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中國的彭水 世界的苗鄉 重慶彭水縣成立35週年

發佈時間: 2019-11-15 16:18: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茂嬌 彭光燦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image.png

阿依河竹筏放歌

打好“三張牌” 擁抱大開放

農業夯基 工業支撐 旅遊引領

彭水地處武陵山深處,千百年來,重重大山阻隔著彭水與外界的聯繫。

“彭水的出路在山,優勢也在山!”35年光陰荏苒,彭水縣委、縣政府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彭水要發展,關鍵是幫助人們解放思想,重新認識大山,走出大山,依靠大山!

近年來,彭水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精心打好“三張牌”,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發展。

彭水把生態農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産業——

大力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殖以及中藥材等現代特色高效基礎産業,推進農業發展模式向農工商、産加銷一體化以及農旅融合發展轉型。

image.png

桑柘鎮李家社區楊家新村民居

彭水把生態工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大力發展以水電、頁巖氣等為主的清潔能源産業,乙太極水、紅薯精加工等為主的健康食品産業,以民族輕紡、特色工藝品製造等為主的特色輕工産業,以大數據智慧化、貴金屬綜合加工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

彭水把旅遊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産業——

大力推進全域旅遊和“旅遊+”發展戰略,突出品牌引領、活動助推,加快構建形成以旅遊産業為紐帶的關聯型生態經濟體系,實現旅遊多業態、全要素、深層次、融合發展的全新格局,著力打造彭水旅遊發展升級版。

打開山門,帶來了彭水的大開放,不斷助推彭水經濟社會高品質新發展。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9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8億元、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3億元、下降15.5%,固定資産投資71.1億元、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1億元、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17.4億元、增長3.1%,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4308元、9012元,分別增長9%、10.4%。

下足“繡花”功夫 推進脫貧攻堅

貧困發生率降至2.45%

近年來,彭水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脫貧攻堅為統攬,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著力抓産業扶貧打基礎,抓設施扶貧補短板,抓教育扶貧斬窮根,抓健康扶貧治痛點,抓城市提升促發展,抓黨建強保障,以“繡花”功夫推進脫貧攻堅。

彭水新一輪建檔立卡甄別出貧困村115個、貧困戶29811戶、貧困人口119299名,貧困發生率為19.8%。截至去年末,全縣貧困村減少至6個、貧困戶減少至3482戶、貧困人口減少至1226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45%。

image.png

建設中的渝懷鐵路復線

針對産業散、小、弱突出,品質效益偏低,農民穩定增收乏力的現狀,彭水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從“六個著力”入手,努力把“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健康的食品”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道路顛簸、房屋破舊、煮飯燒柴、飲水靠天……是多年來彭水農村面貌的真實寫照。

彭水提速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因村因戶實施改水、改路、改電等項目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環境面貌。30萬名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全縣行政村通暢率、自然村通達率以及脫貧村通客車率、通動力電率、光纖覆蓋率、4G網路覆蓋率均達100%。

同時,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推進改廚、改廁、改房和院壩硬化、入戶便道硬化工程,村民基本實現了“小車開進來、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煮飯不用柴”和“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新生活。

今年是彭水脫貧摘帽之年,全縣上下鎖定“戶脫貧、村銷號、縣摘帽”(減貧8000人、銷號6個村)目標,堅決高品質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image.png

劇組在蚩尤九黎城拍攝

全縣圍繞“不愁吃、不愁穿”,進一步抓好産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大力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持續做好旅遊扶貧,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23740個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均發展有種植養殖增收産業。

同時,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全縣教育教學品質一年一個臺階,今年高考上線5872人,其中重本上線917人,在校大學生穩定在2萬人以上;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進一步抓好健康扶貧。貧困人口住院費用自付比例降至10%以下,確保貧困群眾病有所醫,並在支付大額醫療費用後基本生活仍然有保障;圍繞“住房安全有保障”,進一步抓好農村住房安全和人居環境整治。

致力“外聯內通” 打造“聯運支點”

40分鐘主城、1小時周邊、1.5小時縣域

2018年11月22日,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開建,線路開通後,彭水到重慶主城坐高鐵預計只需半個小時。彭水,即將迎來“高鐵時代”。

近年來,彭水立足“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定位,以“外聯內通”為目標,統籌推進公路、鐵路、水路建設,加快構建外部配套成環、內部縱橫成網的開放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多措並舉加快實現“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破解貧困地區交通制約,加速形成“40分鐘主城、1小時周邊、1.5小時縣域”交通圈,努力打造渝東南水陸聯運支點城市。

image.png

鄉村旅遊

彭水堅持遇水架橋、逢山打洞,加快推進對外大動脈建設。

鐵路建設上,2007年渝懷鐵路彭水段建成通車;渝懷鐵路二線彭水段預計將於明年底建成通車。渝湘高速鐵路項目今年3月通過初步設計審查,彭水段預計年底動工。

高速公路方面,渝湘高速公路(彭水段)2009年已建成通車;彭酉高速公路已納入渝湘高速公路擴能項目一併實施。其中:彭水至酉陽段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重慶至彭水段可研編制工作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已完成,計劃今年內開工建設;加快推進黔石高速(彭水段)建設,確保2020年建成通車。

沙沱客運換乘樞紐2017年建成投用。這座集對外長途班線客運、城市公交、農村客運于一體的乘換樞紐,主要承載彭水南部區域旅客運輸服務,提高彭水與周邊地區客貨運通達能力,吸引更多旅客和貨物到彭水轉机運輸,切實提升彭水對外開放速度。

如今,彭水的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等對外交通要道暢聯外部,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同時,彭水致力於“內通”。近年來,著重疏通鄉村“毛細血管”,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讓老百姓從“走得了”到“走得好”,讓農村公路成為老百姓奔向富裕的幸福路、小康路。

截至目前,全縣237個行政村已全部通客車,行政村通客車率達100%;全縣39個鄉鎮都已建成鄉鎮客運站,建成農村客運招呼站(點)366個,客運車輛326輛,開通班車客運線路101條,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村為基礎的點線相連、輻射到面的鄉村道路旅客運輸網路體系。

發展生態旅遊 成就苗鄉蝶變

突出“民族、生態、文化”,深入實施“旅遊+”戰略

彭水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鹽丹文化、黔中文化,賦予了彭水厚重的歷史人文。近年來,彭水立足“山、水、情、史、節”5篇文章,突出“民族、生態、文化”3張名片,堅持全域旅遊規劃,打造生態旅遊精品,深入實施“旅遊+”戰略,將品牌賽事、自然資源與特色文化相互結合,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生態旅遊産業做成了第一支柱産業。

image.png

生態宜居之城

峽谷聽音、竹筏放歌、碧潭戲水、浪遏飛舟……每到節假日,阿依河景區總是遊人如織。2013年,阿依河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量突破200萬遊客。

在阿依河、蚩尤九黎城、摩圍山等知名景區的影響和推動下,彭水持續推進城旅、農旅、商旅、文旅等深度融合,不斷增加生態旅遊産品有效供給。

“山歌不唱喲就不開懷喲,嬌阿依……”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上萬苗鄉兒女便齊聚蚩尤九黎城,同唱《嬌阿依》,共舞踩花山,歡慶苗族盛大的傳統節日。

烏江江畔,發令哨響,一艘艘摩托艇猶如萬箭齊發,上演速度與激情的對決。自2011年水上運動賽事走進彭水以來,市民每年都能盡享一場水上激情盛宴。

踩花山節和水上運動大賽,如今已成為彭水兩大旅遊品牌。近年來,彭水以“節會”為媒,唱響“文化”大戲,充分彰顯“民族、生態、文化”三張名片,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大美的山、湛藍的水、濃郁的情、深邃的史,演繹成天人合一的文化旅遊盛宴。

如今,彭水踩花山節、水上運動大賽兩大賽事已整合為“一節一賽”,發展為覆蓋全域、貫穿全年的綜合性系列活動,成為旅遊經濟跨越發展的新支點。

以節賽為載體,彭水將苗族文化、體育運動與發展鄉村旅遊充分融合,每年策劃了以“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為主題的一系列鄉村旅遊活動,舉辦鄉村旅遊的鄉鎮、街道也從2013年的3個增加到2018年的14個。

彭水大力培育一批生態旅遊特色村,建成一批生態養生、民俗風情、商貿財物等旅遊小鎮。按照“三線三片多點”發展佈局,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紮實推進旅遊扶貧。深入推進原生態全域旅遊和“旅遊+”發展戰略,整合城鄉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積極開發觀光旅遊、鄉村旅遊、康養旅遊、休閒旅遊等多種生態旅遊産品。

數據顯示,彭水接待遊客量從2011年底的220萬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252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從5億元提高到111.8億元。今年1—9月,全縣接待遊客2597萬人次、同比增長20.2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9.79億元、同比增長34.66%。旅遊業正逐步成為拉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深度融合“産城景” 描繪城市新畫卷

老城提質、新城提速、古城提韻

彭水地處武陵山區。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模式。近年來,彭水立足“山城”“江城”獨特風貌和民族歷史文脈,推進老城提質、新城提速、蚩尤九黎城提韻,老城、新城、古城協同發展,讓苗鄉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是彭水對老城城市品質提升的追求。

四面環山,兩江交匯的彭水縣城,以城周屏障為依託、兩江沿岸為重點、道路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為亮點、附屬綠化為補充組成的自然生態畫卷,讓城市蝶變為一座“綠城”。綠水青山扮靚城市的同時,也為彭水人提供了更多優質的生態宜居空間。

在縣城,彭水積極開展城市燈飾工程,以橋梁、河堤為線,樓宇燈飾為點,點線結合,連綴成片,將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充分融入現代燈光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特色燈飾景觀。由縣城樓宇景觀燈飾、河堤景觀燈、照明路燈,組成的迷人光影,在山水城之間散發著絢麗的光彩,如夢如幻,分外迷人。

管理上,彭水近年來積極開展城市管理“馬路辦公”,實施城市綜合管理“五長制”,落實“五長”責任,老城市容環境實現質的提升。

一條摩圍山隧道,讓彭水新城與老城緊緊相連。

2010年6月18日,彭水新城開工建設。作為彭水城鎮化建設的主陣地,彭水新城規劃控制區面積3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

彭水新城以生態人文居住為特色,以城市功能提升為重點,集商貿、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于一體。目標是打造成為“現代之城、未來之城、品質之城、魅力之城”。

今年,彭水繼續堅持新城發展定位,圍繞“兩年成型、四年成城”的目標,著力抓好規劃引領、徵地拆遷、項目建設以及招商引資,推進新城實現高品質提速建設。同時,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建成城區道路管網體系,完善現代商貿體系,加快房地産開發、核心商圈建設和商業行政服務配套,推動新城産業發展和人口集聚。

2013年5月開工建設的蚩尤九黎城,東與彭水老城區相鄰,南接彭水新城,北至烏江與湘渝高速下線互通。是彭水最閃亮的城市名片、旅遊名片,已成為重慶新興的熱門景點和湘鄂川黔渝邊區旅遊廊道上璀璨的明珠。

蚩尤九黎城以苗族始祖蚩尤文化為建設主線,集苗族建築、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遊客接待於一體,是彭水展示和傳承苗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彰顯著厚重而豐富的苗族文化,重現蚩尤“九黎之城”的歷史風貌和上古苗族的人文歷史,重塑了苗族精神。景區的獨特性,為彭水城鎮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元素。

目前,蚩尤九黎城已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先後榮獲“中國最美自駕遊目的地”“全國十佳文化生態景區”“首批國民休閒旅遊勝地民族(民俗)特色勝地”“國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稱號。

(劉茂嬌 彭光燦 圖片由彭水日報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