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曆盡艱辛七十載 開州工業譜新篇

發佈時間: 2019-09-24 16:06:4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莊嚴成立,拉開了開州區工業發展的嶄新篇章,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制到多种經濟成分並存、從國有企業逐漸退出到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的重大轉變,工業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步入科學發展軌道,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

一、七十年沐風櫛雨,工業走過艱辛歷程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開州區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2018年開州區實現全口徑工業總産值226.56億元,是1949年的653倍,年均增長9.9%;是1978年的234倍,年均增長14.6%。

總體上看,開州工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歷經風雨,艱難起步,走過了三個艱辛歷程,實現了三次跨越發展。

(一)工業經濟快速起步階段

國民經濟起步期及“一五”時期(1949年—1957年),開州區工業經濟開始起步,期間工業總産值振蕩上行,由1949年的3465萬元增長到1957年的5386萬元,年均增長5.7%。主要工業産品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鐵、原煤、布、飲料酒及食用植物油的基礎上,新增了焦炭、日用陶瓷、鑄鐵鍋及中、小農具等産品,工業産品門類不斷增加。

“二五”時期至改革開放以前(1958年—1978年),受大躍進及十年文化大革命影響,工業經濟大幅滑坡,工業總産值一度回落至2000余萬元,不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但經過全區上下共同努力,工業經濟在波動中仍得到一定發展。1973年工業經濟狀況恢復至“一五”末期水準,並逐漸開始加速,到1978年末工業總産值達到了9695萬元。同時新增了電、機制紙及紙板、合成氨、氮肥及水泥等工業産品,工業産品門類不斷完善,為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工業經濟改革提速階段

1978年,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開州區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發展方向,全力推進技改擴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工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

1979年-1980年是“五五”計劃最後兩年,開州區工業經濟先是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工業總産值11372萬元。次年工業總産值達14634萬元,同比增長28.7%。改革開放對開州區工業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初步顯現。

1987年召開的中共開縣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要把奮力推進經濟建設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務,要組織和帶領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圍繞糧食生産、多种經營和工業包括鄉鎮企業三個重點,大力實施智力開發、資源開發、對外開放、政策開明的“四開”戰略,突出抓好流通、交通、融通,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

“八五”時期,開州區以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實行股份制、産權轉讓或合併、租賃、出售、破産等五種主要方式實現企業産權制度改革。通過將對區域經濟有支撐作用的行業、企業做大,形成支柱産業,促進企業所有制結構、産業結構、組織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管理水準、經濟效益的提高。到2000年底,開州區工業總産值達到25.2億元,是1979年的22.2倍,年均增速達到15.9%。

image.png

(三)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階段

進入“十五”時期,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10年間,開州區工業進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階段。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重慶市“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持續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綠色生態工業,全區工業經濟得到歷史性跨越發展。

“十五”期末,2005年開州區主營業務收入500萬以上的企業34戶,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與2000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32.1%和19.9%。

“十一五”以來,開州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工業強縣”這一發展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經濟轉型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産業為依託,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工業生産全面提速,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戶數104戶,比2006年增加71戶,年均增加14戶;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7%;利潤總額年均增長20.3%。

“十二五”時期開州區積極應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和下行壓力,結合工業發展特點,多措並舉加快企業發展與轉型升級,工業經濟發展水準顯著提高。2015年,開州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與2011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7.9%和10.1%;主營業務收入與2011年相比,年均增長18.4%。

二、七十年砥礪奮進,工業規模邁上新臺階

(一)規模總量快速擴張

70年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和持續推進下,開州工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工業總産值用30年實現了億元跨越(不考慮大躍進時期),用15年實現了億元到十億元的跨越,又用14年的時間實現了10億到100億元大關的跨越,僅用10年時間實現了100億到200億元的跨越。到2018年底開州區全口徑工業總産值已達226.56億元,是1949年0.35億元的653倍;工業企業1930家,是1949年的6.0倍;工業企業戶均産值1173.9萬元,是1949年的108.7倍。

(二)産品門類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州區作為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的山區縣城,工業産品生産能力較弱,主要以生鐵、原煤、布、飲料酒及食用植物油為主,經過70週年的快速發展,開州區工業生産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階段生産的工業産品覆蓋採礦業、製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納入統計的主要工業産品從5種增加到41種,生産的主要工業産品包括水泥、墻地磚、鋰電池、服裝等産品都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2018年,開州區生産套裝門90.9萬套、水泥105.7萬噸、墻地磚3043萬平方米、發電量22.9億千瓦時、服裝3075.2萬件、鋰電池9814.9萬隻。

(三)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州區國民經濟以第一産業為主,工業總産值僅有0.35億元,僅佔農業總産值的19.8%;2018年全區工業總産值已達226億元,是農業總産值的2.35倍。工業對開州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無足輕重到現在居於主導地位。2018年工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達到2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25.4%,比第一産業高出17.2個百分點。

三、七十年革故鼎新,工業結構發生新變化

(一)輕重比例更加協調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州區輕重工業結構失衡,主要工業産品以飲料酒、布及食用植物油為主,重工業發展程度較低。1995年起,得益於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生産和供應業、煤炭採礦業的快速發展,開州區重工業在全部工業經濟中的佔比首次超過輕工業,達到55.9%。到2018年底,開州區輕重工業結構比例達到48.7:51.3,重工業比重較1980年提高了16.6個百分點。

(二)經濟成分實現多元化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期,開州區工業經濟所有制以國有及集體經濟為主體,並存其他經濟成分。1949年-1979年國有經濟及集體經濟是工業經濟的主體,1980年鄉以上工業企業570家共實現工業總産值1.46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佔比達到了87.4%,城鎮、個體、合營企業佔比不足0.1%。改革開放後,開州區對國有及集體企業實行大規模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格局逐漸改變。2018年底,開州區120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僅佔5.8%,股份制企業佔比超九成,成為開州區工業經濟發展的絕對主體。

(三)産業層次持續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州區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水準低下,只能進行一些農産品的簡單粗加工,産品工藝簡單,附加值極低,處於工業産業鏈底端。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依託于充足的農業資源、礦産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歷屆黨委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三峽移民、沿海産業轉移等重大歷史機遇,通過引進項目來重新塑造産業,凝聚高品質發展的持久動力;通過承接轉移來促進産業升級,不斷提升産業層次和發展水準。一批科技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綠色環保的項目相繼建成投産,帶動開州産業轉型升級,産業結構調整邁出堅實步伐。目前,以鋰電池、覆銅板為代表的電子原器件製造業、以中成藥為代表的醫藥化工、以汽車配件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而以火電和原煤為主的能源工業、以鞋類和服裝加工為代表的輕紡服裝、以農産品加工為代表的農副食品、以水泥和建築陶瓷為代表的建材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18年,全區1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電子原器件製造、醫藥化工、機械製造三大行業企業達20個,比2008年增加14個;實現産值36.90億元,佔規上工業的17.0%,比2008年提高13.8個百分點。能源、農副食品加工、輕紡服裝、建材四大産業企業69個,佔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個數的比重較2008年降低了14.5個百分點;實現工業總産值150.94億元,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69.6%,比2008年下降18.7個百分點。

image.png

四、七十年勵精圖治,工業品質效益穩步提升

70年來,開州區工業在保持生産快速增長的同時,運作品質不斷提升,企業經濟社會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開州區規模以上工業資産總計、利潤總額和利稅總額分別是1991年的50.5、81.0、36.1倍。尤其是作為開州區工業主力軍的製造業在滿足市場需求、優化産業結構的基礎上,保持質效雙增的發展態勢。2008年至2018年近十年間,資産總額年均增長8.7%;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2%,佔GDP的比重由14.2%提高到24.6%;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7.5%;利潤總額年均增長25.5%。製造業無論是資産規模,還是生産規模都逐步擴大,企業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凸顯,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産業地位進一步提升。

五、七十年戮力齊心,工業發展平臺更加寬廣

工業園區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是實現産業集聚的有效載體,是推進財源建設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開州區區委、區政府按照”工業強區”的戰略決策,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軟環境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工業園區經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良好態勢。2018年,入駐工業園區的工業企業已達102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52.02億元,同比增長15.5%,園區集中度達67.1%;實現工業增加值36.75億元,同比增長12.3%;解決就業2.5萬餘人;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9.92億元,其中:工業企業投資12.43億元,基礎設施投資7.49億元。開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市12個智慧園區試點之一。

七十年來歲月崢嶸,開州工業砥礪探索;七十年後擊水中流,開州工業鏗鏘前行。未來10年,伴隨浦裏工業新區的快速推進,一座佔地40平方公里、集聚“千億工業”集群的綠色、創新、開放、宜居的工業新城將呈現在我們眼前,電子資訊、汽車配套、醫藥健康三大新興産業將得到快速發展,新興産業總産值有望實現4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將達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