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把電商當“背簍”助農脫貧 他為農特産品“插上翅膀”飛出深山

發佈時間: 2019-11-13 16:47:3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陳明億在農戶家中查看農特産品,幫助農戶銷售增收。

上世紀,因交通不便,北京市原房山縣週口店供銷合作社的職工常年背背簍上山,又收購又賣貨,被群眾們親切地稱為“背簍商店”,而供銷合作社職工這種“不怕吃苦、艱苦奮鬥、全心服務、一心為民”的精神被稱為“背簍精神”。

在武隆,一個80後小夥子,傳承供銷社的“背簍精神”,將電商平臺化作新時代的“背簍”,在武隆區供銷社的支援下,讓網店開進山旮旯,讓大山深處的農特産品飛到千家萬戶,助農脫貧增收。

他就是武隆最美基層供銷人陳明億。

不怕吃苦 高級藍領回村種田

2012年,25歲的陳明億在城裏開了一家電腦店,吃的是“技術飯”,收入也比一般白領可觀。但心中一直眷戀著家鄉。

陳明億的家鄉鳳來鄉,也是武隆有名的魚米之鄉,素有武隆“西部糧倉”的美譽。每次回家,看著家鄉土地因無人耕種而撂荒,陳明億就甚覺可惜。

2015年,女兒出生,時值食品安全話題受市民關注,於是陳明億有了回鄉種田的想法,一來可以荒地利用,二來可以為女兒創造一個安全的飲食環境。

多番比較後,陳明億選擇了鰍田稻。“在同一片稻田裏,既能種稻,又能養鰍,形成‘水稻護鰍,鰍食蟲餌,鰍糞肥田’的天然食物鏈,綠色又生態。”

説幹就幹,流轉土地、買種子、買鰍苗……一切都進行得熱火朝天。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對陳明億來説都是陌生領域,得認真學習研究。當年6月,一場突襲的暴雨,差一點讓他前功盡棄。

他索性在稻田附近搭建了一座新房子,時常半夜也去逛一下。“聽取蛙聲一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試種成功後,他又發現按市場價銷售,流轉費用都不夠。無奈之下,他又開始四處跑渠道,當銷售員。

雖試種虧了10多萬員,但客戶對鰍田稻的認可以及網際網路上的潛力,他堅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

2013年,陳明億把規模從80畝拓展至200畝,直至現在。

image.png

陳明億在推介武隆農特産品。

為農服務 帶千余名村民共致富

同樣是2013年,看著陳明億擴大規模,村民們也躍躍欲試。

帶著村民共致富,是陳明億埋在內心深處的夢想,所以流轉土地時,陳明億就開出了高於市場價200元/畝的價格,同時還請村民幹活,都給比市場高的價格。

可真有人跟著自己做?自己該怎麼帶?如何規範又不保證自己的稻穀品牌不受影響?

兩難之際,武隆區供銷社上了門:“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模式就適合能人帶動村民。”

在武隆區供銷社的指導下,陳明億成立了鰍田稻專業合作社。同時,區供銷社還為合作社提供免費代理記賬,解決他不擅長的領域;為合作社進行融資擔保,解決融資難題。

“都是實打實的幫助。”陳明義説,他為農戶免費提供鰍苗、優質稻種、技術支撐,並保底價收購,這種模式就是在區供銷社開展的業務培訓上學習的。自己成為鰍田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村民們成為社員。

在這種模的主推下,數千名村民參與種植,“鰍田稻”的種植規模不斷拓展。

這還包括了種植大戶陳尊志。45歲的陳尊志,曾長期在外務工。2016年,聽説陳明億的水田裏結出致富果後,他也流轉土地50畝,嘗試鰍田稻。

“以前打工一年4-5萬,現在7-8萬還是有的,但更為關鍵的是我把家裏照顧了。”陳尊志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筆者,陳明億的公司還請來技術專家講課,這讓他頗為受益。

筆者了解到,隨著鰍田稻聲名鵲起,鳳來鄉在今年還以鰍田稻為根基,縱向發展200余戶農戶種植富硒“壽”米1000畝,新增種植鰍田稻2000畝、魚田稻700畝,註冊“高福壽”商標,著力打造精品“壽米”之鄉。

image.png

陳明億在介紹電商平臺創新創業板塊內容。

創新思維 電商似“背簍” 讓山貨飛往全國

在銷售大米的過程中,陳明億還創建鳳來谷商城、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既解決産品銷路難題,又提高了商品價格。

産品包裝、線上推廣、線下活動……陳明億的思維總是在不斷創新。

2015年,武隆高調吹響電商發展號角,武隆區商務局和供銷社

等相關部分負責籌建工作。

陳明億的網上平臺和運營團隊被武隆區供銷社看重。武隆區電商運營服務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家供銷社社屬企業,陳明億佔有一定股份,並擔任總經理。

“主要是身份的改變,從單打獨鬥變成了身背供銷社招牌的帶頭人,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從賣稻穀到賣全區特産,陳明億坦言當時壓力大,但又想著有更多的村民,尤其那些偏遠山村的土特産,未來將通過這個供銷社搭建的平臺飛出大山,他又幹勁十足。

走訪武隆全區,與“散戶”淘寶店主聊天分析市場,到浙江電商村考察,起草《武隆縣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方案》……陳明億忙碌充實著。

“您的産品我來銷,你的需要我來幫”,這句話在武隆每個村的電商網點都可看見。為了電商助力扶貧,武隆採用了構建了“1+10+N”的三級服務體系,即1個區級電商運營公司、10個鎮級電商服務站、192個村級電商服務點,按照“統一形象、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運營模式,實現全區186個行政村電商網點全覆蓋。

如今,武隆“1+10+N”的三級服務體系已形成,覆蓋了全區186個行政村電商網點全覆蓋,“您的産品我來銷,你的需要我來幫”,隨處可見,一如半個世紀以前的背簍買賣。

筆者了解到,今年1-6月,武隆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23.94億元,直接、間接帶動就業人數2.79萬人,

陳明億説,他現在有個夢想,就是把電商平臺當作新時代的“背簍”,繼續傳承和發揚好供銷社的“背簍精神”,讓武隆大山裏的各種土貨可賣到全國各地,讓鄉親們的荷包更飽滿。(余春蘭 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