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從茅草屋到庭院房 住房變遷見證豐都人的幸福生活

發佈時間: 2019-09-25 16:47:3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房子不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徵。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層、獨棟別墅。我們的住房條件和品質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蝸居走向寬居,從憂居走到安居,70年豐都住宅的變遷史,就是幾代豐都人的生活寫照。

image.png

暨龍鎮楓香塘高山生態搬遷安置點

第一代住宅:茅草房

“50、60年代居住條件較差,農村大部分人居住的是草房、土房。墻體用的是土坯,粘土和泥,加入麥秸,增強墻體的粘連性和韌性。”談起房屋,老泥瓦匠李德志感慨無比。

據李德志介紹,在那個年代,城市裏的許多人還住在瓦片平房裏,沒有獨立衛生間,公共廁所也很少見。“那個時候家住農村,基本上都修的是茅草房,不僅生活條件苦,生活環境也苦,茅草房上面覆蓋的草就是打完穀子的稻草。墻面就是土泥巴敷的,也有去山上找的石頭回來堆砌,但很少。”李德志説。

image.png

以前的木房子

“20世紀50年代初,我僅有12歲,家裏共有6口人,住在祖輩留下來的兩間老屋裏。房子又破又陰暗潮濕,大家還能忍受。最令人頭痛的是根本不夠住。”年過80的文守英老人,回憶起兒時的居住環境説,由於房屋不夠住,她的父親決定翻修堂屋。

“父親請來幾個本家的壯勞力,掀掉舊蓋和墻壁,開始用土坯壘墻,壘完墻在稀泥中摻上麥糠把墻從裏到外抹得光滑乾淨。”文守英老人説,廚屋原來有椽子,請人編好稻草笆。幾個壯年漢子一邊抬一邊用工具頂,上到屋頂後,再覆蓋高粱稈,用玉米皮塞縫覆泥瓦。幾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蓋了一座3小間的堂屋。

image.png

以前的土墻房

第二代住宅:磚瓦房

談及房屋,即使過去了40年,58歲的劉秀芬還是對當初的生活條件“耿耿於懷”。“當時,一家人擠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裏,沒有廚房和衛生間,上廁所得去外面的公共廁所。”劉秀芬回憶説,40年前自己剛參加工作不久和父母住在單位分配的房子裏。“當時單位分的房子,雖然建築材料是磚瓦結構,但一般由一條長長的走廊串連著多個單獨的房間,狀如筒子,因此也叫‘筒子樓’。”劉秀芬説。

image.png

磚瓦房

劉秀芬的單位是糧站,宿舍建築是一棟4層磚瓦建築樓,涉及居民職工30多戶。原先基本都是單位的職工宿舍,建築年代在上世紀70年。時光荏苒,如今這些建築漸漸老去,成為了歷史記憶。

“改革開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磚瓦結構的筒子樓,便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樣式,當時很時髦。”從教育部門退休的江廷國説,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部反映群眾住房難的電影《鄰居》引起共鳴。劇中那棟磚瓦結構的“筒子樓”正是“福利分房”時代國人住房條件的真實寫照。

經過物質匱乏時期後,“安居”逐漸成了中國人的迫切需求。後來,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好,磚瓦房逐漸被電梯房替代了,房套房,間套間,有露臺……

第三代住宅:電梯房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山林間,漫步在豐都縣城龍河東新區,遙望著一幢幢別具風格的現代建築樓盤聳立在眼前,剛退休後的陳朝清有一種難言的心情。

image.png

城市小洋樓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這些住在筒子樓裏的普通人絕對難以想到,隔壁社區的鄰居馬上要住進城中自己花錢買的‘三居室戶型’的商品房裏了。”陳朝清説,當時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和普通老百姓對“花錢買房”這個變化沒有充分認知。

陳朝清説,參加工作分到房子之後,根本沒想到有一天房子會變成商品,所以一直沒有換房意識。

“蒸蒸日上的生活讓我們有了更好的追求。九十年代中期,家搬進了樓房,早年間‘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忽然就成為現實。進入2000年後,生活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就在城裏買了商品房,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得到保證,孩子也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教育環境。”聊起住房,家住海燕大樓的蔣先生説。

image.png

農家小院

蔣先生告訴記者,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家都住上了電梯房,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就是當代大多數家庭的住房模式。“不過,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分離,今天的人們只能透過窗戶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現如今,“買房”早已滲透至普通老百姓群體中。多少筒子樓裏的住戶搬進了大房子,以家庭為單位,一人一間房不再是幻想,普通人開始擁有書房,甚至住進了別墅,住宅、商業用房等各種商品房業態發展全面開花。

第四代住宅:庭院房

從茅草屋,磚瓦結構,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居民將實現真正的“居者有其屋”,跨入品質居住時代。

“近十年,百姓居住環境的改善真正駛入了發展快車道。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眾多家庭告別了低矮破舊、設施簡陋的住房,遷入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新居,共用發展成果。”供職于某地産公司的設計師李敏説,從“棲身之所”到“宜居之選”。為了更貼近大自然,第四代住房新模式開啟,每層都有公共院落,每戶都有私人小院及一塊幾十平米的土地,可種花種菜、遛狗養鳥,建築外墻長滿植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image.png

古色古香老村莊

“在國家大力打造生態城市,發展綠色建築的今天,這樣的住房無疑為都市人提供了良好的未來居住方案。”園林綠化專業畢業的李立講,到第四代住宅全面普及時,預計電梯房將逐漸淘汰,電梯房價格將面臨較大的洗牌。如果庭院房得到推廣,在同等價格的前提下,電梯房將沒有優勢。從那時起,房地産將開始發生變化。住房問題很可能是這種住房的“黑技術”改變。由此看來還是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據了解,未來的第四代住宅,將改變城市鋼筋水泥林立的環境風貌,改變第三代住房鳥籠式的居家環境,使家變成家園,使城市變成森林 ,使人類居住與自然完美契合併和諧共生! (趙鐵琥 隆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