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美麗家園宜居宜業宜遊

發佈時間: 2019-09-24 15:21:56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藍天白雲下的重慶主城。記者 崔力 攝

70年,重慶城市建設者親歷了一場美麗的城市“蝶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化水準顯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居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重慶這座山水之城,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展示其宜居、宜業、宜遊的獨特魅力。

城市空間大突破,立體城市更迷人

重慶是山城,也是“橋都”。説起重慶的城市建設,少不了橋梁這個發展的助推器。

市橋梁協會首任會長顧庭勇回憶,1965年,他從同濟大學畢業分配到重慶。在1978年前,兩江之上只有白沙沱長江大橋(又名小南海大橋)和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這讓專攻城市建設專業的他頗感鬱悶。

“1980年,重慶長江大橋(也稱石板坡長江大橋)通車,我負責這座橋6號墩的施工。”顧庭勇説,重慶長江大橋通車,讓重慶城市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直轄以來,重慶建橋速度明顯加快,從最初的幾年建一座橋發展到一年同時開工建幾座橋。目前,主城區已建成和在建的跨江大橋有46座(含軌道專用橋等橋梁)。

在重慶,每一座跨江大橋通車,都對周邊區域産生了深刻影響。

曾住江北區五里店的李勝説,上世紀80年代,五里店還是城鄉接合部。當時,從五里店去解放碑,要麼在江北城坐索道或輪渡,要麼坐車繞行觀音橋再去渝中區。1999年,黃花園大橋通車,縮短了江北、渝中和南岸之間的距離,以前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的路程,坐車過橋十幾分鐘就到了。黃花園大橋通車帶動了整個江北區的發展。

如同黃花園大橋之於江北,一座座橋梁的通車,使得重慶主城向南北跨江擴充、向東西穿山拓展,不僅帶動了沙坪壩、觀音橋、鴻恩寺等地的繁榮,還助推了大學城、茶園等新城區的崛起。如今,重慶城市建設衝破繞城高速繼續向外拓展,主城建成區面積達到808平方公里。

70年來,重慶城市區域不僅變得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立體。

統計顯示,直轄之初,主城區城市道路通車里程不足2000公里。去年底,主城區城市道路通車總里程達5664公里。依山傍水修建的高樓大廈,索道、立交、輕軌、橋梁等組成的立體交通,使重慶獲得立體城市的美譽。從李子壩居民樓穿過的軌道交通列車、層層疊疊把導航迷暈的黃桷灣立交……各種熱門景點每天吸引眾多外地遊客“打卡”,重慶成為各方關注的旅遊熱點城市。

住房條件大改善,居住環境更舒適

70年巨變中,重慶居住環境的變化讓人印象深刻。

市住房城鄉建委和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978年,重慶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2018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增加到36.53平方米。全市城鎮住房條件大幅改善,居住舒適度大大提高。

家住兩江新區黃先生的“搬家”故事,就是許多重慶人住房變遷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前,黃先生和父母住在渝中區南區路附近。當時,他家住的是“筒子樓”。“筒子樓”沒有獨立廚房,只有公共衛生間,一到吃飯時間,樓道裏就油鹽飛濺、人聲鼎沸。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黃先生的父親分到福利房,他們一家人住進了單元房。單元房設施相對完備,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居住條件上了一個臺階。

上世紀90年代,黃先生購買了渝北區龍溪鎮的商品房。那時的商品房不僅居住空間更加合理,小區環境也非常養眼。

“前兩年,我們再一次搬家,搬到了位於兩江新區禮嘉片區的花園洋房。”黃先生説,現在的商品房不僅居住環境優美,小區也變得“智慧”。進門刷“臉卡”、指紋密碼鎖等諸多“黑科技”的使用,讓人感受到安全、舒適的智慧化生活。

70年來,我市在推動房地産行業快速發展、提升群眾居住品質的同時,注重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重點推進了公租房建設管理和棚戶區改造。截至目前,重慶累計分配入住公租房51萬套、棚戶區改造63.5萬套,約362萬住房困難群眾實現“住有所居”。

城市功能大提升,市民生活更美好

讓人驚喜的變化不僅表現在城市空間拓展和居住條件改善上,70年來,重慶公共交通、路燈照明、綠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休閒體驗也更加豐富多彩。

比如,公共交通方面,2018年底,主城已開通1號線、2號線、3號線、6號線、4號線、5號線一期、10號線一期和環線共8條軌道交通線,通車里程達313公里。軌道交通通達主城九區,覆蓋機場、高鐵站、客運樞紐、各大商圈、各行政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地。

比如,市政設施建設方面,解放初重慶城市很多道路特別是背街小巷沒有路燈,站在枇杷山公園上只能看到遠處的點點星光,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為零,沒有一處污水處理設施。去年,主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每天用於焚燒發電的生活垃圾超過8000噸,城市照明燈具超過30萬盞,重慶夜景成為舉世聞名的城市名片。

再比如,改革開放以來,一座座體育場館、一個個體育主題公園、一條條全民健身賽道和步道如雨後春筍般在巴渝大地涌現,給市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好去處。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重慶正著力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2019年至2022年,主城區將開工建設17條約353公里山城步道,進一步滿足市民休閒遊憩需求。

市住房城鄉建委人士介紹,為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去年底我市出臺《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人文、公共服務、創新等方方面面。《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的現代城市。

隨著我市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一個“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將讓廣大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重慶城市建設·口述

重慶建築越來越綠 新修房屋更加環保

講述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 謝自強

我的職業是與各類建築打交道。如果要問我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城市的發展變化,我最大的感觸是身邊的建築變得更綠了。

記得上世紀80、90年代,大家還住在冬冷夏熱的老屋子裏。那時的建築不光住得不舒服,夏天還非常受罪。特別是當“西曬”的居民,可以説是苦不堪言。

節能建築在重慶出現,是本世紀初的事了。2002年,重慶建成夏熱冬冷地區首個建築節能50%的示範小區——北碚天奇花園時,我和同事都興奮不已。

大概是2005年前後,重慶開始推廣綠色建築。綠色建築的本質,是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經過10多年發展,目前重慶新建城鎮建築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的比例超過2/3(達到67.16%)。這些年,我參與設計的綠色建築項目就有幾十個。

在重慶,不光是新修建築“綠意盎然”,老舊建築也發生了可喜變化。重慶通過承擔首批和第二批國家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重點城市建設任務,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累計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以上,很多新修公共建築都採用了節能高科技。

如今,重慶正在建設首個以“近零能耗、近零碳排放”為主要目標的綠色建築示範項目——悅來生態海綿城市展示中心,整合了120余項綠色節能技術,建成後綜合節能率將達到90%以上、綜合碳減排率90%以上。相信隨著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智慧小區”技術深度融合,我們身邊的房屋將變得更會“呼吸”,更加具有生命力。

重慶城市建設·第一次

■重慶第一家動物園——重慶動物園

重慶動物園建於1954年,位於九龍坡區楊家坪,原名西區公園,1958年後以展出動物為主,遂改為重慶動物園。

■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大田灣體育場

1956年建成的大田灣體育場是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也是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綜合體育場。

■重慶市區第一座城市大橋——牛角沱嘉陵江大橋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于1966年1月竣工,是渝中區連接江北區、渝北區的重要通道。該橋的通車對江北、渝北、兩江新區産生了巨大影響。

■重慶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房小區——南方花園

1992年,南方花園開始動工,1994年開始銷售,這是重慶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房小區。

■重慶軌道交通第一條線路——軌道交通二號線

軌道交通二號線于2004年11月開通觀光運營,2005年6月正式開通運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也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

■全國首個省級層面智慧城市管理行業標準——《重慶市智慧城市管理資訊系統技術規範》

2018年,由市城市管理局組織編制的《重慶市智慧城市管理資訊系統技術規範》正式發佈,標誌著全國首個省級層面智慧城市管理行業標準正式出臺,為全市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重慶城市建設·大事記

1954年

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建築物之一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竣工。

1956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重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著手編制新的城市總體規劃,1951—1978年,先後編制近10個方案、草案或傾向性意見,如1956年的《重慶城市初步規劃草案》。其後重慶先後完成了1982年版、1996年版及2007年版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分別報國務院審批備案實施。

1986年

重慶成為全國住房制度改革第一批試點城市。

1992年

重慶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市民迎來商品房時代,各種設施配套的商品房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

1995年

當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將重慶夜景燈飾作為“城市名片”和品牌來打造。

1997年

重慶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也是西部唯一直轄市。

1999年

黃花園大橋通車,這是重慶直轄之後主城區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橋。

2002年

主城區路橋收費改革自2002年7月1日起徵至2018年1月1日停徵,歷時16年,為發展重慶交通設施的建設、保障路橋設施管護資金、提高路橋設施的管護水準做出了積極貢獻。

2004年

重慶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較新線”正式運作,重慶人圓了軌道夢。

2005年

因橋梁數量多、橋梁規模大、橋梁技術水準高、橋梁多樣化、橋梁影響力強,重慶被茅以升橋梁委員會2005年年會認定是中國唯一的“橋都”。

2009年

重慶繞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作,重慶內環收費站外移工程結束,主城區進入“二環時代”。

2010年

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重慶城市繼續往北、往東、向西發展,繞城高速附近的水土、龍興、魚復等片區相繼被開發,成為産業熱土。

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慶要建成大西南綜合交通樞紐,成為西部走向世界的門戶,機場路拓寬改造、機場路專用快速路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

2018年

《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出臺。該《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的現代城市。

《重慶市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出爐。該實施方案提出,將主城區“百公里兩江四岸”打造成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城市品牌的典範,使“山、水、城、橋”相互輝映的美景成為重慶城市名片。

(本版稿件均由記者廖雪梅采寫,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資料及數據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統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