門,參與社區互動。
743個場地設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顧名思義,城市邊角地面積不大,位置也不見得優越。因此,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在設計上花了心思,力求因地制宜、惠民便民。
江北區大水井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建在一個“山包”上,自上而下有幾十米的高差。未建公園時,附近居民從小區門口步行到公交車站,要繞行一大圈。
能否通過公園消化地形高差,讓居民出行更方便?設計團隊對公園周邊地形、環境以及居民活動軌跡和需求進行了細緻調研,作出有針對性的設計。
“利用這裡的天然高差,我們引入了山地運動概念。”設計團隊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大水井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設計了登山步道,可爬坡健身,也方便居民出行。
“以前出門見荒坡,現在出門見公園,還能鍛鍊,一舉多得。”市民張新蓮説,現在從小區步行到公交車站,只需幾分鐘。
而在運動場地設計方面,社區體育公園也力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根據公園地形,合理設計規劃運動場地和設施。
據統計,在已投用的5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中修建場地及設施743個,場地主要包括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滑輪場、健身步道、跑步道,設施主要包括兒童活動設施、健身器械、智慧文化電子螢幕、智慧圖書借閱機等。
42個公園納入智慧管理,市民有問題可一鍵反映
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分佈在主城各區,如何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渝北區觀河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內,有一個特殊的中控中心。在這裡,各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內部運作、運營維護等情況,可直觀地展現在一幅大螢幕上,使管理人員能夠實現遠端監控。
據悉,基於公共網際網路技術支撐,該中心已實現整合管理各個社區體育公園內的智慧化設施設備。目前,已有4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納入智慧管理。通過智慧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及時掌握公園現場情況,過去需要1-2周時間的維護工作,現在最短可以在3天內完成。
此外,通過公園內的電子顯示屏、戶外音響等設備,中控中心可以用視頻、文字、語音等形式播報天氣情況、公共新聞、應急通知等內容。
智慧管理不但提升管理效率,也方便了市民。據悉,市民可以通過網路客戶端隨時反映問題,事項辦結後,公園工作人員會向報事居民一對一反饋解決情況。
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還將在公園覆蓋無線網路、增加應急報警呼救以及公園體育場地預約、活動預約等便民功能,進一步提升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服務品質。(記者 申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