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他畫的重慶老城門 是你記憶中的樣子嗎?

發佈時間: 2019-10-22 11:29:47 | 來源: 重慶晨報 | 作者: 孔令強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朱文新作品《屋脊》

朱文新《重慶十七門之通遠門》

朱文新《重慶十七門之東水門》

朱文新《重慶十七門之臨江門》

不少重慶市民和外地遊客,會選擇到位於解放碑的環球金融中心73樓WFC會仙樓觀景臺,觀賞兩江交匯和夜景。如果最近你去到觀景臺,不僅能夠欣賞到現在重慶的景致,還有機會看到“十七座重慶老城門”。近日,由本土畫家朱文新創作的《重慶十七門》正在環球金融中心觀景臺展出,朱文新用中國畫的形式藝術地再現了十七座重慶老城門。

畫《吊腳樓》講述童年故事

出生於1963年的朱文新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從小住在渝中區和平路的吊腳樓裏,讓朱文新和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小時候住在和平路水市巷9號院子,一個小院子裏居然有四位藝術家——高騫先生就住我對門,葉毓中先生就在我樓上,還有武世信先生,再加上經常來高騫先生家串門的江友樵先生。”朱文新提到的四位藝術家都可以説是大名鼎鼎,比如葉毓中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他的哥哥是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雕塑家葉毓山。朱文新回憶,四位先生都稱得上是他的繪畫啟蒙老師,“我在樓上看到高騫先生和江友樵先生在聊天、畫畫,覺得很有意思,就經常跑下去‘湊熱鬧’。先生們看我也不搗亂,就給我筆和紙,讓我也在旁邊畫。”

遺憾的是,朱文新後來並沒有選擇繪畫專業,但他也一直沒有放棄畫畫。“畢業後經過商,當過公務員,自己的心裏卻一直想著畫畫。”從1986年開始,朱文新的漫畫不斷在報紙上發表,他也成為了重慶漫畫學會的會員。近年來“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人也變得更懷舊”,朱文新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吊腳樓那段與藝術結緣的經歷,“再看到現在人們都是住在冷冰冰的大樓裏,我就想用繪畫來講述自己與吊腳樓的故事。”

於是,朱文新開始創作《吊腳樓》系列中國畫作品。《紅運頂照》反映了重慶人民在屋頂曬辣椒的習俗,《屋脊》則再現了山城吊腳樓的獨特結構,同時,這些作品背後的寓意也讓人深思。在朱文新看來,這些作品“既是對中國畫這門藝術的傳承,也記錄了重慶的歷史文化,同時作品也會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思考”。

未來要畫《重慶十七門》長卷

正是在畫《吊腳樓》系列的過程中,朱文新萌發了創作《重慶十七門》系列的想法。“城門代表著重慶的一種文化,我大概是在2015年,越來越多地了解到重慶城門的相關歷史。”朱文新説,作為一個重慶人,在那之前也只是聽説過通遠門、儲奇門這些名字,“我想連我這樣的重慶人都不太了解,外地人可能就更不知道重慶城門的歷史和故事了。”

從那時起,朱文新開始關注起重慶城門,也開始查關於城門的相關資料。“我發現,重慶城門的圖片資料特別少,我想,能不能通過繪畫的方式,把城門都畫出來?”自己沒見過,照片也非常少,要想畫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朱文新一邊查文獻資料,一邊走訪老人。“我記得有一次,在山城步道上碰到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曬太陽,我就去跟他們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出生的棉花街,是因為當年棉花都是從千廝門運進重慶,因此而得名。”

當然,很多的城門老人們也不曾見過,只能給朱文新描述“城門其實不高,也不大”“看起來有些破破爛爛的”,於是朱文新結合史料,再根據民間歌謠等等各種能夠收集到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藝術地再現了重慶城門。

從開始構思到第一稿完成,朱文新用了四年時間,最終的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著名主持人、重慶人孟非在看到朱文新《重慶十七門》中的《通遠門》時,就激動地表示,這幅畫勾起了自己對於往事的回憶,因為他兒時從老報社到電臺,就要路過通遠門。

朱文新透露,他未來計劃把《重慶十七門》畫成一幅長卷,“讓大家能夠看到更鮮活的重慶城門,這對我來説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孔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