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土家山寨有個“花椒大王” 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
我們自身條件差,只能靠自力更生去硬拼。年紀大了打工困難,必須把掙到的錢拿回家,然後發展一個比較長遠、還有效益的産業。”昨(16)日,在黔江區新華鄉石鐘村5組,正在烘焙花椒的鄭仁超向筆者道出了邊打工邊創業的艱辛歷程。
把花椒幼苗栽到土裏後,鄭仁超仍然堅持外出打工掙錢。這是因為花椒投産後,需要錢購買烘乾設備,而且次年花椒正式投産後,他還需要找錢修建凍庫,保證長年有鮮花椒對外供應。購買烘乾設備和修建凍庫,不是幾千、幾萬元能夠解決的,動輒需要數十萬元的資金。鄭仁超這個當地人公認的硬漢,通過一邊打工一邊創業,一步步實現了他自己定下的創業目標,成為黔江土家山寨的“花椒大王”。
鄭仁超將鮮花椒用叉送到烘烤間。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攝
今年49歲的鄭仁超,1997年到新疆打工,幹了2年挖煤工後,又到重慶主城區的建築工地打工,期間學會工地上釘制門窗木模。2009年他開始帶班,也順便承接一些小工程自己幹。逐漸有了經驗後,他拉起一支木工隊伍開始走南闖北做工程。2010年到貴州銅仁承包一些小區樓盤的木工活做,因誠實守信,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分段項目,得到建築商的信賴,鄭仁超至今在貴州紮根已近10年。鄭仁超與其他小包工頭不一樣,他不當甩手掌櫃。既是包工頭,也是活路頭。他每天帶著工人一起做,除了購買一些相關材料的費用,他只從中多少抽取一些費用作為開支,很多工人願意跟他一起掙錢。現在,他擁有一支70余人的木工隊伍,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為石鐘村村民。
“我承接的活路,每個環節不僅是監管到位,自己還要親手做,品質要得到保障。每一處工程做完,沒得一處返工的。”鄭仁超説,這樣一來,進度趕上了,結算也快。鄭仁超靠誠信打拼,在貴州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並在黔江城區購買了商品房和小轎車,還將這些年打工的存款用於回家發展花椒産業,為村裏的父老鄉親拓寬增收路子。
發展産業 流轉600余畝土地。“在建築工地釘模,現在都是30層以上的高樓,年紀越大,風險就越高,況且還不能用機械操作,一釘一錘必需靠人工來完成。”鄭仁超想到年齡大了,就吃不了這碗飯,他把打工多年的積蓄用於回家發展産業,為將來回家鋪一條生存之路,也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烘乾的花椒待去葉。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攝
回家做什麼樣的産業呢?鄭仁超選擇了當今有市場,且效益不錯的花椒(青花椒)産業。2017年春節後,鄭仁超開始在村裏踩點,找到在家及外出打工回家過春節的村民,趁在一起擺家常時,便流轉了該村1、2、3、4組土地600余畝。“這些地有很多是荒山和撂荒地,我請了2台挖機,挖了半個多月才把那些荒山荒地開墾出來。然後整理溝渠道路整整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直到5月才將花椒苗栽到土裏。”鄭仁超説,花椒苗栽到地裏後,他沒有閒下來,還到外地去學習花椒種植管理技術等。
學會技術,鄭仁超沒有天天守著花椒基地,他依然去貴州做他的老本行。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鋤草、什麼時候修枝,他都要按季節回家管理。“多年打工的心血全押在了地裏,我絕不能拿錢打水漂!”鄭仁超平常也對關心他的村民説,既然選擇了這個産業,要做就做好。目前,鄭仁超的花椒基地,長年解決當地30名在家村民的務工問題,其中有一半人以上為當地建卡貧困戶。
花椒栽到地裏要投入,購買相關機器設備需要錢。目前鄭仁超的花椒産業還沒到正式投産期,所需開支全靠鄭仁超打工掙錢來解決。他的計劃是今年再掙一個凍庫錢,以便儲存採摘鮮椒和滿足餐飲企業所需。“我也曾經想過去貸款,但是萬一産業做失敗了,還要欠下一屁股債。靠自己打工掙錢來解決,這樣沒得風險,心也比較踏實。産業做成功了,既可以收回成本,也能收到效益,還能起到更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從鄭仁超的言談中,便可得知他是一個穩打穩扎幹實事的人。
村民在為花椒去除籽粒。特約通訊員 李詩素攝
2019年,鄭仁超又流轉400畝土地種植花椒,成為新華鄉千畝花椒示範産業。今年,鄭仁超最先種植的花椒開始投産,採摘烘乾的花椒達2000斤,收入8萬多元。“花椒要4年才正式投産,第一年初投産,可以填補上土地一年的租金,還算是成功的。”鄭仁超説,估計在明年,花椒的産量多出10倍,其産值基本可以把前期的投入扯平。
建凍庫也是鄭仁超通過走出去,對市場的了解後作出的決定,賣鮮椒比出售幹花椒划算。他大致作了一個對比,一畝地可採摘鮮椒250斤左右,一般鮮花椒至少要6斤才能烘乾1斤,還有機器烘乾,人工傳送、風車去葉等工序,需要更多的成本。而1斤鮮花椒市場價7元,從樹上採摘下來就可以賣錢,能夠節省很多勞動力。“我反覆思考,還是花錢建個凍庫,在鮮花椒大規模採摘期間方便儲存,以後還可以擴大種植規模。”鄭仁超説,種花椒1畝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如有農戶願意種,他可以幫忙聯繫種苗、提供技術設備及産品的儲存,讓他們也找到一條增收的渠道。(李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