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華鎣:挖掘地名文化 傳承歷史文脈

發佈時間: 2019-11-05 16:40:0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自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啟動以來,華鎣市按照地名普查品質標準,逐村(居)、逐地名對區域範圍內的地名及相關屬性資訊進行了全面清查、補充、更新、完善,並通過相關單位復驗、審核和入庫驗收,入庫地名6769條,形成了地名資訊庫、《華鎣市地名錄》《華鎣市第一批地名文化保護名錄》等10項成果。

以普查為契機深挖地名文化內涵

“華鎣歷史悠久,自唐朝初期以來,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地名文化遺産,僅皇帝賜名的地名就有6處,這是非常罕見的。”11月1日,華鎣市民政局負責地名普查的工作人員宋功文介紹説。

從普查結果來看,華鎣市普查入庫的地名主要産生在唐朝初期、南宋時期、清朝時期、新中國成立後至三線建設時期和華鎣建置以來,呈現出佛教、紅色、生態等文化底色。

據宋功文介紹,南宋時期,四川宣撫使安丙整頓財政、統一軍政、鎮撫蠻夷等措施對於穩定四川、鞏固趙氏半壁江都産生過重大影響,後平定吳曦叛亂、紅巾叛亂,受到朝廷褒獎,欽賜昭勳寺、褒先寺;南宋末年,華鎣山地區與合川釣魚城等地構成護國抗元戰線,廣泛築寨安民,沿渠江東岸修建的樂山寨、東安寨、章廣寨、仁和寨大都修建於這個時期,留下了大量地名。

“透過在這些地方發生的重大事件,不難看出,當時大多數華鎣山沿線官民具有保家衛國、智慧忠勇的思想和品質,對南宋以後,華鎣山地區孕育的名臣遊仲鴻、遊似、王德完等産生了重要影響。”宋功文説。

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華鎣山地區的共産黨人丁鵬武、左國政等一大批革命英烈帶領群眾積極開展遊擊戰爭、發動武裝起義,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文化地名,這些地名反映了華鎣人民愛國英勇,追求民主獨立、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

“地名是歷史的一個痕跡,也是一個文化標記,獨特的地域時代環境孕育出特色鮮明的地名文化,可以説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基因。我們以此次地名普查為契機,重點對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地名的來歷、歷史沿革、文化內涵,以及地域的特色文化、鄉土風俗、歷史典故、文物古跡、歷史名人、經濟概況等進行深入挖掘,取得了階段性、豐碩的成果。”宋功文説。

讓地名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興光大道、華光路、金光路、紅光路……不久之前,華鎣市政府發佈新命名的城區道路街巷名稱,部分道路街巷以原來的“三線”軍工企業名稱命名。

“這是我們在吸納地名普查成果、充分徵求市民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命名的,目的就是透過地名觸摸歷史、感受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脈,讓歷史文化遺産都‘活’起來。”華鎣市民政局局長賀飛介紹説。

上世紀60年代,國家先後在華鎣境內布點了紅光、金光、興光、長城等八大軍工企業,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建設者在華鎣山地區戰酷暑、鬥嚴寒,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勞的雙手修建起一幢幢廠房、安裝起一條條生産線,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地名普查中,華鎣市新增“三線建設”人文地名300余條,這些地名既勾畫了“三線建設”成果,又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外來文化,體現了團結包容、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精神品質。

“比如,為拓展華鎣城區發展空間,幾年前我們修建的城區主幹道——新華大道,將工業集中區與現已形成雛形的集商貿、物流、居住于一體的鎣西新城連接起來。在命名時我們向社會進行廣泛徵集,最終選定了以‘新華大道’來命名,既有紀念位於華鎣市境內曾為《新華日報》生産用紙的新華日報紙廠之意,又寓意這條道路作為華鎣規劃修建的鎣西新城主幹道、再造一座華鎣新城之意,受到市民稱讚。”賀飛介紹説。

根據地名管理的相關辦法,近年來,華鎣市在整頓“大洋怪重”地名的同時,對新修建的道、路、街、巷命名時,著重突出歷史底蘊、文化傳承和地域特色,選取群眾喜聞樂見、鼓舞人心的地名,更好地展現城市魅力、體現時代風格,打造富有魅力的地名體系,讓群眾有自豪感和榮譽感。(廣安線上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