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彭水:一門酥食三代人薪火相傳

發佈時間: 2019-10-24 14:26:5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廖唯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在彭水,酥食是苗家有名的美食,是節日和婚宴不可或缺的小吃之一。其中以鞍子酥食最具代表性。曾經的傳統苗家婚宴,客人落座後,先是幹盤、葷盤,吃過退盤後才開始上菜。在幹盤中,各種形狀的酥食就會端上桌,大人小孩都喜歡吃。如今,在彭水縣一些鄉鎮,仍可看到有人在製作、出售酥食,小小的酥食勾起了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又讓這項製作技藝得到了傳承。

image.png

炒米。 廖唯 攝

善感鄉水田村2組村民杜小瓊也會酥食製作技藝,她是家裏酥食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10月23日,筆者見到杜小瓊正在和奶奶董國雲、母親董澤情一起製作酥食。

“奶奶今年已經是85歲高齡,母親72歲,從記事開始,就記得母親跟著奶媽學做酥食,後面自己也跟著母親和奶奶學。”杜小瓊説,她們家酥食製作的歷史比較長,保留至今的那塊製作酥食的印拓就是見證,聽奶奶説這塊印拓是祖母那一輩就傳下來的,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image.png

三代人一起製作酥食。 廖唯 攝

杜小瓊家製作的酥食跟其他人製作的酥食不一樣,她們在保持傳統製作技藝不變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為了讓酥食的口感更好,品種豐富起來,她們往酥食裏面加各種餡料。

關於酥食的製作技藝,杜小瓊總結的是“原材料少,工序複雜”。

image.png

杜小瓊在整理成品酥食。廖唯 攝

杜小瓊介紹,酥食的主要原料是優質糯米,糯米清洗乾淨後,倒入用柴火燒熱的大鐵鍋內用文火炒,一次不能炒太多,否則會熟得不均勻,炒至米粒變熟、微變焦黃即可,更不能炒糊;經過文火炒制後,用石磨推碾成面,再“回”上1-2天的時間待用;同樣用文火把芝麻和花生炒熟,用於制餡;將白糖或者蜂蜜按一定比例兌水加熱融化;接著把糖水和炒熟的芝麻按比例加入米麵中揉,揉搓米麵很關鍵,揉幹了,做成的酥食容易散,揉稀了,則凝不成形狀,必須得乾濕恰當,摸起來要有軟綿綿的感覺。

image.png

董國雲(中)為董澤情(左)和杜小瓊(右)講解製作酥食的知識。 廖唯 攝

另外,把炒熟的芝麻和花生放進石磨裏碾細捏成團,這就是酥食的餡。

酥食的各種形狀是在印拓上拓印的,一段長約40釐米的木方,一面被挖成多種不同形狀的圖案,有花鳥、動植物等;另一面則全部被挖成圓形,唯一不同的是底部的圖案,這便是木製印拓。

image.png

三代人傳承一門酥食傳統製作技藝。 廖唯 攝

把揉好的米麵撒到印拓底部,然後加餡,再放入米麵,用筷子搟平,再用碗沿磨光滑,拓印成形後還不算完工,得用圓木棒輕輕敲打拓印的四週,敲打至可以把拓印好的成形酥食倒在竹篩上,然後就會看到花鳥、植物、人物等圖案在酥食上呈現出來,栩栩如生,非常漂亮。接著,把酥食放在鍋內用中火蒸上1分鐘左右就出鍋。

image.png

成品酥食。廖唯 攝

筆者拿起一塊酥食,一股米香撲面而來,放進嘴裏,輕輕咬動,綿軟、香甜挑動著味蕾,回味悠長……

杜小瓊説,她們一天最多能做1000個酥食,主要銷往縣城,目前供不應求。對於這門手藝,她也表示不管怎樣都要一直堅持做下去。(廖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