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璧山:匯聚各方力量 千方百計解民憂紓民困

發佈時間: 2019-12-03 16:56:5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助人為樂、 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愛他人、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

近年來,璧山區始終高度重視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不斷加大投入,完善保障體系,優化服務品質,千方百計解民憂紓民困。社會各界也熱心參與、無私奉獻,共同營造了扶貧幫困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良好社會風氣。

惠殘助殘 共用陽光雨露

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也是每個殘疾人的夢。對於璧山區17642名持證殘疾人而言,夢想可能是出行更加便利、康復服務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生活擁有更好的保障……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殘聯,為我們殘疾人進行了無障礙設施改造,方便了我們的生活。”11月25日,在大路街道接龍社區郭家村張志福家裏,看著剛剛完成改造的廚房,他由衷地感謝道。張志福一家是一戶三殘家庭,多年前他右腿截肢,被評定為肢體三級殘疾,妻子和兒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屬於四級殘疾,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張志福身上。

在房子還沒進行無障礙改造前,張志福家裏條件簡陋,其廚房灶臺還是用破爛的石板搭建的,因為蹲著彎腰不便,平常的做飯對張志福來説也實屬不易。“本來廚房空間就很小,但因為東西都散放在地上,有好多次都把我絆倒了。”張志福説起原來的環境連連搖頭。

為了減輕殘疾人的家庭負擔,讓殘疾人生活更便捷,近年來,區殘聯以居家無障礙為目標,根據殘疾類別、殘疾等級、殘疾障礙程度以及家庭實際,實行“量體裁衣”式個性化服務。

“我們根據張志福身體的實際需求,以及他家房子的結構,進行了一些人性化的無障礙改造,包括修建了2米長的灶臺、添置了電飯煲、電磁爐、沖水馬桶、沐浴椅等一些無障礙的設施。”區殘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改造後我們進出家門、洗澡、上廁所都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我一直給孩子説要做幾頓好飯菜給他娘倆吃,這下可以實現了。”張志福笑著説。

為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是改善殘疾人居住環境的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區殘聯已為184戶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設施改造,切實改善了殘疾人的居住和出行環境。

不僅如此,區殘聯還從貧困殘疾人的基本需求出發,加大醫療保障、教育保障、權益保障、康復服務、就業培訓、文化服務等工作投入力度,積極為貧困殘疾人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目前,已完成4473人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將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目錄,為持證殘疾人購買小額意外傷害保險,讓殘疾人家庭多了一份安心和保障。通過實施殘疾人就業援助月活動,組織專場招聘會,組織殘疾人參加市級職業技能培訓項目,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等活動,推動殘疾人基本生活持續改善。

“接下來,區殘聯還將緊扣脫貧攻堅目標,優化璧山區殘疾人生存發展環境,深入貫徹精準康復主題,加大璧山區殘疾人康復服務力度,不斷提升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區殘聯相關負責人説。

凝聚慈善力量 傳遞人間大愛

9月7日,由區慈善會主辦的“情暖璧山小城大愛 99公益日”活動在俊豪中央大街啟動,人頭攢動的募捐現場,擠滿了前來獻愛心的市民群眾。三天的活動時間裏,線上線下共發動4萬餘人次參與, 共募集資金1375315元。該項目所籌資金將用於援助貧困學生、重病家庭、貧困環衛工和貧困殘疾家庭4個公益項目,將為全區400余名困難人員帶去社會的溫暖,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

“慈善是一種愛心,是一種責任,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很微小,可是百顆、千顆、萬顆愛心匯聚起來,就能積蓄起巨大的能量……”募捐現場,市民周理惠表達了自己對慈善的感受。

“祝大姐,最近身體好點了嗎?生活上還有沒有什麼困難呢?”11月19日一大早,區慈善會的工作人員來到三合鎮石龍橋村祝純蘭家裏,關切詢問她最近的生活情況。

祝純蘭一家是建卡貧困戶,她患有尿毒症,每週都需要進行透析,丈夫患有類風濕行動不便,長年累月的大病支出,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今年3月,區殘聯得知祝純蘭一家的情況後,為她送來了3500元的援助金,幫助她解了燃眉之急。

“這段時間,區慈善會的工作人員時常打電話關心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困難,也是忙裏忙外幫我們打聽解決辦法,這份情誼真是讓我感動不已。”祝純蘭説。

慈善事業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近年來,區慈善會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慈善法》的要求,積極發揮慈善機構在社會救助體系中的作用,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屆開展慈善援助,共收到慈善捐款近200萬元,為扶貧、助殘、助學、助醫、助孤、助老等慈善項目幫扶提供了資金保障。

同時,今年以來,區慈善會陸續走訪璧山區部分建卡貧困戶,開展慈善扶貧專項活動,以“慈善+慰問”的方式,為全區20名患重病建卡貧困戶因病住院個人負擔部分進行慈善援助,救助金額達4萬餘元,切實將黨和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關心關懷送到了貧困家庭中。

貼心救助 讓流浪者回“家”

“謝謝,謝謝……感謝你們不辭千里,將我的孩子送回家。”9月17日,銅梁區大廟鎮雙勝村便民服務中心前,小張(化名)的父親從璧山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自己的孩子時,感激地説道。

20余歲的小張,患有癲癇和輕微精神疾病,父親也是一位殘疾人,家庭條件較差。為減輕家裏的負擔,小張來到璧山務工。尋求工作無果後,小張便在璧泉街道某公路橋洞下,過起了拾荒乞討的生活。

“熱心市民致電區公安局後,民警及時通知了區救助管理站,第一時間,我們共同前往核實情況。”區救助管理站站長黃永説,在了解和掌握了小張基本情況後,他耐心地安慰小張,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天,小張便在區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順利返回銅梁,與家人團聚。

像小張一樣,在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重回家庭溫暖懷抱的困難群眾還有不少。為了給困難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今年年初,區救助管理站按照國際三級站標準,完成了升級改造。

“改造後的區救助管理站主體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其中,救助區還設立了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未成年男性和未成年女性4個區域,同時,還設置了食堂、閱覽室、醫務室等功能室。”黃永説,改造後的救助站功能更加完善,環境更加舒適,為流浪人員提供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懷,築牢民生保障底線。

秉持“自願求助 無償救助”的原則,今年以來,區救助管理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紮實抓好救助管理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積極主動開展“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等主動救助專項行動。近三年來,區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1112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人25人次,救助60歲以上老人88人次,救助智力殘疾和疑似精神障礙111人次,幫助595人次返鄉。

“近年來,在公安機關的協助下,通過人口資訊庫、人像識別、DNA資訊比對等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對滯留人員的身份核查效率,增長了尋親成功率。”黃永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救助管理工作,讓區救助管理站成為流浪乞討者溫馨的避風港,給予他們如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懷。

愛在福利院 真情暖人心

“袁大爺,昨晚睡得好不好?身體有沒有不適?”11月22日上午7點,區社會福利院裏,護理人員石萍來到了袁天富的住處,簡單的寒暄之後,她為老人整理起床舖。

隨後,袁天富走下樓,來到福利院食堂,香噴噴、熱騰騰的包子、稀飯、牛奶、麵條一應俱全。

“福利院環境好,還有人照料,沒事兒還能和其他老人一起嘮嗑……”今年77歲的五保戶袁天富告訴記者,5年前,他還居住在來鳳街道老家中,家裏無子女,隨著歲數漸長,生活料理變得困難,每逢遇到小病小痛的,便無人照料。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住進了區社會福利院。

“這裡住宿條件很好,不僅有空調和電視,還有獨立的衛生間,每月還能領取到100元的零花錢。”袁天富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的社會福利院于2014年竣工投用,建築面積12317平方米,現有床位400張,其中 老人床位300張,兒童床位100張,同時,設有醫務室、活動室、閱覽室、健身房、餐廳等配套用房。

“區社會福利院主要負責城市‘三無’老人養老、孤兒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以及社會棄嬰、孤兒的安置等工作。”該院負責人吳小峰説,為了提升院內老年人和兒童的生活幸福指數,在寒冬來臨之際,他們為每位院民購置了夾克、褲子、鞋子等防寒物資,確保老年人和兒童安然過冬。

院務公開欄上,每日採購的蔬菜、肉類、糧油等數量和價格,總會及時充分公佈,確保公平公正。同時,該院把“愛心”作為服務宗旨,要求全體工作人員帶著愛心工作,盡力幫助解決老人和兒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吳小峰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規範化服務管理標準,優化服務品質,讓院內老人享受全壽之福,讓院內兒童得到福蔭之佑,不斷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王鋒 馬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