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焦點圖

文旅融合讓千年石窟有景更有魂

發佈時間: 2019-12-18 10:26:58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美麗的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本組圖片由記者齊嵐森、通訊員瞿波攝)

image.png

大足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市民協主席劉能風正在創作石雕作品。

image.png

外國遊客在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內參觀遊覽。

12月14日晚8點,南岸區彈子石老街正在上演3D建築投影秀《佛光如幻》。伴隨著悠揚的旋律,流動的光影在大足石刻浮雕文化墻上跳躍,吸引了現場不少遊客駐足拍照。

大足石刻浮雕文化墻近60米長,再現了大足石刻牧牛圖等3組石刻造像,由大足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能風等非遺大師,歷時7個月創作而成。

1999年大足石刻申遺成功後,相關部門通過展覽、學術研究、文藝作品、石雕産品等載體,讓大足石刻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在世界範圍內綻放光彩。

活化利用

千年石窟服務當代

時間回溯到2011年冬天。

當地時間1月25日,“崖壁上的瑰寶: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展”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舉辦。這是大足石刻首次走出國門辦展。

這場展覽遊客量超過7萬人次,創下了所在展廳單項展覽遊客量的最高記錄。《中國文化年鑒》(2012)記載,該展覽“被威爾士博物館認為是該館最成功的展覽之一”。

“在欣賞展出的48件大足石刻文物時,大部分觀眾流露出興奮和驚訝的神情。”9年過去,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大足石刻“走出去”,就是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此後,大足石刻相繼在加拿大、日本,以及天津、廣西等地辦展,所到之處觀眾如潮。展覽讓世人近距離感受這顆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也對外宣傳了大足,宣傳了重慶。

除了“走出去”辦展以外,大足石刻博物館也可欣賞到常設展覽“藝術涅槃——大足石刻藝術展”。那些原本收藏于庫房中、散落于寺院裏的石刻造像,在展覽中被集中展示。該展覽是大足石刻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在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獲得優勝獎。

12月10日,記者在大足石刻博物館採訪時,遇到來自西安的遊客李晶晶。她被一面近7米高的灰色墻壁吸引,墻上正迴圈播放著利用3D測繪成果再現的千手觀音造像和大足石刻其他代表作的影像。

“科技助力的大足石刻讓人眼界大開。”李晶晶告訴記者,來重慶的高鐵上,她還在“大足石刻”微信公眾號上體驗了寶頂山景區的全景漫遊功能,欣賞了大足石刻的歷史影像,閱讀了“大足學”的研究成果,對這處世界遺産滿懷期待。

博物館尾廳的展櫃中,展示著“大足學”的最新成果——今年9月正式推出的《大足石刻全集》。黎方銀介紹,2013年1月11日,首個“大足學研究中心”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大足學’不只關注大足石刻,它以巴蜀石窟為研究主體,深入研究該地區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這有助於多角度闡釋大足石刻的重大文化藝術價值,把大足石刻故事講得更精彩。”

“除了展覽和學術研究外,大足石刻活起來還要依託媒體的推介。”黎方銀稱,申遺成功20年來,中央電視臺、英國BBC、日本NHK等國內外50多家媒體機構相繼拍攝播出了各類關於大足石刻的紀錄片、專題片等,讓大足石刻活躍在世界各地觀眾面前。

在去年央視《魅力中國城》舞臺上,黎方銀等專家登臺講述了守護大足石刻的故事,讓很多人感受到大足石刻的藝術魅力。

今年,重慶“曬文化·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再次讓大足石刻“火”遍全國,進一步提高了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助推經濟

人氣越來越旺

12月12日上午10點,寶頂山景區出口對面的售貨亭中,61歲的鄧義才開始在亭內將撂成一疊的石刻畫冊、景區地圖等擺開。

鄧義才是寶頂老街人,1982年退伍歸鄉。37年來,他一直在寶頂山景區擺攤賣各類旅遊紀念品,或為遊客拍照。據他稱,申遺成功後,來這裡的遊客多了起來,他平均每天有兩三百塊錢的收入。今年國慶假期,他收入最高的一天達到了1000元。

“國慶等節假日,寶頂山景區總會人氣爆棚,有的講解員一天要講10場。”大足石刻研究院接待科一級講解員馮莉對大足石刻旅遊的發展深有感觸。

“申遺成功助推了大足旅遊業發展,帶動了旅遊從業人員收入增長,旅遊産業逐漸成為大足的支柱産業。”大足區文旅委主任傅雲貞説。

數據顯示,1999年,大足共接待遊客48.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9億元。而今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有望突破2200萬人次、110億元。

在旅遊産業發展的過程中,大足還注重研發文創産品,滿足遊客的消費需求。目前,大足區以大足石刻等元素為主題,研發出800余種文創産品,在景區等遊客聚集地銷售。

在弘揚大足石刻文化價值的同時,大足積極發掘它的經濟價值,石雕産業的發展便是明證。

12月13日早上9點,大足職業教育中心石雕石刻專業教室傳出“叮叮噹當”的撞擊聲,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學生正在練習線刻技藝。

輔導老師吳貴先用鉛筆勾勒出日月觀音花冠的紋飾,再用刻刀一點一點地進行雕飾,動作嫺熟細膩。“大足的石雕産業和學校的石雕專業都很有名,學到了本事,就不愁沒活幹。”他邊雕邊説。

“申遺成功後,大足不斷在城市建設中植入石刻元素,石雕産業迎來了發展機遇,高峰時大足有近2萬名石雕從業人員。”傅雲貞告訴記者,2018年,大足石雕産業産值已達近億元。

如今,大足城區的主幹道和公園被各類石雕裝扮得頗具特色。

展望未來

謀求高品質發展

12月9日,大足區三驅鎮,大足石刻文創園一期建設工地,三四台挖車在鏟土,五六台翻鬥車在等待裝運挖出的泥土。

大足石刻文創園負責人段勇稱,該園區一期規劃建設面積大概有3000畝,分為石雕石材加工交易區和文創旅遊區。

“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資金到大足來,一起開發旅遊資源,改變目前許多遊客在大足僅遊一天的現狀,推動全區全域旅遊發展。”大足區委書記章勇武表示,大足要充分利用好大足石刻這張世界級名片,把大足石刻文創園打造成中國西部文創旅遊目的地,以後來大足的遊客,不僅可以賞玩石刻,還可以在文創園內休閒度假等。

在全域旅遊方面,大足除了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外,還在策劃和建設五金公園、香國公園、石雕公園,從而拉動遊客的多元化消費。

展望未來,未來可期。如何讓大足石刻在重慶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潮中煥發出更多活力?

“客觀地説,大足石刻這處世界遺産品牌還沒有産生足夠的世界級效益。”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從旅遊産品屬性上來看,不能僅將大足石刻視為觀光旅遊産品,“實現從旅遊觀光目的地向文化休閒度假目的地的轉變,世界遺産才會用它世界級的資源回報當地對這處遺産的養育。”

對此,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榮譽館長王川平表示贊同。他説,大足石刻是促進重慶文旅高品質融合發展的動力,是給人們帶來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他建議,應持續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文化藝術內涵,提升“大足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大足石刻學術研究更上一層樓,以此提升大足石刻的社會影響力。

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表示,推動大足石刻旅遊發展,還要從細節出發。比如設計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LOGO、錄製一首動人的主題曲、拍攝一部與時俱進的宣傳片等,“吸引人來的前提是讓人知道,並讓人記住。”

“口碑是最佳的廣告。”秦定波稱,重慶正在向國際市場大力行銷大足石刻,讓這張世界級名片更好地為當代服務、為重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