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頭條

“小蠶繭”帶來上億收入 解密黔江的脫貧“法寶”

發佈時間: 2019-09-17 16:49:0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木蘭 付戀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image.png

桑蠶基地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2011年起,黔江桑園面積、桑蠶繭品質連續8年位居重慶市首位;2018年,黔江收穫桑蠶鮮繭5.043萬擔,蠶農售繭收入近億元,其中429戶貧困戶售繭收入811.89萬元,每人平均收入4401.9元……

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曾經石漠化嚴重、深度貧困的黔江金溪一帶山地,依靠桑蠶産業,實現了山綠、民富、産業興的宏偉目標,走上栽桑養蠶致富路,曾經祖祖輩輩過上富裕生活的夢想,從此變為現實。

一粒粒潔白的蠶繭,竟然帶來上億收入,成為萬千農民的脫貧法寶,黔江如何做到的?這得益於黔江區委區府的高瞻遠矚和超前謀劃。從2001年起,黔江依託第一輪退耕還林生態修復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工程,將蠶桑産業納入全區三大農業支柱産業之一,並按照“建基地、強基礎、壯支柱”的指導思想和“栽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通過種種落實到地的有力舉措,促進桑蠶産業可持續發展,成為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的“當家花旦”。

破繭成“金”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攻略

image.png

養蠶所用的方格簇排放有序

室外養蠶大棚寬敞明亮,一排排可自動升降的方格架擺放有序,無數條“蠶寶寶”正在小方格上尋找作繭的住所……走進黔江區金溪鎮長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現代化養蠶大棚,記者一下就被眼前一幅有趣而生動的畫面吸引了。

“這個方格架是我們在廣西學習後改良的成果,能有效提高蠶繭品質……”看著白胖可愛的“蠶寶寶”們專心吐絲結繭的樣子,合作社幾位相關負責人臉上都挂滿了笑容。他們告訴記者,自從引入“方格”、桑葉傳輸帶和升降桿等新技術新設備以來,農戶養蠶種桑效率大大提高,蠶繭品質逐年向好,為村民脫貧帶來福音。

image.png

71歲的養蠶“土專家” 李乾度

“養蠶養了一輩子,我們現在有了大棚,那比以前能喂更多蠶賺更多錢了!”71歲的農戶李乾度有四十餘年的養蠶經驗,被當地人稱為養蠶“土專家”。過去,由於缺乏技術支援和政策引導,他養蠶所得收入僅能糊口。現在,通過土地流轉、養蠶務工等方式,他每月能拿到兩三千元的工資,到明年合作社盈利後還能享受分紅。

“種桑養蠶扶貧項目讓我們嘗到甜頭,我們養蠶人的錢袋子開始鼓起來了……”與李乾度一樣,許多曾經的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如今都進入合作社的集體經濟,走上致富大道。

“擼起袖子加油幹”,這不僅是李乾度對栽桑養蠶的真切感受和埋首實踐,更是當地政府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座右銘。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金溪鎮雖然在2017年實現整體脫貧,但仍面臨貧困程度較深、生存條件惡劣、産業發展薄弱、內生動力不足、基層組織渙散等諸多困難。為此,金溪鎮按照區委區府統一部署,緊緊抓住桑蠶産業這個“牛鼻子”,踏實苦幹,頑強拼搏,形成“蠶桑+N”一主多輔的産業格局,建成了山地現代蠶業基地,走出一條戶戶栽桑、家家養蠶的發展新路,為全鎮高品質脫貧注入持續動力。

image.png

黔江區繭絲綢産業發展指揮部指揮長劉毅檢查秋繭收購工作

金溪鎮是黔江深化産業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透過全鎮的脫貧紀實,可窺蠶桑産業已肩負起全區決勝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重任。數據顯示, 全區栽桑養蠶貧困村75佔全區貧困村的79%,桑園面積3.5萬畝,2018年産繭2.15萬擔,收入3876萬元,其中429戶建卡貧困戶養蠶,實現售繭收入811.89萬元,戶均收入18925元。同時,在蠶桑生産專業合作社、養蠶大戶的帶動下,近1000名貧困人口就近務工,實現致富增收。

因地制宜桑蠶産業煥發勃勃生機

image.png

阿蓬江桑樹王,樹齡200年,為黔江區最大桑樹。它的存在,足以證明黔江區是桑樹適生區域,發展蠶桑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發展潛力巨大

黔江的蠶桑産業,曾四起三落。如何破解傳統農業發展困境?在黔江區林業局蠶業站站長徐兵看來,突圍之策在於“因地制宜”四個字。

黔江區自然氣候條件良好,宜桑宜蠶,西南大學向仲懷院士曾表示“黔江是生産優質蠶繭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但在多年發展中,由於土地岩溶石漠化嚴重,並未産生預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年年栽桑不見桑和養蠶效益低等問題,黔江從2008年起,相繼引進“農桑系列”“強桑1號”等良桑品種進行栽植,並對栽桑養蠶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援、技術推廣、養蠶技術培訓、防病治蟲以及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等補助與扶持力度,讓蠶桑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image.png

太極鄉收購秋繭

在新華鄉大田村村民王軍眼中,黔江區幫扶新型農民的創業政策,助他實現了多年的致富夢。2015年,王軍夫妻瞄準發展蠶桑業的大勢,流轉100畝閒置地栽種桑樹苗,同時建起全鋼架養蠶房和蠶種共育室,成為家庭農場主。在蠶繭站技術人員幫助下,經過精心管護,王軍的桑園實現了當年栽桑當年收益。2016年,他一戶的蠶繭就收入8萬多元。

“尊重規律,利用科學,才能種出好桑葉,養出好蠶兒。”王軍告訴記者,政府部門非常重視良桑種植,在科學發展蠶桑業方面為農戶提供大量有效支援,農戶不但能得到蠶繭站技術人員的幫助,還能及時得到專業培訓。

目前,黔江已建成區、鄉鎮、村(社區)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已擁有130余人的專業技術隊伍,每年對蠶農的培訓率保持在98%以上,確保養蠶農戶均有一名栽桑養蠶的“技術明白人”,使養蠶成功率達到100%。

image.png

國家蠶桑體系首席專家魯成,蠶學會會長廖森泰,市蠶業站副站長鄭琳,西南大學教授、市荒漠站站長趙愛春等考察生態桑

除了加強技術培訓工作,黔江還十分重視技術創新,並建成黔江區繭絲綢産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蠶桑産業體系三峽綜合試驗站黔江示範基地、重慶市現代山地特色效益農業技術體系(蠶桑)推廣試驗站和重慶蠶桑病蟲測報體系黔江測報點,常年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蠶業總站、市蠶科院、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單位密切合作、共同攻關,給予蠶桑産業發展智慧支援和科學保障,探索和總結出適合本地蠶桑發展的“六化五配套”技術路線,被重慶市譽為“黔江模式”,在全市推廣和借鑒。

大美蝶變譜寫可持續發展農業新篇

image.png

桑葉面

將具有發展前景的桑蠶産業落地生根,是黔江因地制宜的一大良策,而建成繭絲綢和蠶桑生物産業,延長産業鏈條,亦更是可持續發展、譜寫農業新篇的智慧之舉。

“桑、蠶全身都是寶。蠶繭可以加工成蠶絲被,蠶沙能制藥材,桑枝能用來做菌棒,樹木還能改善水土……”談到栽桑養蠶的好處,黔江區林業局蠶業站站長徐兵打開了話匣子,眼睛總在放著光。他告訴記者,為了充分挖掘桑蠶的經濟價值,近年來,黔江區圍繞桑蠶延伸産業鏈,逐步向蠶絲被、織綢、服裝等繭絲綢服深加工和桑枝蠶沙蠶蛹附屬物綜合利用方向拓展,推動生態立桑多元發展這條路越走越寬。

2002年,黔江區蠶業有限公司成立,建立21個鄉鎮蠶桑技術服務站,安裝多條自動化烘繭生産線,生産、經營用房及收購場地達三萬平方米以上。從此,黔江蠶桑業進入專業經濟領域,一片片土地、一粒粒蠶繭開始成為蘊含經濟價值的寶物。

2012年,黔江區又投資近5億元,在正陽工業園區建設佔地120畝的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引進花神公司、唯美地毯、新誠服裝等浙江企業入駐,進一步完善桑、蠶、繭、絲、綢等産業鏈。

2017年,重慶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建成,推進桑文旅深度融合。蠶桑業從經濟源頭的商品成為可展示的藝術品,來往遊客驚艷于絲綢品的優雅與美麗,更驚嘆于蠶繭成絲的奇妙和黔江人的勤勞與智慧。

十餘年來,從成立公司到建設工業園,從採桑喂蠶到觀賞品展示,黔江桑蠶産業走出一條不平凡的高品質發展之路。截止目前,黔江成功創建重慶市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現代蠶業示範基地,基本建成集桑蠶繭、繅絲、織綢、地毯、服裝和絲綢博物館、蠶桑副産物綜合開發利用和絲綢外貿于一體的繭絲綢融合發展産業體系,為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脫貧攻堅做出了重大貢獻。

接下來,黔江區將繼續圍繞建設生態蠶桑産業集群、蠶桑食藥生物産業集群的目標,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創新驅動,進行産業基地合理佈局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同時,圍繞組織管理、招商引資、基礎建設、産業延伸、科技研發、人才引培等工作,加快生物技術成果産業步伐,促進特色産業集群化發展,真正實現蠶業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促增長,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努力實現黔江蠶桑生物産業規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黔江區桑蠶繭及絲綢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總産值4.2億元,利稅3000萬元,解決700余人就近務工就業,直接帶動全區 12.7% 的建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放眼望去,任重道遠。在黔江區委區府堅強正確領導下,全區廣大幹部群眾“寧願苦幹、不願苦熬”,以“春蠶吐絲”的奉獻精神,奮力前行,讓一幅鄉村美、産業興、農民富、經濟旺的大美黔江圖已然形成。(木蘭 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