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剛:關於博物館館際互通與協作的幾點思考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社會教育機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風尚、文化惠民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心靈滋養、啟迪心智和堅定信仰的作用。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和人文名片,只有不斷加大館際互通與協作的作用,博物館的傳播力、輻射力和影響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彰顯。因此,博物館要在新時代做好館際互通與協作,我認為應該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一、做好博物館館際互通與協作應處理好內與外的關係
內外關係是否順暢、和諧、高效,是衡量一個博物館運作管理是否科學規範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博物館對外影響展示的重要基礎。
對內而言,就是要強化“內涵式”發展。在行政管理上,要根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定位、職能、使命和博物館自身的運作特點和規律,針對人、財、物,尤其是對外交流要制定內容、範圍、方式和邊界明確的工作流程與規範。制定人、財、物的管理細則與規範,目的在於促進博物館的現代運作管理,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用、物盡其使,真正在博物館形成一個人才有舞臺、管理很人性、環境很溫馨、效益能凸顯、觀眾很滿意、社會很認可的濃郁氛圍,真正培養一批會管理的人才。在業務管理上,要創新藏品徵集與管理、陳列展覽(1+2+N)、社會教育(博物館主導、科技教育融合、文旅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大社教格局)、學術科研(部所運作管理體系)、文物利用、文創開發(文創聯盟,既有8+3博物館文創聯盟、也有重慶博物館文創聯盟)等工作的內容、方式與機制,真正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博專業人才。在後勤保障方面,要對館裏職工提供一流的後勤服務。特別是在對外文化方面,不僅要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隊伍,還要有專業的培訓、專業的禮儀、專業的程式。
對外而言,就是要堅持外延式拓展。外延式拓展,既要有硬體的投入,形成1+N的發展格局,又要有軟體的投入。以三峽博物館為例,在硬體方面,我們採取了1+6的模式,主館+東邊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南邊的三峽出土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涂山窯遺址+渝中區的宋慶齡舊居管理處+北邊的重慶博物館分管+西部的大學城分館。外延式而言,我們就是加大與總分館(巫山館、雲陽館、重師館)、西南博物館聯盟、京津滬渝戰略合作、三峽學院協同創新中心、大後方協同創新中心等進行深度業務合作,比如我們以西南博物館聯盟13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青銅文明”展覽,等等。
二、做好博物館館際互通與協作應處理好上與下的關係
博物館是黨的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必須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擴大黨的組織基礎、群眾基礎、階級基礎和咨政育人提供文化支撐。同時,博物館必須堅持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一致起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因此,博物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確自身在增強“四個意識”和堅定“四個自信”中的地位與作用。
對上而言,博物館應該主動接受國家文物局的業務指導,及時報告工作,反饋一級博物館和央地共建博物館的情況。同時,要主動與國家文物局業務部門對接,爭取業務指導和項目支援。我們三峽博物館的央地共建、涉案文物鑒定中心、文物進出口管理處、文物修復甲級資質的取得,等等,都與上級主管部門的主動彙報和對接是分不開的。同時,作為宣傳文化系統直屬管理單位,我們還要始終服從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旅遊委(市文物局)的領導和管理。我們的市級文明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廣電總局廉政基地、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基層黨建先進集體、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學雷鋒志願者標兵單位等榮譽的取得,都是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旅遊委和市文物局指導的結果。一個博物館的建設發展,一刻也離不開上級部門的領導和指導。
對下而言,主要是加強對區縣博物館、分館和文管所的業務指導與對接,彰顯社會責任,堅持大館帶小館,走共同發展之路。
三、做好博物館館館際互通與協作應處理好左與右的關係
當今時代,是一個強強聯合、融合發展的時代。融合發展,既可以達到利益共用,又可以達到風險共擔,從而實現1+1>2的效果。左與右,重點是與兄弟博物館、大學、企業等單位進行聯合,在文物徵集、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文創開發等方面進行互利互惠的深度合作。比如在展覽方面,我們可以合作舉辦展覽,克服文物不足的尷尬。在社會教育方面,可以多和當地大學、電視臺、廣播電臺、文藝院團、文聯、婦聯、共青團、科協、少年宮、文化館、作協、新媒體等進行合作,擴大社會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學術研究方面,多與社科聯、社科院、黨校、科技局、高校加強合作,不斷提高學術科研的成果和轉化率。在陳列展覽方面,主要是與兄弟博物館、文博公司、文化企業進行合作,聯合打造精品陳列。在文創開發方面,主要是與大學和有關企業進行橫向合作,從而開發生産一批地域文化濃郁、觀眾喜歡的文創産品,從而實現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願望,也增強博物館的傳播力、創新力、影響力。在創新方面,必須克服單打獨鬥,要堅持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開槳劃大船。我們的兩次十大精品陳列和全國最具創新力的成功申報,均是我們依靠兄弟博物館大力支援的結果。
綜上所述,博物館館際互通是博物館資訊共用、資源互用、成效共用、相互學習交流的需要,也是館與館協作發展的重要基礎。可以説,館際互通是館際協作的基礎,沒有經常性館際互通,就難以達到館際的深度協作。館際深度協作足以彰顯館際互通的成效。因此,博物館進行經常性的館際互通協作是克服固步自封和孤芳自賞的有益途徑。大量的生動實踐證明,博物館館際互通協作是一項內外有利,降低投入成本,産生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載體,值得各級博物館長期探索和實踐。只要廣大博物館堅持不斷的加強館際互通和協作,我們的文博事業就會呈現出催人奮進和千帆競發的生動局面。(雷學剛)
作者簡介:
雷學剛,湖北利川市人,土家族,研究生學歷,先後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和中央黨校研究生院。係中共黨員,重慶作家協會和重慶網路作家協會會員,重慶雜文學會和重慶散文協會會員,教授級政工師,重慶市委組織部黨建培訓專家。重慶交通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重慶志願者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和區域博物館專委會副秘書長。重慶市博物館協會法人兼秘書長。先後在解放軍總後青藏兵站部、軍需大學、西南軍用物資訂購局、解全軍計劃生育幹部培訓中心、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政治部工作,歷任政治指導員、組織股長、宣傳科長、宣傳處副處長、院團黨委書記、國家一級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陳列部(對外文化交流部)主任等職。先後在省部級刊物發表理論文章和文學作品150余萬字,先後獲省部級一、二、三等獎10多次,出版了個人詩歌散文專輯《楚風渝韻》,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