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 |運用生態修復技術 跳磴河水質變好
水清岸綠的跳蹬河。通訊員 王茂松 攝
“這河水好乾淨,水草也長得好,看起像‘水下森林’。”如今,路過跳磴河1號驛站、2號驛站河段沿岸的人們,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可是,曾經的跳磴河,卻是又黑又臭,路過的人們總是急匆匆掩鼻而行。
跳磴河不長,流域面積也不大,流經之地是重慶主城區主要的工業企業聚集區之一。特別是九龍坡區境內的14.15公里長河段,沿岸工業企業多,居住人口量大。
“小時候,跳磴河的水又清又亮。”家住華岩南村的劉厚蘭,從小在跳磴河邊長大,“那時小魚小蝦到處都是,娃兒們夏天常去游泳、耍水。”
上世紀80年代末起,大量小企業、小作坊開始在跳磴河沿岸聚集。這些小企業、小作坊的污水直排河裏,沿河的畜禽糞污也直排河中,再加上沿岸污水管網缺損、老化等問題,跳磴河逐漸成了一條臭水溝。
為此,近年來,九龍坡區在跳磴河實施了一系列綜合整治措施,並於今年3月實施“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改善跳磴河水質,跳磴河也成為全市第一條採用此技術改善水質的河流。
跳磴河河長辦負責人謝照渝介紹,“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的施工步驟為:排幹河水,在底泥上面種植沉水植物,蓄水後投放微生物和食藻蟲,待水體逐漸清澈,再投放魚蝦螺貝等水生生物。
其中,食藻蟲是一種低等甲殼浮游動物,體長4至6毫米,以水中藻類、有機顆粒為食,每天可以吞噬數十倍于自身體積的食物。水中投放食藻蟲後,可以抑制藻類生長,降低有機物含量,提高水體透明度,也可以為沉水植物打開“陽光通道”,促進生長。
沉水植物為經過改良的四季常綠矮型苦草,根莖葉發達,光合作用強,可産生大量原生氧,吸收轉化氮磷等營養鹽。苦草成片生長,能夠極大提升水體自凈能力,並且為水生動物提供了重要棲息地。
如今,跳磴河實施“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的河段,河水清澈見底,“水下森林”已成型,呈現出一幅水清景美、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
“只要天氣好,每天都會到河邊走走。”劉厚蘭説,看著跳磴河從一條“臭水溝”變得水清岸綠,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