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為社會和諧增添“活力因子”

發佈時間: 2019-10-23 09:48:14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顏安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為社會和諧增添“活力因子”

——南岸南坪街道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探索

南坪街道,歷史文化傳播與保護工作以“文物保護進課堂”公益活動開展起來。(南岸區南坪街道供圖)

10月17日,南岸。一場“用愛點亮心願”的公益集市,讓轄區內困難群眾“一本黨員筆記”、“一個保溫杯”、“一盆綠植”的心願一一滿足。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主體訴求日益多元化,滿足這些訴求的同時推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落地,成為擺在社區工作人員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南岸區南坪街道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社會組織以第三方力量介入社會治理創新,構成了社會和諧的“活力因子”。

社區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新時代下的社區治理應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曾困擾了南坪街道辦事處主任莊寧豫許久。南坪街道是南岸區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之一,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達20萬人。街道每次開會,社區幹部常常向她抱怨“人員少、經費少、工作量卻大得驚人,要逐一滿足居民們的訴求,實在是高難度”。

南坪街道陽光社區居委會主任余倩對此深有感觸:“過去來辦事的群眾一般是辦理救助、低保和找工作,基本上可以歸結為生活需求。但近幾年來,社區居民的訴求更廣泛了,有的要求環境美化靚化,有的要求藝術培訓陶冶情操,多為發展需求。”

這些需要集合在一起,對社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莊寧豫表示,南坪街道圍繞著增強社會公共服務可及性做文章,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想法應運而生。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可行嗎?

“當然可行!”莊寧豫説,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落地,本身就是社區的一項重要職責,沒有社會組織也得幹,但效果卻不能保證。“以前都是政府直接‘硬幹’,街道打報告,政府撥錢。但是很多時候幹了卻不討好,有居民説我們是‘不該管的時候爭著管,該管的時候跑得快’。”

2018年6月,南坪街道在全區“三事分流”的基礎上,成立了綜合性服務平臺——南岸區社區治理創新中心,吸納了13家社會組織入駐。“我們基本上是以項目的方式與社會組織進行合作。”莊寧豫介紹,項目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前者,街道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提出項目,由相關社會組織承接;後者,社會組織根據自身在街道和社區中調研的情況,提出好的項目,經街道批准同意實施。

去年以來,在創新中心的引導下,13個社會組織共承接市區級政府購買服務項目35個,其中26個項目落戶南岸區,爭取政府、基金會等資金支援340余萬元,服務對象3萬餘人次。

活動由枯燥向豐富轉變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效果立竿見影。

地處珊瑚路社區的南城大道32號,曾是周邊居民心目中臭名昭著的地方。臭,是真的臭——由於周邊餐館林立,南城大道32號的院壩成了不少餐館和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也成為了南岸區“臟亂差”的一個代表。

“我原來的想法就是把地面油污去掉,重新硬化一下,再擺上兩三根長條凳。”珊瑚路社區黨委書記胡曉坦言,讓他沒想到的是,通過社會組織益友公益的牽頭設計,居民們的自發參與,這個院壩不僅墻壁刷了白,種上了綠植,還畫上了墻繪,居民們對院壩裏的綠植進行記名領養,定期養花、更換、修剪,實現了“讓生活成為風景,讓風景成為生活”。

禁毒教育,是社區的一項日常性工作。“平時我們就是發發宣傳資料,很難説有多大作用。”一名社區幹部告訴記者,社會組織接手這項工作後,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運用全息、VR等最新科技技術的綜合場館,以“禁毒防毒”、“防欺淩”、“防性侵”及“安全自護”等項目作為體驗主體,將“普法”知識教育融入體驗式互動遊戲中,讓小學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今年,該項目得到了南岸區教委、文旅委的認可和資助,越來越多的學生前來體驗,效果頗佳。

此外,關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工作被設計成了“銀齡有夢”老年幸福生活規劃大賽、專注于退役軍人群體的工作被策劃成為“尋找最美退役軍人”故事徵集大賽、歷史文化傳播與保護工作則以“文物保護進課堂”的公益活動開展起來……南坪街道的實踐證明,有了社會組織的專業性作保證,原來略顯枯燥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居民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下一步,我們希望社會組織能更廣泛、深入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街道也將完善各項機制,讓社會組織作用發揮更明顯、效果可持續。”莊寧豫表示。

採訪札記》》

社會組織如何“活”得更好

在南坪街道,儘管社會組織將街道原本的社會事務通過奇思妙想變成了一個個創意,搞得有聲有色。但生存問題,依然是他們面臨的共同考驗。

益友公益發展中心在南岸甚至全市都是叫得響的一家社會組織,去年該組織總收入220余萬元,結余只有寥寥數萬元。

220余萬元收入來自於3個部分,27%為政府購買服務,約50%來自於基金會和企業的資助,另有約23%的資金來源於社會捐贈。這些資金大多是以項目的形式安排下來,幾乎是微利甚至零利,因此能維持運轉已實屬不易,要想有更大的發展,難上加難。

“龍頭”如此,其他社會組織的運作更是難上加難。一名社會組織負責人坦陳,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重慶的社會公益氛圍還不夠濃厚,因此更需要社會組織精準定位。“社會組織在成立之初就應確定自己能做什麼,不斷提升本土化經驗,從市民的滿意度、參與度以及與社會聯繫的緊密度增加自身價值。”

在此基礎上,政府可從外部為其搭建相應平臺,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緩解社會組織資金壓力,從而使其更好地參與社區服務。記者 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