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涪陵:構築綠色屏障 建設綠色家園

發佈時間: 2019-10-18 17:07:1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涪陵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如何在保護長江母親河、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中自覺強化“上游意識”、切實擔當“上游責任”?

日前,涪陵區委副書記、區長種及靈就此接受了記者專訪。

image.png

隨著空氣環境品質不斷提升,涪陵城區常年能看到藍天白雲

構築綠色屏障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問:在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實施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方面,涪陵採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種及靈:我們始終將長江及烏江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頭等要事,自覺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狠抓水環境治理。在全面實施河長制、率先建立“河庫警長制”基礎上,投入大量資金,實現了工業園區、建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建成涵蓋所有建制鄉鎮的污水收集二、三級管網147.4公里,完成陳家溝等6條次級河流污染整治;去年投入3500萬元完成14個長江烏江污染綜合整治項目。

目前,全區城市、鄉鎮、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94%、85%、70%,長江、烏江涪陵段水質穩定保持優良。

二是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推動長江、烏江兩江水系生態涵養林建設,近年累計完成長江兩岸造林綠化6.8萬畝、管護天然林143萬畝,2018年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長江兩岸第一道山脊線以內實現應綠盡綠。投入近3億元對長江、烏江沿線等生態敏感區的18家非煤礦山實施引導退出,累計退出礦區面積約3600畝,並按“一礦一策”實施生態修復。

三是攻堅大氣污染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強化部門聯動,綜合防治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建築揚塵、餐飲油煙等大氣污染,2018年全區空氣主要污染物PM2.5濃度比上年下降15.9%,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33天、同比增加22天。

四是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落實補助資金5000余萬元,全面關閉禁養區養殖場634家,分類處置可能污染河庫的548個養殖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用量持續減少;全區危險廢物産生和經營單位規範化管理抽查合格率達100%,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實現全覆蓋。

發展綠色産業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問:在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新興戰略産業方面,涪陵做了哪些探索?

種及靈:涪陵是重慶市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成渝城市群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這個定位決定了涪陵在全市發展大局中應有更大擔當、更大作為。

近年來,涪陵區加快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發展,狠抓存量提質增效、增量做大做優,加快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步伐。2018年全區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5%,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7%,涪陵高新區正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截至目前共創建智慧化工廠4家、數字化車間22個,總量位居全市區縣首位;建成國家綠色工廠3家、市級綠色工廠2家,總量約佔全市1/10。

去年,我區在地區生産總值成功邁上千億台階的同時,在全市首次綠色發展評價中排名居全市區縣前列。

同時,涪陵尤其重視生態産業化,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培育壯大榨菜、中藥材兩大百億級産業集群,在長江兩岸選用生態效果良好、經濟效益突出的柑橘、龍眼、筍用竹等發展生態産業林。加快武陵山大裂谷創5A級和816地下核工程景區提質,把生態資源轉換為發展優勢,打造出長江上游知名人文風景旅遊目的地。

建設綠色家園

打造宜居宜業生活環境

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終目的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民更嚮往。涪陵有哪些好的做法?

種及靈:涪陵堅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為契機,努力實現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一是推動城市“增色美顏”。依託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聚焦兩江四岸、城周山體、景觀通廊,開展“增綠添園”“增花添彩”行動,實施景觀燈飾提升工程,打造以社區遊園為綠蔭、廣場花園為綠洲、郊野公園為綠肺的生態體系。如今,兩江四岸濱江環湖景觀帶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2.7%。

二是推動鄉村“綠化凈化”。按照“6+3”總體工作佈局,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投放、鎮村分類收集、區級轉運處理”收運處置模式,基本實現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蓋。共創建國家美麗宜居示範村1個、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莊示範點14個,推進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149處古民居修復工作,讓廣大村民既看得見發展,又記得住鄉愁。

三是推動人文“綠意生輝”。加快推進“長江標準眼”——白鶴梁題刻申遺,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水下石刻原生態保護”等綠色人文價值。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和國家衛生區創建,大力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迴圈的生活方式,推進節約型社會、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市民日益養成綠色生活習慣,環保意識逐步深入人心。(來源:重慶日報 何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