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開放重慶

重慶:優質投資牽引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 2019-11-20 10:21:10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新華社重慶11月19日電題:重慶:優質投資牽引高品質發展

新華社記者何宗渝、黃興

2017年底,重慶提出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近兩年來,一大批智慧産業項目的引進和智慧化改造項目的實施,有效牽引了重慶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

優質産業項目接踵而至

在重慶璧山高新區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現場,記者看到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這個投資100億元的項目今年2月才開工,一期項目今年底就有望投産。”璧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羅志軍説,今年以來璧山陸續簽約了青山新能源傳動系統産業園等多個百億元級的新能源項目,未來有望形成千億元級的新能源産業集群。

2017年底,重慶基於對自身産業基礎和發展趨勢的精準判斷,提出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著力為傳統産業植入“智慧因子”、壯大智慧産業。

近兩年來,投資600億元的紫光“芯雲”産業城、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第6代柔性顯示生産線等項目落地開工,投資300億元的康佳半導體光電科技産業園、投資100億元的華潤微電子12英寸晶圓生産線等項目成功簽約,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騰訊西南總部、阿里巴巴西南總部等投用,這些優質項目接踵而至,有力助推了重慶智慧産業的發展。

據重慶市經信委統計,自去年8月重慶舉辦首屆智博會以來,全市簽約的智慧産業項目超過800個,佔到全市新簽工業項目的一半以上;2018年重慶智慧産業規模達到4640億元、同比增長19.2%,今年上半年又達到3230億元、同比增長16.9%。到2022年,重慶智慧産業有望達到1萬億元的規模。

瞄準關鍵環節持續發力

在智慧浪潮風起雲湧、各地競相佈局的背景下,重慶為何備受青睞?“關鍵是我們一手抓研發創新,一手抓補鏈成群,瞄準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不斷拓展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體系,形成了良好的智慧産業發展生態。”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説。

以積體電路為例,重慶在前期引進SK海力士、萬國半導體、奧特斯等項目基礎上,近期又繼續擴大了這些項目的産能,還陸續引進了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等研發機構,以及紫光、康佳、華潤等企業的百億元級積體電路項目。目前重慶已初步形成積體電路全鏈條生態體系,預計到2022年産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

在液晶顯示領域,重慶在前期投産了京東方8.5代線和金渝惠科8.5代線基礎上,總投資465億元的重慶京東方第6代柔性顯示生産線也已開工建設,並先後帶動了美國康寧、法國液空等數十家國內外知名配套企業落戶重慶,千億元級的液晶顯示産業集群初見規模。

“我們的8.5代線甫一投産就供不應求,第6代柔性顯示生産線投産後將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産品類型,為重慶智慧産業發展提供更高品質的支撐。”京東方重慶區域總經理孫耒來説。

得益於重慶濃厚的智慧産業發展氛圍,目前阿里巴巴所有業務板塊在重慶悉數落地;騰訊已在重慶實際投資超過60億元,涉及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旅遊文創等諸多領域;華為不僅與重慶簽約共建鯤鵬計算産業生態重慶中心,華為的各種産品還成為中歐班列(重慶)的主貨源……

從“製造重鎮”邁向“智造重鎮”

得益於長安汽車投入鉅資打造的多款智慧化車型陸續上市,1-10月長安自主品牌銷量實現逆勢增長並突破100萬輛,其中9月上市的“爆款”車型CS75 PLUS在10月銷售了17428輛,排隊購車延續至今。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説,智慧化是CS75 PLUS車型最吸睛的“標簽”,車輛搭載的26項智慧駕駛功能中,有14項是長安汽車在國內首發的技術。“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1000多人的智慧化研發團隊,到2025年我們將累計投入1000億元研發資金,打造5000人規模的智慧化研發團隊並實現L4級自動駕駛汽車量産。”

“我們一方面鼓勵傳統企業加大對智慧化産品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著力推動生産製造環節的智慧化,從而有效牽引了傳統製造向智慧製造的躍升。”陳金山説。

機器手臂來回穿梭,依次對零部件進行加工;感測器實時對産品進行檢測,無需人工操作;從上線到包裝所有環節均實現數據自動採集,後臺據此可自主編排生産計劃……記者在宗申集團一條經過智慧化改造的摩托車發動機總裝線上看到,平均10秒就有一台發動機下線。

“著眼工業企業智慧化改造這一廣闊市場,去年6月宗申集團推出了忽米網工業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忽米網已匯集11.4萬戶註冊企業,其中工業企業超過9萬戶。”忽米網副總經理沈韜説。

根據規劃,到2022年重慶將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50個智慧工廠、500個數字化車間,使84%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64%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路化製造階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