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新時代雕塑藝術的成就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舉行

發佈時間: 2019-09-26 13:41:3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雕塑作品展吸引了眾多觀眾。(記者 龍帆 齊嵐森 攝)

9月25日,作為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雕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守正創新:新時代雕塑藝術的成就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舉行。包括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內的多名專家共聚一堂,圍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與中國當代雕塑等主題進行探討。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到場嘉賓圍繞主題雕塑如何回應國家文化建設需求,中國雕塑發展現狀及創新,在智慧化(數字化)、國際化、社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雕塑的話語體系與發展路徑等問題發表主題演講並展開研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雕塑語言的表達上,本次雕塑展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讓人應接不暇。同時,由於雕塑材質的開放性和空間的開放性,使此次雕塑展在題材的表現、風格的構建和觀念的表達方面,也契合了當代藝術的跨媒介趨勢。

當天,記者對出席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進行了專訪。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重慶本身就是一座雕塑

image.png

吳為山  

“重慶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在這座城市裏生活,雕塑家自然能受到很多滋養。”9月25日,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盛讚重慶的秀麗山水和人文底蘊。

吳為山在採訪中,不僅對雕塑作品展進行了評價,對青年雕塑家的成長提出了建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談到了對重慶雕塑發展的看法。

檢閱中國美術發展新成果

“全國美展五年一屆,將檢閱5年以來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創新方面的新成就。”吳為山表示,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中可以看到,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傳統歷史題材、民族題材、革命紅色題材等。不管是美術院校工作者,還是在各條戰線上堅持藝術創作的作者,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都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飽含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對現代生活的熱情擁抱,進而在作品創作上,從形式上、理念上都有很大進步,全面展示了5年來中國雕塑發展的新成果。

“最讓我感動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作者站到歌頌黨、歌頌人民、歌頌英雄、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改革開放、歌頌新時代的創作中來。”吳為山説,藝術家們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和正能量的表達,塑造出當今時代的代表性人物袁隆平、屠呦呦等,讓觀眾通過雕塑感受到了他們的風采。

吳為山表示,有了正確的文藝導向,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追求,創作出的作品自然就會有大氣、正氣。這些年輕作者也是未來雕塑界的中堅力量。他們紮根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土壤中,作品有溫度、接地氣。此外,參展作品還把科技成果運用到創作中,讓作品充滿了時代美感。

吳為山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參展作品也反映了70年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雕塑教育的成果。這些作品既是對當代成果的展示,也是對以往的回顧,更是走向未來的新起點。

在表現人民中尋找創新路徑

關於青年雕塑家成長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的問題,吳為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交往愈加密切,中國美術也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都在尋求創新之路。有時候,他們會用作品闡釋西方哲學概念,這是學習、探索的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創作過程中迷失方向。“他們的創作和現實生活、和國情不太融合,創作出的作品有時連自己都看不懂,更別説讓別人理解了。”

吳為山表示,有不少藝術家也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並反思自己的創作歷程。他説,創新有兩個最重要的基礎,即歷史基礎和現實基礎。藝術家們應該在表現人民、表現現實中尋找創新路徑、創新形式,才會讓創作之路走得更加穩健。

吳為山希望藝術家們能夠腳踏實地,立足於生活,放眼世界,在中華文化發展的脈絡中,不斷融進現代文化、先進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當中,找準自己的主流價值取向。

“一個藝術家只有把自己個人的生命和情感融入偉大民族中去,他才有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愛有夢想的個體,藝術工作者要用心了解各種各樣的人,從實際和多彩的生活中,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吳為山説。

吳為山表示,要加強對當今雕塑藝術創作的理論研究,要有一批理論家用理論闡述當今的雕塑創作,指導藝術創作。今天,發展了的中國有責任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創作展現給全世界。

重慶美術將會有更大發展

在過去的70年,重慶雕塑為中國現代雕塑史增添了一筆筆亮色。吳為山又是如何看待重慶雕塑的發展成就呢?

吳為山説,重慶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在這座城市生活,雕塑家自然能受到很多滋養,可以説重慶雕塑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我到歐洲、美國考察學習,有一位藝術家告訴我:你應該回到中國去,那裏有偉大的藝術。”他回憶,回國後,他立即重新到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等地,從中國傳統雕塑蘊含的神韻和氣質中獲取靈感,收穫頗豐。

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美術學院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創作了一批頗具代表性的作品,《收租院》《春夏秋冬》等雕塑作品,對當時中國雕塑的創作具有鼓舞作用,也為很多藝術家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經驗。

“全國美展將吸引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渝觀展,重慶藝術家應該把握好這次機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對重慶美術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吳為山説,通過油畫作品展和雕塑作品展深遠且持久的影響,重慶的美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

讓作品在中國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青年雕塑家,要在專注探索藝術語言的基礎上,提高歷史和人文修養,讓作品更有內涵、打動人心,而不是一味地玩技巧、炫材料。”研討會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對青年藝術家寄語。

殷雙喜表示,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部分參展作品反映出中國雕塑的實力和基礎,能從展覽中看出中國雕塑整體水準在逐步提高。“展出作品的題材豐富多彩、應有盡有。特別是歌唱祖國、歌唱人民、歌唱英雄人物的作品很多,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現象。”

殷雙喜説,雕塑作品展部分參展作品尺度較小,站在遠處感受不到其傳遞的思想內涵。因此,雕塑家要注意充分實現雕塑對空間的佔有、對材料的展示。

“中國已經進入全民民族素質提高的時代,精神的充實和豐富,對提升幸福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殷雙喜説,在精心籌備下,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雕塑作品展雙雙走進重慶,説明重慶對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具有高度自覺。兩個展覽同時在重慶舉辦,希望老百姓受到藝術熏陶,學生、藝術家也能從中獲得感悟。

殷雙喜表示,重慶的油畫、雕塑等藝術長期紮根人民,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樂,非常接地氣。年輕人的眼睛不能總是盯著西方看,從別的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長出來的東西,可以欣賞,不能移栽。青年藝術家應該注重從本民族的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作品在中國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四川美術學院對西南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這裡求學的學生能在青年時代接受高層次、高視野的美展,去總結、欣賞、觀察優秀的作品,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殷雙喜表示,現在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視青年人的成長成才,可以説青年人遇上了歷史的最好時機。青年藝術家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並堅持創新創造,“要有高遠志向,為祖國文化發展建功立業。”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黎明:

城市雕塑應避免“命題作文”

“此次在重慶舉行的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是我看過的最豐富多彩的一屆。雕塑家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向觀眾表達自己對時代的理解和認知。”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黎明説。

黎明表示,此次來重慶,發現這座城市有不少優秀的城市雕塑,讓他非常驚喜,“畢竟,相較于其他雕塑,城市雕塑才是市民了解雕塑藝術的重要渠道。”

對於如何做好城市雕塑的問題,黎明表示,雕塑家要創作出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僅要利用圖解化的構思,讓公眾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雕塑家的藝術構想,還應盡可能的給公眾參與權,讓他們也能參與雕塑作品方案的制訂中,使公眾有一種文化的參與感和自豪感,進而與雕塑形成積極的互動。

同時,黎明也建議,雕塑家在進行城市雕塑創作時應儘量避免“命題作文”,切記不能為創作而創作。

“真正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即使是一種人類創造的痕跡,也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融合,例如不少歐美國家小鎮上的雕塑,就很好地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讓人感覺到很親切。”黎明説,雕塑家在創作前就要想好這件雕塑對所在地有什麼意義,比如,如何通過作品內容,更好表現所在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何讓作品的外觀符合大眾的欣賞習慣等。畢竟,只有公眾接受的作品才是優秀的文化作品,如果他們不接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擺設。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

用個性化語言去突破主題性雕塑的創作範式

“主題性雕塑創作對雕塑家來説是一個機會,也是對雕塑家轉化自身藝術語言的一個重要挑戰。”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介紹,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展區,《烈焰青春》《亮麗的風景線》《好消息》等主題性雕塑作品大量涌現,創作者們都努力以不同視角,突破僵化的主題性雕塑創作範式,用盡可能豐富的個性化語言表現歷史、表現現實,從而突出作品的思想內涵。

“主題性創作在現代雕塑史上有特殊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主題性雕塑創作涌現了諸多經典作品,它們構成了中國雕塑史上的重要篇章。”呂品昌説,主題性雕塑除了它的藝術價值外,也是雕塑家積極參與國家形象與集體記憶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題性雕塑是雕塑家用更加直觀的方式來表達和抒寫歷史。

那麼在當下,雕塑家又應該如何進行主題性雕塑創作?

呂品昌認為,主題性雕塑創作,應該在尊重歷史與現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鮮活的個體、保持思想的感染力。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在“主題”兩個字上下功夫。涉及到歷史的主題性創作要深入挖掘歷史的細節,關於現實主義的主題性創作,雕塑家應當感悟這個時代的節奏,體驗生活,發現生活的多重面,使得雕塑作品更加生動。

“對於藝術而言,創新是無止境的,主題性雕塑的創作也毫無例外。”呂品昌説,雕塑家應該努力在主題性雕塑創作的內容莊重和形式鮮活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只有與時俱進、調動智慧,對各種重大主題進行靈活的形式與材料的轉換,而不是自我受限,才能使主題性雕塑創作綻放出生命力。(記者 黃琪奧 王麗 趙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