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兩江協同創新區景觀規劃方案出爐 打造重慶創新發展高地

發佈時間: 2019-09-06 13:47:0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9月5日,兩江協同創新區舉行景觀規劃全國專家評審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充分遵循場地原有山水格局,有機聯動區域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著重打造協同啟航港、健康運動灣、明月匯流園、生態會客廳、溪谷林境廊、崖壁探索林等六大景觀片區。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順出席會議。他表示,此次會議聚集了政、産、學、研、規、建、管等各個領域的專家、資深人士等,體現了國際性、專業性、互補性,希望大家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共同助力兩江協同創新區打造重慶創新發展的高地。

知名專家建言獻策

image.png

國務院外專局美籍規劃專家、前紐約規劃局局長饒及人,查普門泰勒集團董事彼得•邁奇禮(Peter Mackey),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教授、博導劉濱誼,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杜春蘭,重慶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院長廖聰全作為評審專家出席會議。

饒及人建議兩江協同創新區要考慮三個因素,實用性、體驗感、維護性。他表示,要以全天候的標準來要求兩江協同創新區景觀的設計建設,提前謀劃,做一個滿足各方面需求、經得起考驗的作品,避免留下遺憾。

彼得•邁奇禮(Peter Mackey)認為,兩江協同創新區有多種不同的環境要素,可以呈現不同的景觀場景。建議進一步深度挖掘各類人群對景觀環境的各類需求,更好地契合活力多元、開放共用的理念。

劉濱誼表示,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景觀設計中可以“一增一減”,增加自然景觀的成分和含量,減少人工景觀構築和人為景觀活動。

杜春蘭認為,景觀規劃和主題策劃只是大系統中的一項,作為專項的時候就意味著要對接大系統。要跟總體規劃進行非常好的銜接,與大的山水格局和大的道路體系相融合,同時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

廖聰全表示,要真正聚焦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核心定位,堅持問題導向,向人們傳達更加清晰的景觀價值。

“一帶、六廊、多斑塊”的生態系統體系

image.png

景觀效果圖

此次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景觀規劃及主題策劃工作由國際一流設計機構AECOM主要承擔。AECOM中國區規劃設計與經濟副總裁梁欽東任主創設計師。他表示,本次設計尊崇自然、綠色發展,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理念,構築一個融于山水的創新園區,共建一座融合科研、生活、生態的協同共生之谷。

根據景觀規劃方案,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構建“一帶、六廊、多斑塊”的生態系統體系,通過對植被動態的適應和模擬調整山林地貌的生長演化,修復並復育原有稀疏植被林地,建立立體的山林、水域、臺地、城市四大類生境圈群落,同時,依託明月山匯入的自然溪水及原生山林地貌,踐行立體海綿管理系統,創建“一個明月生態湖,六種水環境景觀”的生態水系統模式。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域內,立體藍綠生態空間將佔據7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未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實現90%以上“公交+步行”綠色出行,搭建公共空間全覆蓋的“五分鐘科研生活圈”“十分鐘生態體驗圈”。

六大亮點景觀片區

image.png

景觀效果圖

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打造一流的創新資源聚集高地、科技創新示範高地、新興産業孵化高地、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作為未來重慶最具有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了六大景觀片區,讓人們與自然生態充分互動,在交流中激發靈感。

——協同啟航港將規划水上運動中心,豐富的水上運動及賽事在此展開。蜿蜒的景觀濱水步道串聯起航港區水岸碼頭及濱湖智軌站點。

——健康運動灣是融合多元文化的運動生態場所,靈活佈置多種臺地小型活動場地,用於舉辦節慶活動。綠水的運動場吸引人們走向戶外,提供一個健康和高品質的生活場地。

——明月匯流園引入明月山溪水,因地制宜地佈置活動場地,讓人置身其中,一起感知自然。

——溪谷林境廊保留場地生態特質,引入初級溯溪、水、石,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接觸自然、共用生態。

——生態會客廳以水串聯公園和社區,創造出季節性水景。延展的水系互通兩湖,置身水上森林,人們討論著科技和創新。

——崖壁探索林遵循自然規律,搭建的多維立體山林慢行,連接了社區與濱湖交通。

總長度8.6KM濱湖步道環線將貫穿六大景觀片區,滿足人們綠色出行、濱湖遊賞的需求。

方案還為兩江協同創新區策劃了水上運動、濱湖遊船、溯溪探險、濕地科普、運動康養、森林崖壁等探險型、休閒型體驗式活動場所以及馬拉松、機器人、電子競技等比賽活動。

已吸引12家科研院校入駐

image.png

景觀效果圖

兩江協同創新區是兩江新區重點打造的創新平臺之一。它面向全球創新資源,引進海內外頂尖高校、高端研發機構、知名孵化機構、創新型領軍企業等,建設開放式、國際化創新平臺,重點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航太航空、生物醫療、新型材料、軍民融合等産業。

目前,同濟大學、中科院計算所、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吉林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12所國內外重點院校已簽約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未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吸引超過一萬名科技創新人才,打造100個省部級以上的科研平臺,聚集100余家科技孵化企業,成為兩江新區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新坐標,也是兩江新區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窗口的重要空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