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黔江:以鄉風文明之魂 引鄉村振興之路

發佈時間: 2019-10-29 15:47: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石會鎮中元村農民新村

“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要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黨的政策硬是好,我們就要加油跑。”10月28日上午10時,黔江區石家鎮滲壩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準時開講,50多位村民聽得津津有味。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這是黔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生動縮影。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近年來,黔江區以鄉村文明風尚提升、文化陣地建設、文化産品供給、非遺文化傳承等重點工作,強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大力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持續為全區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幸福畫卷。

內外兼修

搭建多傳播平臺 培育文明新風尚

7月1日,馮家街道柏臘村“建黨98週年文藝匯演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文藝演出在開場舞《共築中國夢》中拉開帷幕。

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了男女生對唱《六口茶》《黃四姐》、合唱《祝酒歌》、朗誦《支部書記之歌》等,將演出推向高潮。

匯演中,主辦方還穿插了黨的政策、村情村務等有獎問答環節,表彰了環境衛生示範戶,村裏學習烹飪的學員還進行了職業承諾宣誓。

“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我先行。”柏臘村黨總支書記任太平説,此次活動豐富了農村業餘文化生活,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居民們從不會唱歌到會唱歌、從不敢唱歌到大聲高唱,這些進步會讓新時代文明之花開得更加鮮艷。

“我們站建起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體育健身服務、全媒體六大平臺,構建了‘平臺出單、群眾點單、志願者接單’活動機制。”任太平説,半年來,該站已開展教育實踐、宣傳宣講、主流價值培育、群眾文化、移風易俗和關愛幫扶六大主題活動,設立了“榜樣展示墻”和“失德曝光臺”,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而今,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縱深推進,一朵朵文明之花正在黔江大地盛開。

正陽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區創文辦、美設理髮志願者,為金秋老年公寓60余名老人進行愛心義剪;阿蓬江鎮星光幼兒園開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小手拉大手,文明齊步走”家長會,把文明傳進家庭、傳向社會,助力文明城區創建……

目前,黔江區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所30個、站29個,健全了三級工作體系,組建了志願服務總隊、專業志願服務分隊、村(社區)和各社會組織志願服務小隊三級隊伍,實現了全覆蓋。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的觸角正延伸至各個角落,綻放出朵朵“文明新花”。

創新傳承

非遺文化發“新枝” 拓寬脫貧致富路

深秋時節,鄉村遍地金黃,瓜果飄香谷滿倉,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連日來,在小南海鎮新建村山歌發源地何家大院,村民俗山歌文化團團長何福和他的後壩山歌隊伍正在給前來觀光的遊客清唱《後壩山歌》,清脆嘹亮的歌聲餘音繚繞,婉轉動聽。

何福是新建村的建卡貧困戶,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後壩山歌”傳承人之一。近年來,山歌隊伍在他的帶領下,常年給遊客表演民俗節目,不僅實現了脫貧致富,也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濯水鎮三門社區石雞坨土陶(市級非遺項目)作坊位於阿蓬江邊,門楣上懸挂著“2019魯渝共建非遺扶貧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培訓班”字樣的條幅。

“‘非遺+扶貧’是一條好路子。從去年開始,已經開辦了2期,每期3班,共計培訓80余人。目前長期就業有10人,短期有20余人。”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説。當地貧困居民滕建芳就是其中之一,她希望學成技藝後將在作坊裏務工,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噠噠噠……”在新建村後壩老街土家刺繡工坊扶貧車間裏,女工們正在手工刺繡、紡織西蘭卡普,遊客們在展廳挑選刺繡、織錦。

“這是黔江區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刺繡和織錦技藝,讓貧困戶、殘疾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而打造的土家刺繡織錦女勞務品牌。”市級非遺西蘭卡普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少碧説,扶貧車間的工人40%是當地的貧困戶、殘疾人,産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深受顧客青睞,一雙手工鞋墊賣到了200多元。

黔江區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豐富的非遺資源,實施智志雙扶,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著力引導貧困群眾吃“文化飯”、“非遺飯”,助力脫貧攻堅,涵養鄉村文明,推動鄉村振興,真正實現貧困群眾物質和精神脫貧雙同步。

成風化俗

文明家風潤萬家 學習踐行有榜樣

“以德興家,以愛治家,以勤發家,以儉持家。”這是黔江區馮家街道寨子社區大姓粟家的家風家訓。社區3組喚鄉嶺(小地名)居民粟可家的門牌上,“文明之家”“孝順之家”“最美農家”的獎牌格外醒目。

寨子社區位於阿蓬江濕地公園中心地帶,是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示範點)之一。社區黨總支書記簡興恒説,優秀的家風傳統文化居民自我認同感高,歸屬感和榮譽感強烈。

在寨子對岸的中壩社區,居民家家戶戶的門聯、門楣上都鐫刻著自家流傳的“家訓”。良好的民風,讓這裡成為鄉村旅遊的好去處。

中塘鄉中塘社區位於鄉集鎮上,社區文化廣場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文明風尚等公共文化宣傳標語。區委黨校退休職工華大林、社區民辦退休教師黃文志等“新鄉賢”“文化人”,經常幫助社區組織老年人、留守婦女(兒童)等,主動參與社區各類文化活動、文化建設和社區治理,引領社區文明新風,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肯定。

“優良的鄉風、民風,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我們社區利用‘新鄉賢’、本土文化人等群體繼續發揮餘熱,引領、示範、帶動、倡導文明鄉風、推動移風易俗、規範村規民約,參與社會治理,彌補了基層文化人員短缺不足的問題。”寨子社區黨總支書記黃全平説。

如今,“學鄉賢、做鄉賢”已在黔江蔚然成風。鄉村民風、人居環境、文化生活日益變美,群眾的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文明新氣象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力量。

以文化人

文明實踐活起來 群眾精神富起來

“各級黨組織要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清晨,杉嶺鄉各村社區的廣播裏傳出了鄉廣播員“陳喇叭”鏗鏘有力的聲音。

“陳喇叭”是杉嶺鄉幹部群眾對鄉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陳朝祿的親切稱呼。每天,陳朝祿通過廣播把黨委、政府的大眾方針政策傳遞到轄區千家萬戶。目前,鄉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已成為孩子們的暑期小喇叭教育實習、未成年人暑期教育暨孝善立德教育活動基地。

不僅是廣播,杉嶺鄉還利用微信群,將利民政策等傳遞到了家家戶戶,廣播、微信成為鄉村文化振興助推器。據了解,全鄉建有42個微信群,幾乎實現了村組全覆蓋,當地政府逐漸將其打造成為宣傳杉嶺的一個平臺。

此外,黔江區還利用楹聯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外界傳遞出本土厚重的民俗歷史文化。在濯水古鎮風雨廊橋上,86副黑底綠字的楹聯次第排列在廊橋兩側的廊柱上,與周圍環境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楹聯主題涵蓋了濯水的歷史文化、廊橋文化、土家苗族風情。2017年,濯水風雨廊橋被中國楹聯學會命名為“中國楹聯文化名橋”。

“廊橋作為濯水景區核心景觀,楹聯則給予廊橋文化氣息,多為國內及本土楹聯名家撰寫。”黔江區文聯相關負責人稱,廊橋楹聯可謂是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能夠讓外地遊客更多了解到濯水厚重的歷史人文,促進濯水的文旅融合。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基礎。在鄉村文化振興中,黔江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採用廣播、微信群、楹聯等群眾喜聞樂見,線上線下互動互進的方式,真正讓文化振興落到實處,促進鄉村(社區)和諧健康發展。(張亞飛 劉茂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