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頭條

心繫庫區 情牽三峽——全國對口支援三峽重慶庫區綜述

發佈時間: 2019-11-20 09:34:53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號召——自此,全國16個省(直轄市)、7個大城市與三峽重慶庫區結下濃厚情誼。

27年來,在各省市的傾情援助下,重慶庫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對口支援累計引入重慶庫區資金達1815.76億元,合作項目1768個。

三峽工程,百萬移民!為了百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號召——自此,全國16個省(直轄市)、7個大城市與三峽重慶庫區結下濃濃情誼,緊緊相連。

27年來,在對口支援省市的傾情援助下,重慶庫區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庫區移民已從搬遷安置轉入安穩致富的新階段。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對口支援累計引入重慶庫區資金達1815.76億元,合作項目1768個。

援建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發展産業,培訓人才……重慶庫區處處凝結著對口支援省市的深情厚誼!

補齊“硬體”

援建基礎設施築牢庫區發展根基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一直是影響庫區發展的“短板”。

自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以來,各省市致力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源源不斷地無償投入有力促進了庫區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為庫區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巫山新縣城,當地把最亮麗、最繁華的一條路命名為“廣東路”,用來表達巫山對廣東人民無私援助的感謝。

廣東的援建在當地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部程式控制電話、第一條硬化公路、第一座通往鄉鎮的國家電網變電站、第一個工業園區……

這些“第一”,只是全國各省市對口支援重慶庫區建設的一個縮影。27年來,一大批重點交通建設項目在庫區相繼完成,長期制約庫區發展的交通“瓶頸”正在被有效擊破。

2001年9月,在山東省、瀋陽市的援建下,忠縣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跨江大橋的通車,不但打破了當地的交通瓶頸,也讓忠縣工業經濟得以向南部片區發展。

2001年10月24日,三峽庫區第一條鐵路──達萬鐵路建成通車。

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援下,萬州先後建成萬縣長江大橋、萬州機場、萬宜鐵路、渝萬高速公路,建成連接城區的長江二橋、牌樓長江大橋,萬州大橋、萬安大橋等,萬州一直以來以水運為主的交通格局得以改變。

2003年5月29日,總投資4.5億元的萬州五橋機場正式通航,結束了庫區沒有民用機場的歷史。

2019年8月16日,由廣東援建機場連接道項目的巫山機場正式通航,巫山正在實現“水陸空鐵”綜合交通樞紐的夢想。

……

庫區人民用最樸實的方式感謝對口支援省市。在重慶庫區所有區縣都有以對口支援地命名的道路、橋梁,一條條“遼寧大道”“山東路”“河北步行街”……見證著庫區人民與對口支援省市的深情厚誼,成為對口支援的永恒印記。

改善民生

庫區公共服務功能大幅提升

“上海深情 感恩黃浦”,在萬州區雙河口衛生服務中心的樓頂,八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雙河口街道是萬州規模最大的三峽移民小區,為之配套的雙河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近10萬人提供醫療服務。2013年以前,醫院設施陳舊、檢查項目單一,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2013年以來,上海市累計投入資金1286萬元,對雙河口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改造、添置設施設備、培訓人員,著力推進醫院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如今,當地居民看普通病不再外出,部分疑難雜症能在社區得到初步篩查,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對口支援項目的貼心關懷。

不只是萬州,近年來,各對口支援省市無償提供援助資金,堅持“民生優先”,重點向教育、衛生等老百姓直接受益的項目傾斜,著力補齊和完善因移民遷建帶來的民生“短板”,庫區公共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庫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水準大幅提高。

在奉節縣草堂鎮,遼寧省援建的草堂社會福利院建設項目供養貧困失能人員280人,釋放貧困家庭勞動力400余人,幫助貧困家庭每年合計增收1000萬元以上,有力地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這一做法獲得國家民政部的認可和推廣。

福建小學、寧波中學、德陽中學……在庫區,最美的建築是學校。從城市到鄉村,一棟棟以援建地命名的教學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位於涪陵區順江大道的浙涪友誼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004年由浙江省捐建。15年來,在浙江省的傾情幫助下,浙涪友誼學校佔地面積由原來的4.3畝擴至50畝,辦學規模由過去的1215人增加到3452人,辦學品質進入涪陵區前列。

在支援“硬體”的同時,各省市還將先進的教學經驗帶到庫區。廣東省每年組織專家到巫山,對全縣中小學教師進行輪訓;浙江台州市路橋區、湖州市長興縣的12所學校“一對一”結對幫扶涪陵12所學校;福建省5所大學從2002年開始,連續18年每年定向招收萬州庫區大學生20名……

知識改變命運。在對口支援省市的幫助下,大批庫區學子實現了青春的夢想。

智力支撐

培訓人才為庫區發展注入動力

對口支援給庫區帶來的,既有基礎設施的完善、民生事業的改變,還有庫區人才素質的提升、開放理念的形成。各對口支援省市堅持扶資與扶智並重,為庫區長遠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分析浙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原因,關鍵在於當地先進成熟的體制機制和幹部勇於擔當的責任感。”這是涪陵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夏以普,在浙江金華市大昌鎮挂職結束後最深的體會。

從2003年起,浙江省在沿海發達縣市區建立了一批挂職幹部鍛鍊基地,連續16年接收涪陵區幹部進行挂職鍛鍊,累計接收挂職幹部達533名。這些挂職幹部把從發達地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改革開放經驗用到了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工作中,累計發表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300余篇,被涪陵區委、區政府和相關單位採納意見建議400余條,為庫區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越來越多的庫區幹部通過挂職、培訓等交流形式,進一步加深了對“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了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就業乃民生之本。百萬移民搬遷,關鍵在於如何解決“出路”問題。對此,對口支援省市以企業和職業技術學校為基地,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庫區進行師資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一大批移民也通過技能培訓成功就業。

萬州區衛生幹部進修學校校長朱光凝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從2013年起,上海通過“名校聯姻”“教幫帶”等形式,為學校培養了一批技術過硬的醫療技術團隊。同時,上海還幫助學校增強“造血”功能,全力培養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目前,渝東北片區已有2000多名基層衛生人員受益於該校急診急救等知識培訓。

江蘇省為雲陽縣持續開展人才培訓,培訓移民致富帶頭人達500余人次,一大批經過培訓的移民發展起水産養殖等産業,其中不少人還實現了由農民到企業家的華麗轉身。四川省先後為開州區舉辦種植、養殖、城市規劃和現代農業等各類培訓班40多期,培訓庫區群眾、致富帶頭人等2500余人次,激發了庫區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的熱情。

“我們將把對口支援省市的深厚情誼轉化為發展動力,努力實現自身更好更快發展!”朱光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