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道】20多年了,這口飯,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發佈時間:2019-10-18 14:27:56  |  來源:中國報道  |  作者: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10月1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這是繼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後,中國政府發佈的第二部關於糧食安全問題的白皮書。它向國際社會全面介紹了中國的糧食自給能力、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和貢獻、糧食支援政策、糧食市場開放等問題。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誰來養活中國?”這是國際社會對20多年前中國的拷問,也是1996年新中國第一部糧食安全問題白皮書不能回避的問題。

20多年來,中國用生動有力的實踐,正面作答,兌現了向世人的承諾。如今,14億人口“不愁吃”,“這在世界脫貧史上是一個壯舉!”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在發佈會上如是説。

2004年以來,糧食生産實現“十五連豐”;2015年以來,糧食總産量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中國依靠全球9%的耕地資源,生産出約佔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這樣的喜人成績是不懈奮鬥結出的碩果。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據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穀物産量6.1億噸,佔糧食總産量的90%以上,比1996年增加了1.6億噸,穀物自給率超過95%,基本實現自給。此外,稻穀和小麥産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

“以前糧食匱乏,吃不飽,現在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也已經解決,甚至追求‘吃得好’,這些成就在數字上有非常直觀的呈現。”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雲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代領導集體都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我國實現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也是一個巨大貢獻。”張務峰在發佈會上表示。

如何讓“盤中餐”更好?

消費形式、消費環境在變,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變。

“在‘吃得飽’階段,只要有糧食吃就行了。但是現在不僅要有糧食吃,還要‘吃得好’。”姜長雲認為,如何讓“盤中餐”更好吃、更豐富、更有營養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我國糧食供給基本能滿足需求,但人口在增加、每人平均口糧消費穩中有加、工業糧和飼料糧消費也在增加,從中長期來看,糧食需求總量仍然是剛需增長的態勢,糧食供給還處在緊平衡狀態。”姜長雲強調,“所以糧食安全問題仍然需要警鐘長鳴,弦不能放鬆。”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滿足人民餐桌飲食的多樣化需求是新時期的新要求,需要新方法來應對。

“20多年過去了,全球糧食供求關係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農業生産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糧食相對過剩成為常態,中國逐漸被瞄準為國際上極具成長性的出口市場。為了適應這一形勢變化,適度進口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內容。”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據白皮書顯示,在保證口糧完全自給的情況下,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大豆佔比為75.4%,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

中國是大豆的原産國,存在生産優勢。“大豆振興計劃”在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被提出,農業農村部4月份公佈《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方案》,從2019年起實施。其中一個明確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平均畝産達到13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榨油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

李國祥告訴記者:“大豆需求主要分三類,食品、油料、飼料,其中用於飼料的豆粕需求佔比80%左右。”他認為,雖然近年受中美經貿摩擦和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大豆進口量出現了下降,但隨著居民收入提高,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動物食品佔比會更大,對豆類飼料需求也會增加,我國大豆進口量會進一步增加。他表示,我國“大豆振興計劃”並不意味著減少進口,這也是國內大豆生産發展與進口大豆來源更廣、規模更大同時發生的原因。

讓“盤中餐”更好,我們的底氣還來自於穩定充足的糧食儲備。“從2015年開始,按照‘産區3個月,銷區6個月,産銷平衡區4.5個月’的市場供應需求,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在發佈會上表示。

産業強,糧食安

新版白皮書相較于舊版有了一個新提法:進入新時代,實現糧食由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大力發展糧食産業經濟。

張務峰説,隨著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消費者對糧油消費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糧食産業經濟。

據他介紹,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建設糧食産業強國,我國加快構建現代化糧食産業體系,全國納入糧食産業統計的企業達到2.3萬戶,2018年工業總産值突破3萬億元,各地創建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糧食品牌,涌現出了大批骨幹企業,成為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排頭兵。

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被探索出來。張務峰用“一個目標”“兩大戰略”“三鏈協同”“四大載體”“五優聯動”向出席發佈會的記者作了闡述。他指出,今後我國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資源節約、綠色迴圈,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加快推動糧食産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産業基礎。

我國發展糧食産業經濟,但不以犧牲廣大人民口糧為前提,同時還要保護和激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0多年來,特別是2008年前後的世界糧食危機,中國雖然也曾出現過個別糧食品種等食物供求偏緊狀況,也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但並沒有到國際市場上搶糧,更不允許生物能源加工與老百姓爭糧,充分證明中國始終是全球糧食安全的積極貢獻者。立足國內,確保糧食生産能力,發展糧食産業經濟,把解決14多億中國人吃飯問題始終擺在突出位置。”李國祥告訴記者。

同時,為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相繼採取多項措施:通過取消農業稅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財政支農總體規模到2018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在糧食收購方面,引導企業積極入市,防止出現“賣糧難”。此外,通過發展産業和優糧優價增加農民收益。

“種糧多掙錢,這實際上對保障糧食供給、維護糧食安全也很重要,要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收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在發佈會上表示。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