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這樣走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發佈時間:2019-10-26 15:5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蔡彬
分享到:
20K

1949年3月31日,由鄧小平主持起草的總前委《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和4月3日中央軍委的復電。這裡的京指的是南京,當時是蔣介石政權的首都,滬是上海,杭就是杭州。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就是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開始進行了渡江戰役的,所以渡江戰役也叫京滬杭戰役。渡江後,4月23日,解放軍就勝利佔領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49年2月5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指令,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為了加強渡江作戰的統一領導,2 月 11 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在淮海戰役期間組成的總前委,在渡江作戰中“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也就是説,淮海戰役總前委,直接變成了渡江戰役總前委。

1949年3月31日,鄧小平主持起草了這份《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並於4月1日以總前委名義,報告中共中央軍委並告劉伯承、李達、張際春等。

首先,《綱要》判斷了蔣軍兵力有關情況,指明瞭渡江目的。提出:甲、蔣軍集結于上海至安慶段之兵力,計有二十四個軍七十二個師,共約四十四萬人左右。其中直接擔任江防者,計十八個軍四十九個師。乙、我第二、第三兩野戰軍全部,以殲滅上述全部或大部蔣軍,佔領蘇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為目的,決於四月十五日十八時,以全線渡江作戰,開始進行本戰役。

其次,《綱要》提出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然後分析了人民解放軍渡江後敵軍可能作出的幾種抵抗部署,制定了作戰綱領,提出了應變方略,指出:只要我軍渡江成功,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戰局的發展均將發生於我有利之變化,並有可能演成敵人全部混亂的局面。

最後,《綱要》提出了渡江作戰的部署,規定了渡江地段及展開方向,並且具體明確了二野、三野各兵團的作戰方向、任務及指揮聯絡等。這個《綱要》,後來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1949年4月3日,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中共中央軍委代擬的復電。內容是:總前委:卯東電悉。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通過這件檔案可以看出,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軍委對渡江戰役的進行十分重視。大家看,電報上面,這裡的等級是AAAAC,表示重要程度的最高等級也就是十萬火急;附注這裡寫有:發後,送劉朱周任閱。指的就是五大書記中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

為了促成國共和談,毛澤東從四月二日至十一日,分別致電總前委鄧小平、陳毅,第二野戰軍領導人劉伯承、張際春、李達,第三野戰軍領導人粟裕、張震,告訴他們:依據談判情況,決定我軍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遲到二十二日渡江。但是,四月二十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斷然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一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聯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根據這個《命令》,由渡江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里戰線上,乘風破浪,分三路強渡長江。國民黨長期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瓦解。

渡江戰役,解放了國民黨的首都南京,標誌著國民黨在全國22年反動統治的結束,為新中國的成立掃除了政治障礙。渡江戰役後,新中國成立的腳步就越來越快了。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