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最美環衛工”張鳳平:把好家風帶進城裏紮根
拾金不昧,還要苦尋失主。這對於在重慶市黔江城區武陵水岸打掃清潔衛生的環衛工人張鳳平來説,她很樂意這樣做,不怕麻煩,也不嫌耽誤時間,必須親手把失物交到失主手上,她才感到心安。為此,那些失主都很親切的稱她“張大姐”,還有很多認識她的人稱她是“最美環衛工”。
張大姐的拾金不昧、樂於助人的善舉,源於她從小受家風教訓的影響,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她從小至今便成為一個做好事上癮的人。12月4日,筆者採訪了這位黔江“最美環衛工”。
“撿人東西要及時交給失主,借人錢物要按時歸還。多做好事,多行善積德,尊老愛幼……”這些是張鳳平家的人生準則,更是老張家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張家的父輩、祖輩一直都是照“章”傳承,張鳳平從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從聽話懂事的乖乖女,到眾人稱讚的“最美環衛工人”。
張鳳平在河堤上撿到的鑰匙至今無人領取。
張鳳平,是黔江區阿蓬江鎮龍田社區人。從上小學時,張鳳平就開始幫助別人,遇到同路的小同學,她幫忙揹書包,路上遇到溝坎不是背就是扶著過去。長大後,周圍鄰居家栽秧、打谷等季節性工作忙不過來,她都主動去幫忙。
“在娘家時,我媽經常説,年輕人氣力在,趕場上下看到那些老年人背東西,你接過來幫忙背一下,看到那些拖娃帶崽的,你幫忙提東西、背哈娃兒也不掉肉。”張鳳平説,這些都是她母親從小就這樣教育的,後來經常幫助別人,勤做好事也就成習慣了。
除了幫老人、幫小孩,她還經常幫那些殘疾家庭上街帶東西,幫忙擔水砍柴做農活。張鳳平平常還跟著身為赤腳醫生的母親學醫,在村裏幫人看病和為孕婦接生。
自從娘家分水村嫁到原龍田村後,張鳳平把學到手的醫術帶到婆家,為村民解除痛苦。由於她為人和善、處事得體,加上她平常關心村裏的婦女兒童,還在村裏擔任14年村婦女主任。
因為生活在農村,孩子上學的條件艱苦,遇下雨天氣,孩子上學、放學山路比較滑,經常是一身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2002年,張鳳平一家4口進城租房居住,她與老公陳益發靠踩人力三輪送貨,掙錢送兩個孩子上學和一家人的開支。
送貨期間,張鳳平踩的人力三輪車,只要在沒拉貨物時,經常幫那些在街上撿垃圾或收紙板的老人,將收來的廢舊物品免費送到廢品回收站去處理。
“每一個人丟失了東西,特別是貴重物品,都是希望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起,或有人打電話説撿到了你丟失的東西,懸著的心才會踏實下來。”張鳳平説。
記得有一次,張鳳平在兩河街上趕場,在街上撿到一個《種煙證》,因為當時賣烤煙要憑《種煙證》收購,沒有這個《種煙證》,煙站不會收購。
張鳳平按照《種煙證》上的名字滿街找人,最後找到煙站去,通過煙站的工作人員,才把這《種煙證》交給失主。當時這位失主給他10元錢作酬謝,她拒絕了。
“那時候的10元錢,拿到街上要買40斤大米,夠一個人吃一個月。”張鳳平説,當時家裏條件也不是很好,不管怎麼窮也不收別人給的好處,這些都是常人應該做的事。
張鳳平和丈夫進城打拼7年,在觀山水買了一套商品房,待兒子成家,女兒讀書畢業,家庭負擔小了,張鳳平就報名當一名環衛工人,負責打掃武陵水岸長生橋至煙廠河堤外面700余米的清潔區域。
“記得我第一次撿到錢包,就是在河邊的座椅上。當時我打開看到裏面有身份證、幾張銀行卡,還有一些現金。”張鳳平回憶,她當時看身份證上的人是石家鎮滲壩村的,裏面一張蓋有公章的紙上有個電話,她就按上面的電話打過去。這個失主已走到小廣場的車站,準備買坐車回家。接到電話後,失主回來拿走錢包時,還給她800元現金作為感謝,她當場拒絕。
期間,張鳳平先後多次撿到過價值幾千元的手機、項鍊,以及錢包、銀行卡、副食、鑰匙和經濟方面的《合同書》等物件,遇到貴重物品,無法聯繫到當事人的,她都是先交到轄區派出所和治安崗亭。有聯繫方式的,她就自己聯繫失主,及時消除失主丟失東西的驚慌和失落的情緒。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生都在不停地做好事。
張鳳平自當上環衛工人後,在完成好自己所劃區域內的清潔衛生外,每天都在做好事,用她的善行默默無聞地幫助著一些家庭。
今年11月21日,住在福臨門小區的黃大松老人,走在閘橋附近突然倒地,正在該地段打掃衛生的張鳳平看到後,趕緊過去,一手將老人人中掐起,一手將帶來的熱開水喂給老人,老人很快甦醒過來,接著城南派出所民警趕到後,見無大礙,民警便將老人送回到住處。
“多做好事、行善積德、尊老愛幼”的家風家訓,張鳳平幾乎是人在哪,家風就帶到哪。她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也多次被《武陵都市報》《黔江電視臺》報道過,還有很多沒有公開報道的,也在很多市民的朋友圈轉發,評論區留下的都是“為好人張大姐點讚!”張鳳平的善舉,不僅影響著周圍的鄰居,還影響著一座城市裏的居民。
在觀山水小區裏,很多住戶都是來自農村的,很多年輕人買了房子,把父母、孩子接到城裏居住後,又要出去打工掙錢,家裏的孩子上學就由父母照管,還有很多家庭只有老人長期留守。
針對小區裏的留守老人家庭,張鳳平充當一個“女兒”的角色,她經常在下班後,忙完自家的活,上街去幫這些老人買菜、買藥、煮飯等。天氣晴朗時,還扶著他們在河堤邊走走,曬曬太陽等。
“張姐是個大好人,只要她去幼兒園接送她孫女時,就幫我把孩子也接回來了。不是因為她經常幫我在幼兒園接送孩子,我就在她面前説奉承話。”樓下的鄰居陳巧雲説,她除了幫小區的一些住戶接送孩子,還多次幫住在小區的3戶老年人家庭買米、買菜、煮飯,有時還把自家買的臘豬肉送給他們吃。
張鳳平幫小區老人家裏搬東西,陪著他們出來散步,一起擺家常已成為常事。
“一個小區只要有張姐這樣的人,可以説是小區人的福氣。小區幾個行走比較困難的老人出來散步,她只要看到就親自扶送他們到家門口。”小區物管公司一工作人員説,張姐也是我們小區居民公認的好人,她的家庭更是我們小區和諧家庭的榜樣。(李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