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古城 千年文脈憑什麼“安居”當下
悠悠涪江,蹁躚渡船行至城下,蕩起一層漣漪;扎龍鋪裏,竹篾彩紙上下翻飛,舞出一片風韻;青石街上,縣令出遊、旱船迎親,鑼鼓喧聲鋪開一幕穿越大戲……
在銅梁安居古城,這些古色古香的畫面,不是為遊客量身定制的戲劇表演,而是當地人千百年來原滋原味的生活場景,和靜謐流淌的文化氛圍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銅梁全域旅遊發展的“火車頭”,安居古城門庭若市——2018年接待遊客34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5億元。
是什麼力量,讓一座古城跨越千年時光,仍保持獨有的靈魂和生機?
銅梁區委書記唐小平給出的答案是,對歷史、對傳統的敬畏與尊重。
日前,記者走進安居,探究這裡如何通過敬畏歷史、尊重傳統,做好保護與開發的課題,讓古城穿越千年,“活”在當下。
原味安居 活著的“涪江山居圖”
清清瓊江水奔流至,滾滾涪江河呼嘯來。得益於涪江、瓊江的交相滋養,1500年前,安居逐漸由往來的“水碼頭”,發展成繁榮的小城。明初,這裡就成了銅梁、合川、大足、潼南等地的物資集散地,商賈文人云集。
川渝地區水網密布,河流縱橫,因水而興的古鎮不在少數。如果你問,安居何以盛名?
當地人會領你登上128級青石梯,邁過星輝門,在放慢的時光裏細品安居之美。
安居城內有市、區級文物古跡20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徜徉古城,吊腳樓、老商鋪、九宮十八廟……數量龐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如畫卷般鋪在眼前。
“安居古城景區規劃面積14.16平方公里,坐落在成渝經濟區腹地,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銅梁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活在當下”,是安居古城最大的魅力。
陽光下的安居古城 夏凡凈 攝
在這裡,你可以閒逛于老街巷弄,品相思糍粑、巧手粽、翰林酥、衝衝糕等地道小吃;坐進湖廣會館,看一台川戲,在水袖招展、絲竹悠揚之中穿越歷史……走進演繹千年的“涪江山居圖”。
依山而立,伴水而眠;炊煙嫋嫋,千年已往。
原汁原味的古城基調,讓安居還是那個安居。但比起肩挑背磨的日子,城裏的人已經換了笑顏。
這得益於當地旅遊業迅猛發展。作為銅梁建設文化旅遊城市的“一號工程”,安居承載著榮耀和輝煌。
銅梁堅持把保護傳承與開發建設相結合、産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景區管理相結合,紮實推進安居古城保護開發工作。古城正式開放第二年,景區接待遊客87.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1億元。
2018年,安居古城共接待遊客34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5億元。
醉美安居 程賈利 攝
人文安居 敬畏傳統留住文脈
市場生機勃發,開發建設者為何仍堅持將傳統保護放在首位?
今年重慶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簡稱“雙曬”)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中,銅梁第一推介人——區委書記唐小平給出了答案。
《書記曬文旅》8分鐘短片中,有人問唐小平:“我發現古城很多原住老百姓,都還是按照以前的傳統生活方式在生活?”
“我也不止一次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一座古城,是一種什麼力量,讓她跨越千年時空,依舊保持著屬於自己的那份獨有靈魂?”唐小平把目光放遠,一江碧水脈脈流淌。
片刻,唐小平説道:“我想,答案就是對歷史、對傳統的敬畏與尊重。這樣的古城才是人們心目中一座真正活著的古城。”
古城水雲龍 柏強 攝
正如唐小平所言,近年來,銅梁堅持把傳承歷史文化作為安居古城保護開發的核心,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讓歷史得以活化、文化得以傳承、古城得以重生。
為此,當地按照“保護優先、梳理為主、留住文脈”的原則,修訂完善古城保護髮展規劃,對城內會館、宮廟、宗祠等古建築進行了排危性維護,對明代古城墻、唐代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進行了搶救性保護。
“安居集龍文化、古縣城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書香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戰文化于一體,保存下來的湖廣會館、天后宮、齊安公所、火神廟、藥王廟……是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傳承。”來自民間的聲音如出一口。
2013年,鄒賢碧被推選為安居古城文化研究會會長,如今雖“退居二線”,依然時刻關注安居古城的修繕保護情況。
少年時,鄒賢碧在安居古城學習扎龍,後出走全國,以繪畫為生。2003年,鄒賢碧撣去一身塵土回到家鄉,自發從事起安居古城的文化研究工作。
“安居從古至今人文薈萃,明清兩代就出過6名翰林、38名進士、87個舉人,他們的老宅大多保存至今。”鄒賢碧介紹,此外,行遊於此,與龍有關的地名、建築、美食、民俗、技藝等比比皆是,無不述説著數不盡的千年故事。
安居古城文化研究會,對這些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挖掘梳理,定期出版旅遊季刊,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説《安居古城》《鳳舞龍蟠處》、紀實長篇小説《何日君再來》、故事集《古城舊事》等大量文集,為的就是留住千年文脈。
居美食相思糍粑。安居古城供圖
鄉愁安居 特色民宿安放鄉愁
“如果説千年文脈是安居的底蘊,那麼質樸鄉愁就是她的氣質。”景區負責人介紹,安居古城老街,上半城居山,下半城臨江;它的佈局順山勢、順水流而成,古城週邊為現代建築,與古鎮融合交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鄉愁的追尋和守望在此寄放。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這首由周璇、鄧麗君演唱過的《何日君再來》,詞曲都出自從安居人劉雪庵之手。
在華僑大學教授毛翰心裏,這首歌最能代表安居的鄉愁。
在婉轉歌聲的浸潤裏,這裡的管理者在古城開發中同樣學會了量體裁衣——引導原住居民利用自有房屋,通過房屋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在古城策劃打造西南特色民宿客棧聚集群。
安居油傘、安居老酒、安居龍繡、安居草編、安居貢米、安居紅柚等30余種原住民開發的特色旅遊商品,不僅讓原住民留了下來,更富了起來。
此外,當地還制定出臺安居古城業態招商優惠政策和夜間營業扶持辦法,引導原住居民按照業態規劃就地就業創業,古城現有各類經營商鋪1300余戶,帶動群眾就業3000余人。
隨著旅遊的蓬勃發展,外出的安居人陸續返鄉。
鄧小軍今年35歲,是安居鎮玉頂村村民,高中畢業後為了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外出打工,先後前往北京、江蘇等地,最後在雲南大理打工時看到旅遊産業十分火爆,便決定留在當地自主創業。
2013年,鄧小軍在回鄉探親時,發現安居古城正在大力修復開發,但當地商業業態還未完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再加上當地招商幹部的積極推介,鄧小軍最終決定回家鄉創業。
“我已經在安居古城內開了5家從事傳統民族特色服飾、手工藝品、土特産等旅遊商品的門店,並聘請了周邊8名留守婦女為店員,目前月營業額超過6萬元。”鄧小軍説,安居,城如其名,這裡就是自己的心安之地,也是人們追尋和守望鄉愁的安然居所。
進化安居 跳出古城合縱連橫
目前,安居恢復、保留了打糍粑、包粽子、刻章、打爆米花等傳統生活習俗,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獨具安居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比如縣令出巡、旱船、迎親、金錢板、舞龍、舞獅、水雲龍表演等。
長長的古街,有民居有商鋪,有酒樓有茶肆,有背上背簍往來的原住民,他們就是古城的生機所在。原汁原味的古城基調,造就了安居獨一無二的古城韻味,成就了安居“活在當下”的魅力。
“我們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景區提檔升級,特別是項目建設全過程,嚴控天際線、山際線、水際線,推進任何項目都以保護安居山水自然肌理為前提。”銅梁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今年安居還將啟用新修建的攔河大壩,能夠阻擋海拔220米以下的洪水倒灌,確保古城商家、居民免受洪水威脅。
新與舊的結合,為古老的安居帶來新時代的繁榮。
接下來,安居將繼續深入挖掘古城歷史文化,提速文旅融合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及旅遊業態的培育,儘快建成遊客接待中心、鄉愁博物館、情景水街及國家濕地公園等重點項目,提質兩江四岸水上景觀。
其中鄉愁博物館還將與巴岳山、玄天湖、荷和原鄉、西郊綠道等旅遊景區相互借力,打造讓遊客沉浸感知、流連忘返的尋根之旅,助力銅梁加快建設中國鄉愁旅遊目的地。( 陳美西 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