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以“城市雙修”創造更多詩意空間

發佈時間: 2019-11-20 10:53:10 | 來源: 華龍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如果説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那麼時間就是最優秀的化粧師——在抖音上刷屏的礦山公園“小九寨”,竟然是重慶渝北最大的石灰岩礦坑遺跡。十數年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掠奪式開採,給當地造成山體塌陷、田地損毀、植被破壞、灰塵蔽日等一系列生態創傷。然而10年間,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在積水後因為礦物質的作用而形成宛若藍寶石般的湖泊群,極具觀賞價值。

“小九寨”涅槃再生,無疑是十分幸運的。這一“創傷”能夠變好,一方面是大自然以博愛的情懷和再生的能力,化腐朽為神奇,將生態創傷演變為美麗風景;另一方面是渝北區秉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使礦坑群最大程度接近自然狀態。因為大自然的垂青和人力的加持,才使“這邊風景獨好”。礦坑群美麗蝶變,固然值得欣喜,但更值得警醒。雖説斗轉星移間滄海也會變為桑田,但並非所有的採礦坑洞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平,也並非所有的“創傷”都會自然“結痂復原”。這告誡人們,必須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啟示人們,在生態修復過程中,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只有道法自然、順勢而為,才能重塑綠水青山,修復自然生態,創造美麗奇跡。

以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為主的“城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值得慶倖的是,類似于礦坑遺址變身礦山公園,我市越來越多的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得到保護性開發。如鵝嶺二廠、北倉、工業博物館等,無不是因為因地制宜的改造,才從廢舊的工業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吸引市民和遊客“打卡”的勝地,成為復古情懷、文藝情調的寄託。

建築在老舊,設施在老化,時代進步和城市發展,讓越來越多曾經先進的事物,不可避免地變得落後甚至被淘汰。隨著窄窄的巷子、低矮的房子、友善的鄰居一起消失的,還有揮之不去的鄉愁。城市更新並非是推倒重來,將落後的一面掩埋掉。一味地拆舊建新,固然會讓城市變得更加“高大上”,但也會割裂城市的歷史與記憶,弱化與之緊密聯繫的社群關係。

城市的更新,其實也可以是溫情脈脈、潤物無聲,就如同渝北區的礦坑群修復和兩江新區邢家橋社區的改造一般。在城市建設中,只有更加注重現代理念與城市記憶共存,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並行,文化創意與科學技術互促,才能還清“歷史的欠債”,並在生態環境改善、城市服務提升、價值理念重塑的基礎上,為市民遊客創造更多的詩意空間!文/方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