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開放重慶

文博會:重慶文化“走出去”的橋梁

發佈時間: 2019-09-16 11:39:0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精美圖書與精美工藝品受到市民追捧。(本組圖片由特約攝影鐘志兵攝)

9月15日,為期4天的重慶文博會閉幕。

文博會讓重慶市民領略了世界風情,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展商走近了重慶的歷史文化。

有專家指出,文博會帶給重慶的,不僅有經濟效益和展商間交流碰撞的火花,還有重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思考。

小小苗繡産品賣了10萬元

促進文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昨天,我剛剛從新加坡回國,就聽到了文博會的好消息。”9月15日,“酉州苗繡”非遺傳承人陳國桃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説。

陳國桃提及的“好消息”,是她的公司在文博會上收穫頗豐——現場銷售收入超過10萬元。記者昨天在N1館看到,陳國桃公司的展位位於展館的一個角落,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近10位市民在選購心儀的産品。

“我們公司累計幫扶約1000名鄉村貧困婦女、聾啞學生、殘疾人學習苗繡技藝,她們親手繡制的産品在文博會熱銷。”陳國桃表示。

苗繡“火”的同時,蜀繡也“熱”了起來。15日,記者在N3館看到,“蜀繡”非遺傳承人李飛正在指導觀眾體驗刺繡。她介紹,13日和14日,她的展位迎來了很多對蜀繡感興趣的觀眾,供觀眾體驗的刺繡工作臺幾乎沒有閒置的時候。“幾天下來,我的微信多了100多位好友。”她説。

對蜀繡感興趣的還有外國觀眾。李飛介紹,14日,有兩位外國觀眾站在工作臺前,欣賞她表演刺繡,“他們足足看了20分鐘,還不時拍照記錄,看得出她們非常喜愛蜀繡。”

跨界“取經”

木雕和陶器也可以碰撞出火花

N3館榮昌陶器展區,一件件“身披”彩衣的榮昌陶器光鮮亮麗,造型、裝飾各具特色。

“榮昌陶器製作技藝”區級傳承人劉冬介紹,本次亮相文博會的榮昌陶企業超過10家,比去年增長了一倍。在本屆文博會上,劉冬所在的公司和來自重慶、雲南、浙江等地的20余家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

當然,劉冬的收穫不止於此。他介紹,他在展館中參觀時,欣賞到了不少木雕藝術品。他想出了一個點子——嘗試將木雕的工藝和紋飾運用到榮昌陶器上,讓榮昌陶器綻放新顏。

在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劉吉芬看來,文博會也是一個傾聽消費者意見和建議的平臺。“有的消費者建議榮昌陶器的造型和釉色可以更加豐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並且有實用價值,這些建議我們都會認真思考。”

秀山縣在文博會上也有所收穫。該縣文旅委産業科科長曹培介紹,秀山竹編、秀山花燈、龍鳳花燭、土家織錦等産品亮相文博會,有6家企業看中了龍鳳花燭等産品的市場前景,主動和秀山縣對接,意圖拓寬龍鳳花燭等産品的銷路。“文博會讓秀山參展企業的眼界得到了提升。”他説。

不少區縣還在文博會上推介當地的文旅項目,提升了這些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足區重點推介大足石刻文創園項目,該項目主要分為文創旅遊區、石雕加工區、石材交易區,佈局藝術家工作室、石雕文創研發中心、“大足石刻+”電商平臺等,配套酒店、民宿、無動力遊樂設施;南岸區在文博會上推廣即將在南濱路開館的龍泉寶劍青瓷重慶博物館項目,該館將展出龍泉寶劍和青瓷;巴南區推介了華熙LIVE、京漢鳳凰城、迎龍峽影視拍攝基地三大項目。

借船出海

為重慶文化“走出去”提供契機

部分專家學者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重慶文化“走出去”,文博會這一平臺應發揮更大作用。

“通過山神漆器、榮昌陶器、三峽繡等展品,觀眾看到了重慶工藝美術發展的新成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重慶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蔡澤榮表示,“文化需要交流和傳播,這個平臺更是宣傳重慶的歷史、地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契機。”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一文中認為:“我們應該重拾中國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以自信、從容、高邁、尊嚴的姿態走出去!”

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浪潮中,重慶文化如何走出重慶、走向世界?對此,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表示,重慶可“借船出海”,通過文博會這一平臺讓重慶文化“走出去”。

文化因交流而豐富,文明因互鑒而精彩。周勇表示,文博會是一座橋梁,讓世界各地的文化匯聚重慶,也讓重慶的歷史文化呈現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展商面前。放眼世界,會發現重慶文化有其獨特個性,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支瑰麗的花朵。“以近日熱播的‘重慶造’歷史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為例,我們會發現,越是地域的,就越是世界的,越能打動人心。”

周勇建議,今後,文博會可圍繞“釣魚城之戰的世界意義”等問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專家,用世界的眼光“解題”。讓世界通過重慶,了解到一個和平、發展、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