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巧打“高山牌”村民脫貧致富樂開懷
重慶彭水大同鎮,一個生活在“雲頂”的小鎮。這裡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常年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夏季適宜避暑,冬季可以賞雪。
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巧打“高山牌”,種起了高山反季節蔬菜,開起了避暑納涼的農家樂,把曾是高山的地理劣勢逐步轉化成了當地脫貧攻堅的有利優勢。
立足高山特色
反季節蔬菜拓寬增收路子
深秋的大同鎮,寒意襲人。在公路的兩邊,一塊塊地裏種滿了綠油油的甘藍。
下午5點,大廠社區公路邊,村民們為甘藍裝車忙得熱火朝天。“這是我家收穫的甘藍,今天公司專門開了一輛大卡車來裝。”大廠社區2組的貧困戶張東説。
張東家裏因學致貧。以往,張東都是以種植烤煙來增加收入。夏季收完烤煙後,土地便閒置著。“烤煙是大同鎮的傳統農業,烤煙收完後,大家都農閒了。”張東説,“每到秋冬季便有大量的土地荒著,怪可惜的。總想種點莊稼,但又不知道種什麼合適。”
如何找到一種適合的産業,把閒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發揮其最大效益,為當地群眾增加一條脫貧致富的途徑,成為了鎮、村幹部共同探討的話題。
經過一番思索和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大廠社區綜治專幹劉洋介紹,大同鎮海拔高,有了先天的優勢,利於綠色、生態的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同時,高山反季節蔬菜在生長時間上的差異,贏得錯峰上市的好時機,經濟效益更加凸顯。
為了調動村民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的積極性,去年,大同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試種了500畝甘藍,産量達300噸。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戶利益,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公司不僅提供免費的技術服務和最低的農資服務,讓利於民,還與合作社簽下訂單,産後按合同價回收,有效降低了村民種植風險,切實解除“銷售難”的後顧之憂,為農戶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加上“雙保險”。
看到高山蔬菜的前景大好,今年,張東收了烤煙後,毫不猶豫地種下20畝甘藍。“産前由公司墊資農藥、肥料、種子,産中有專家提供技術服務,産後按合同價回收,這‘一條龍’服務下來,還擔心什麼風險呢?”張東信心十足,跟著公司和合作社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
如今,張東家的甘藍産量有20噸。“公司以每噸520元的價格收購。今年能收入一萬多元錢呢!”看著裝滿甘藍的大卡車,張東滿面笑容,“和往年相比,今年又多了一筆收入。”
劉洋介紹,隨著村民積極性提高,大同鎮的高山反季節蔬菜規模,從去年的500畝擴大到今年3000畝,預計産值達200萬元,涉及農戶50余家,其中貧困戶有25戶。生態、綠色的高山反季節蔬菜,不僅“喚醒”了閒置的土地,還為農戶開拓了一條“錯位”發展的新路子。
“今時不同往日了!”和張東一起勞作的村民紛紛感慨:以往一塊地只有烤煙一份收入。如今,這一塊地不僅能種烤煙,還能種高山反季節蔬菜,一塊地有了兩份收入。
凸顯高山優勢
涼資源撬動避暑納涼産業
9月底,大廠社區的群英農莊送走了最後一批客人,結束了今年的旺季。老闆張群英趁著閒時,更換新傢具,打掃客房衛生,整理庭院綠植,為明年的避暑納涼季做好準備。
誰也不曾想到,曾是貧困戶的張群英,如今依託高山避暑納涼開起了農家樂。這,還得從2017年説起。
大同鎮海拔較高,每到夏季,氣候涼爽,成為了人們避暑納涼的好去處。2017年,大同鎮憑藉高山區位優勢和涼爽的氣候環境,大力發展避暑納涼産業。按照相關標準挑選出人居環境舒適的農戶作為試營點,著力打造避暑納涼的農家樂。為了提高村民的積極性,鎮政府提出優惠政策:根據農戶家裏的房間和待客實力,免費為他們送去床位,併為每張床配備了兩套床上用品。
張群英家憑藉乾淨整潔的環境衛生,成為了試營點中的一戶。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我在家裏照顧孩子上學,經濟來源單薄。”張群英説,政府為我家免費提供了10張床位和20套床上用品,幫助我打造農家樂,我十分樂意加入其中。
就這樣,張群英的家成為了“群英農莊”,張群英“轉身一變”,成為了農莊的老闆。
“每到夏季,很多重慶主城和彭水本地的客人來到大同避暑乘涼。”據劉洋介紹,來這裡避暑的客人一般都要住上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今年7月份,來自鬱山鎮的4位客人便在張群英家裏居住了將近一個月。
客人們表示,大同鎮夏季如春,涼爽宜人,還有九門十八洞等純天然的自然景觀,來到這裡不僅可以避暑,還可以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驗農田生活。
在這一個月裏,張群英每天傾心為他們服務。白天,張群英為他們準備三餐、提供娛樂設施、做導遊,為客人帶路、介紹各個景點。晚上,張群英準備床舖、被子,希望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張群英的熱情招待,得到了客人們的充分肯定。在離開之際,客人們記下了張群英的電話號碼,表示來年夏天繼續到大同避暑,繼續住在群英農莊。
“每到夏季是家裏最熱鬧的時候。這些遊客來了,為家裏添了不少生氣。”張群英十分歡迎遊客來家裏做客。
每天忙裏忙外地接待客人,收益如何?張群英説,每個客人包含吃住,一個月1500元,散客一天60元。今年6月至9月,群英農莊共接待了24人,收入1萬多元。
在大同鎮,像張群英這般開起農家樂接待遊客的人家有26戶,其中貧困戶大約10戶,實現旅遊收入總産值200余萬元。他們依託自然地理條件,把“山高路遠”的劣勢變成了“避暑納涼”的優勢,走上了一條新穎別致的增收之路。
“地理優勢有了,農家樂也有了,我們還要繼續完善基礎設施,讓遊客住得下、吃得好、有耍事,真正留住遊客。”劉洋説,接下來將繼續通過引進企業,大面積種植月季等觀賞花卉,完善散步走廊等基礎設施,以“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高山納涼避暑遊,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村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楊元忠 劉蕊 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