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破解土壤密碼 解決農業“化肥副作用”難題

發佈時間: 2019-10-09 11:11:46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鄉村振興大講堂”第四期在潼南開講

劉存壽:破解土壤密碼 解決農業“化肥副作用”難題

image.png

講堂現場座無虛席。

image.png

劉教授正在分享自己的觀點。

image.png

聽眾正在認真記筆記。

image.png

聽眾積極提問。

土壤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你知道土壤與生態農業的關係嗎?土壤生病究竟是誰惹的禍?9月26日,由市農業農村委指導,重慶日報、博恩集團、潼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鄉村振興大講堂”第四期在潼南區委黨校開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劉存壽以《解密自然土壤密碼 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為題,分享了他對農業“化肥副作用”問題的研究成果,並給出了最新的解決方案,讓在場觀眾直呼“這堂講座來得太值了!”

100多年前,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明瞭化肥,土壤神秘之門被洞開。有它糧食生産倍增,但其副作用也逐漸顯現,不僅使得土壤品質惡化、農産品品質下降、作物抗性降低,還對環境造成了污染,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脅,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

早在20多年前,劉存壽教授就開始關注“化肥副作用”問題,他通過翻閱大量研究文獻發現,凡是施用化肥的國家,無一例外地出現化肥副作用問題,並且副作用形式、次序完全一致,説明化肥副作用存在深層次原因。

為了搞清楚其癥結所在,劉存壽對農業生産最基礎的土壤進行了深入研究,率領團隊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土壤水溶性腐殖酸物質組成測定,找到了土壤品質惡化、農産品品質下降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這堂講課上,劉存壽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土壤是由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機物和土壤礦物構成的生命體,長期大量施用無機合成化學肥料,無論是從營養種類上還是從化學形態上,均不能滿足植物天然需求,同時破壞土壤生態。而與之相對的,在優質腐殖土上,植物生長茂盛,生態、品質也高,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大量可溶于水的含碳有機小分子。

劉存壽介紹,基於這個研究結果,他們根據森林土壤植物自然營養規律,提出了植物碳基營養新概念,並進行了“植物碳基營養機理與天然有機物料高肥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的研究,研製出“碳基生態水溶肥”,這種新型肥料保留了傳統有機肥和化肥的全部優點,又克服了二者的缺點,從根本上破解了“化肥副作用”的難題,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被稱為“世界肥料界的一場革命。”

嘉賓專訪》》

兼顧産量、品質和生態 生態高效農業前景可期

在我國,農業生産既要滿足“吃飽飯”的需求,又要滿足人們對農産品品質、生態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也是各地不斷加快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初衷。但如今,農業生産中,確實存在著農産品産量、品質和生態之間的矛盾。

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實現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願景?9月26日,劉存壽教授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破解了自然土壤的密碼後,“碳基生態水溶肥”的問世,兼顧了人們對農産品産量、品質和生態方面的需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瓶頸被打破,生態高效農業發展前景可期。

遵循自然

營造植物的自然生長環境

“其實,‘碳基生態水溶肥’並不是那麼複雜,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有機肥的‘升級版’。”劉存壽説,在農業生産中,生産者都想要生態、高效的腐殖土,它可以大幅度提升農産品品質。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自然條件下,通過堆肥等方式,天然有機物降解速度和有機碳植物營養利用效率低下。

劉存壽介紹,以枯枝為例,在自然條件下,首先會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成水溶小分子成為自身的營養物質,但這個過程相當緩慢甚至可能需要一年半到兩年。並且轉化過程中,2/3以上有機碳被轉化成二氧化碳損失掉了。

“碳基生態水溶肥”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劉存壽説,為了加快天然有機物降解速度,提高有機碳植物營養利用效率,經過5年的反覆試驗,並於博恩集團進行合作,他和團隊創造出了天然有機物“倣生化學法”快速降解新技術,通過將天然生物大分子快速降解成全水溶小分子有機物的新工藝,解決了自然微生物堆肥降解慢、有機碳損失大的世界性難題。據介紹,通過人工製備進行快速降解,只需要1小時就能完成轉化。

也就是説,使用“碳基生態水溶肥”可很快得到腐殖土,與自然堆積形成的腐殖土是一樣的,並且各類營養元素含量更高。“因此,它不僅能為作物提供自然的生長環境,而且營養更加充足,當然可以使農産品更加生態、品質更高。”劉存壽説。

成本低廉

有望成為化肥的最大替代品

兼顧了産量、品質和生態,這樣的新型肥料,是以往眾多農業生産者所渴求的。而關鍵是,相對於化肥新品問世之初的高價,“碳基生態水溶肥”使用成本並不高。

劉存壽介紹,“碳基生態水溶肥”的原料主要是畜禽糞污、秸稈、中藥渣等,都是天然有機物和天然礦物質原料,具有取材便利,原料成本低甚至免費的優勢。

同時,該肥料生産十分高效,時間短耗能少,轉化效率高;使用灌裝桶,包裝成本也降至最低。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同等效果其成本只有有機肥的50%。

“每畝的使用量僅需幾十公斤,大大低於化肥和傳統有機肥使用量。”劉存壽説,從2017年起,“碳基生態水溶肥”就陸續進行推廣試驗。在寧夏銀川,進行了9700畝水稻試驗;在河南鄭州進行了3500畝櫻桃試驗;在陜西洛川進行了5萬畝蘋果試驗;在廣西百色進行了1.2萬畝蔬菜試驗;在貴州茅臺進行了6000畝高粱試驗;在江西贛州進行了3萬畝臍橙試驗;在福建漳州進行了5萬畝蜜柚試驗……

“在重慶璧山,我們也建立了1000畝的葡萄、柑橘、蔬菜、水稻試驗地,效果非常好。”劉存壽説,歷時兩年多,全國各地大面積試驗結果顯示,使用“碳基生態水溶肥”後,植物增産又提質,最高提高産量60%,蘋果、玉米、馬鈴薯、紅薯等農産品口感更好,風味更佳,更有“小時候的味道”。

“‘碳基生態水溶肥’兼具了化肥、有機肥的優點:肥力足,見效快,産量高;又克服了二者的缺點,對環境友好,農産品品質高,加上成本更低的優勢,在國家大力推動‘減化肥減農藥’的大背景下,未來,其將有望成為化肥的最大替代品,為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劉存壽説道。

應用廣泛

土壤改良的最佳伴侶

作為一種新型肥料,由於基於自然規律進行的逆向研發,新型“碳基生態水溶肥”不僅是優秀的植物生長劑,還是一種優秀的土壤修復劑,能滋生大量微生物菌群,助力酸化、板結、重金屬污染土壤重返健康。

眾所週知,土壤由空氣、礦物質、有機質和水等構成。土壤有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應。其中,微生物是植物的營養師和醫生。它們在土壤中進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可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的轉化。

“碳基生態水溶肥含有大量小分子肽的碳,除了能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還可以滋養微生物,從而全面大幅提升土壤的生物肥力、物理肥力和化學肥力!”劉存壽説,近年來,他們在江蘇東臺市等多地進行了重度鹽鹼化地等各類型土地的改良,效果較好。

在東臺市的黃河入海口位置,由於泥沙的沉積,每年都會多出近萬畝的土地,但由於這些土地的鹽分含量達到了驚人的千分之五十,所以一直都沒辦法加以有效利用。2019年4月,博恩集團在此利用碳基生態水溶肥對土壤進行了改良試驗。

“我們先用水對土地進行簡單的清洗,讓鹽度下降到千分之十左右,然後,就施用碳基生態水溶肥,與土地進行混合旋耕。”博恩集團一負責人介紹,在十畝鹽鹼地上,他們施肥後栽種上了玉米和水稻,目前,玉米和水稻都長勢良好,即將收穫。從現今的測産來看,水稻每畝可收穫近500公斤。這對今後有效利用重度鹽鹼地等完全無法耕作的土地,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相關新聞》》

新理念新技術分享讓聽眾收穫良多

“堅定了我們做好生態高效農業的決心和信心”

“這次講座很接地氣,一些新理念和新技術,都可直接運用到我們的生産中。”9月26日,在“鄉村振興大講堂”第四期的現場,大大的階梯會議室座無虛席,其中,既有當地涉農幹部、企業代表,也有不少想投身農業的有志人士,他們都對劉存壽教授這堂講課發自內心的感謝。

“潼南是農業大區,我所在的地方,農業也正在朝著生態高效農業的方向轉型,這堂講課真的很及時。”潼南區桂林街道農服中心主任賈遠明説,桂林街道有很多蔬菜基地,為了實現“減化肥減農藥”的目標,一直以來,基地下了很多功夫,包括禁止有毒農藥的使用、進行土壤修復、使用有機肥等,有時也十分耽誤生産,對産量等也有一些影響。

“但如果使用劉教授所説的‘碳基生態水溶肥’,那麼,就能很容易達到既修復土壤,又在保證産量的基礎上提升産品品質的目標。”賈遠明表示,今後他將與劉教授進行深入溝通,力爭儘快在潼南進行碳基生態水溶肥的試用,為下一步大規模推廣打下基礎。

“這次講課,讓我看到了未來生態高效農業,將為合作社帶來的巨大商機。”重慶市潼南區佳禾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華説,他們合作社雖然主要是從事農業機械化服務,卻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

楊華説,一些農場,因為産量和成本的原因,大多采用一些小機械。而今後,這樣的現象很可能發生根本性改變。一旦劉存壽教授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那就意味著將達到産量、品質、生態的統一;擁有自然品質的農産品也能大規模進行機械化生産,這將進一步帶動合作社的發展。

“這次是我第二次來聽鄉村振興大講堂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穫。”熊振鈞原來是一名糧食銷售商,一直都十分關注農業的發展。他説,上次聽了第三期講課後,他就按照老師講授的方法,自己進行了一些蔬菜種植方面的改良,效果很好,他也十分想投身農業發展。

不過,他一直有一個顧慮,那就是雖然用自然農法的方式種植,産品品質好,産量卻不高,自己吃還好,如果擴大規模搞産業化,很怕虧本。而這次劉存壽教授的授課,讓他找到了一種兼顧生態、品質和效益的新路徑,更加堅定了他投身農業,做生態高效農業的決心和信心。

課後,他就留下了劉教授和博恩集團的聯繫方式,在落實好地塊等相關的事宜後,就會立即與他們聯繫,爭取他們的支援,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記者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