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史•圖典版》在國家圖書館首發
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玉榮為新書揭幕
中國網12月9日訊 從遠古到秦漢、再到明清,聲音“跨越”千年,可聽的中國音樂史你見過嗎?12月6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音樂史•圖典版》新書首發座談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文會堂舉行。來自文化界、出版界、音樂界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對該書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稱該書為一部有聲有色的中國音樂史,填補了音樂圖像學和有聲音樂史的空白。
三卷本巨著講述中國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圖典版》由我國著名音樂史家、古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釗先生撰著,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據介紹,該書是國家出版基金、重慶市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由30多萬字、700余幅精美圖片、80多條珍貴的音頻組成。作者吳釗先生運用“三重證據法”,從音樂圖像學的角度別開生面地講述中國音樂史。全書分三卷:上卷“神奇的音樂世界”講述了從遠古到秦漢的音樂史;中卷“藝術的覺醒”講述了三國魏晉六朝隋唐的音樂史;下卷“從宮廷到市井”闡述了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樂多變與新發展。
重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編輯陳興蕪致辭
“這是一部三重證據的中國音樂史,一部有音有樂的中國音樂史,一部賞心悅目的中國音樂史,可以讓更多的學習、研究人員和科研機構共用優質資源,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國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中的影響力。”重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編輯陳興蕪表示,本書將音樂圖像學的研究成果與音樂考古學、音樂史學、民俗音樂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結合起來,並創造性地探索可聽音樂史,加上大量考古出土樂器和著名音樂家演奏的作品,生動鮮活地展現了中國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本書史料豐富、圖片珍貴、文字優美、音聲相和、新見迭現,顯示了作者非凡的學術洞察力和深入淺出的敘事能力。
據了解,撰著《中國音樂史•圖典版》的吳釗先生生於1935年,自幼就受到崑曲、古琴等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他先後師從查阜西、吳景略等古琴大師學琴。1959年大學畢業後,吳釗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音樂史家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史。
數十年來,吳釗先生致力於音樂史研究,早已碩果纍纍。但為了完成這部著作,除了考證典籍,親臨考古現場,他還多次深入到邊遠地區,了解基層民間音樂,做艱苦的田野調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他以八十多歲高齡,不避酷暑,在山城最熱的時候親自到重慶的印刷廠指導排版和圖片調色。在陳興蕪看來,這種對傳承文化高度負責的精神令人感佩。
與會專家學者對《中國音樂史•圖典版》給予高度評價
座談會上,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也就《中國音樂史•圖典版》的出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講話
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説,吳釗先生是資深音樂史家,他撰著的《中國音樂史•圖典版》,可以説是一部流動的中國音樂史。這本書無論是學術的深度,還是對中國音樂文明認知的深度,以及前沿而通俗的學術表達,都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積累,也為緊跟時代和技術發展,加強學術的通俗傳播,樹立了一個示範性榜樣。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講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説,《中國音樂史•圖典版》的出版表明,85歲高齡的吳釗先生仍然處在學術的盛年,中華民族自己的音樂古典文化非常輝煌燦爛,讓廣大青少年熱愛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是一個不容回避的文化責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吳釗先生這本書圖文並茂、有音有聲,出版形式很好,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採用小程式方式匯集了80多條珍貴音頻,是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在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玉榮看來,吳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史家,《中國音樂史•圖典版》是他奉獻給音樂界、學術界的心血之作,也是陽春白雪的精神大餐,盡顯雅俗共賞的大家風範。
吳釗先生與田青先生親切交談
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先生説,吳釗先生把這本巨著獻給引導他走上學術之路的楊蔭瀏老師,令人感動。這體現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感恩師承、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和學術精神。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音樂史學界召開第一次中國古代音樂史學術研討會時,包括楊蔭瀏先生在內的很多學者都有一個遺憾,就是中國音樂史還是啞巴音樂史,就是沒有音樂或很少音樂的音樂史。所有音樂史工作者幾十年來都在孜孜不倦的用不同的方向開闢不同的途徑,讓音樂史成為有聲的音樂史。吳釗先生的這本書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音樂史沒有音樂的狀態,而且圖文品質上乘,可以説是一部有聲有色的音樂史,足以告慰楊蔭瀏先生。
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馬英珺被這本外觀厚重低調,但打開之後又很“奢華”的內容和形式所震撼。馬英珺説,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看到上中下卷大小標題也都很有趣,好像也很穿越。看到每一張圖片好像都是看到了那一件文物,感覺很精美、很珍貴。每張圖片都有出處,都有數據,這些數據又很精確,其中包括考古報告、測音數據,體現出老一輩音樂學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音頻的聲音也還原得非常好,讓我們感知到了古人的音樂文化智慧。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普及音樂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旭光説,《中國音樂史•圖典版》應該成為音樂學院學生的必讀書,有了這本書,不用在課堂上、圖書館,就在寢室、琴房,就可以學習中國音樂史,掃碼聽到各個朝代的音樂。這就是老師,這就是多方位的、多角度的、多途徑的知識傳承。因此,吳釗先生和重慶出版集團真是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做了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大好事。
吳釗先生與王建欣先生琴簫合奏古樂《陽關三疊》
在座談會現場,吳釗先生也分享了自己在撰著《中國音樂史•圖典版》過程中的心得、感悟。他表示,研究中國音樂史,不能把音樂從社會現實當中剝離出來,單純就音樂談音樂,一定要把音樂放到中國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去研究,看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何變化、如何發展、有何特點。要緊密結合音樂實踐,研究音樂的形態和審美的歷史演變。他寄望年輕學者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音樂史學。
中國出版協會、中國編輯學會領導和專家受重慶出版集團委託向有關單位贈書
據了解,《中國音樂史•圖典版》是重慶出版集團深入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實施“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而最新完成的一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首發座談會上,重慶出版集團還向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贈送了《中國音樂史•圖典版》。(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