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化與青年國際論壇舉辦 引導青年友好合作、共用未來
首屆全球化與青年國際論壇于當地時間16-18日在義大利烏迪內市利尼亞諾皮內塔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鄧純東在會上談到,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青年一代應該樹立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理念。
鄧純東指出,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有力的發展,對人類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青年一代要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更好的維護全球化、推動全球化,從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當代經濟發展是全球化的合作,世界各國人民是共用的一家人,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是能夠推動全球化發展以及更好解決全球化出現的問題的社會人群。全球化的觀念和做法需要青年人的認同。我們應該通過研究青年在全球化中的問題去幫忙他們更好的學習、生活和創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文君在書面致辭中表示。
“了解中國,首先要從了解在外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入手,要從了解中國青年入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梁凱音認為,中國青年對世界、對西方國家的了解遠勝於很多西方青年對中國的了解,希望西方國家的青年能夠像中國青年一樣,認真去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價值觀、語言表達方式。通過青年人的相互學習、平等交流,讓世界走向和平。
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Dieter Bogenhold深刻分析了全球經濟的分層化,並具體探討中産階級與全球化的關係的問題。他認為,中産作為階層間的緩衝帶,對於研究社會不平等和社會流動性具有一定意義。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Natalia Wachter關注的領域是“全球本土化”的數字青年文化。她認為,青年使用社交媒體具有“全球本土化”的特徵,既是全球互聯的,也是本土特定的,也揭示了全球網路生産、傳播和消費發展的強大趨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宇航認為,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衝擊了原有的主權國家和文明國家的認同框架,虛擬技術的興起衝擊了現實世界,加劇了青年與目前社會建制之間的緊張關係,這需要通過經濟創新、文化融合、技術倫理進步等共同應對,讓世界範圍內的青年命運共同體成為青年生活現實。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公民與全球化學院教授Anita Harris介紹了全球化世界中的澳大利亞青年生活圈和青年文化。她表示,澳大利亞的青年要面對教育、就業和工作方式變革的多重不確定性,同時自身也變得更具有流動性,更依賴數字互聯,更具有文化多樣性。
“全球化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全球經濟互相依存度的提升,還帶來了民主的傳播。”烏干達馬肯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Janestic Twikirize表示,隨著民主進程的深入,青年行為出現了新的規範和做法。同時,世界範圍內還出現了一種新的青年文化形式:通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傳播的青年行動主義。
“青年是社會的創造力量和創新發展動力,代表和掌握著世界的未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京菊認為,當代青年應具備世界視野,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
山東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勇表示,堅定文化自信是加強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對自我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堅定自信,才能正確認識和體察其他文化,才能真正敞開胸襟吸納異質文化的優秀成分,助力人類文明的進步。
“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群體,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理想抱負和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姜秉權認為,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思想是先導,當代青年的理想價值觀與世界發展的未來緊密相連,研究全球化與青年這一主題對當前與未來都有戰略性意義。鄧純東説:“當代青年在享受和平與發展帶來的美好時,更應該關注到影響我們美好生活的發展問題和治理問題,面對不同國家所提出的不同主張,應對社會發展難題時,要堅持一個核心主張,即主張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用。”
據了解,本次會議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共同舉辦,旨在進一步加強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研究和國際合作,引導青年在全球開放發展的大趨勢下平等對話、友好合作、共用未來。來自中國、奧地利、義大利、德國、沙烏地阿拉伯、烏干達、澳大利亞等國家的30余名學者共同探討了青年文化與青年發展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