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央視熱播 “讓人更加形象地看到重慶曾經的模樣”

發佈時間: 2019-09-04 14:17:33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image.png

圖片均為《城門幾丈高》中的朝天門劇照。(劇組供圖)

9月3日晚,“重慶造”歷史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第二集《城門開》,在央視紀錄頻道(央視九套)和重慶衛視熱播,該片自9月2日首播後便成為重慶市民的關注熱點。

極具感染力的原創音樂

“評書和民歌的運用,增強了生活氣息和社會歷史質感,使一部歷史題材的專題片既有人文精神的大氣,又有接地氣的靈動,是一部有較強感染力的優秀之作。可喜可賀!”市劇協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編劇夏祖生説,《城門幾丈高》用一首熟悉的兒歌,引出了重慶城門從層層封閉到走向漸次開放的滄桑歷史,具有鮮明的重慶地方特色。

把九開八閉十七門唱了一整遍的《重慶歌》,“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翠微門,挂彩緞,五色鮮明……”;從街頭老者到巷尾童子都會念的《城門謠》,“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跨山腰,過了城門摔一跤”;從書籍資料裏找到的銅梁婚嫁民歌《拆歌堂》,“風吹門簾響叮噹,新姐請我拆歌堂……好歌不在一夜唱,好花不在一夜香”;還有周孝懷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應盧作孚之邀為北碚少年義勇隊所作的《爭先少年》,“爭先復爭先,爭上山之顛,上有金碧之雲天,下有錦繡之田園”……《城門幾丈高》共有15首原創音樂和4首原創歌曲,均由四川省蜀新文化藝術中心、光榮之下青年劇團藝術總監張蜀之創作完成。

“《城門幾丈高》講述了重慶的開埠史,這是重慶和世界融合的過程。而我為它創作的音樂基本上也是基於‘世界融合’這個概念的創作。”張蜀之介紹,他為《城門幾丈高》創作的音樂不僅體現了濃郁的重慶風格,還融入了世界音樂元素,例如《拆歌堂》,一開始出來的鋼琴部分是美式黑人靈歌氣勢宏大的感覺,但隨後的人生唱腔和旋律則採用了悠遠婉轉的中式民歌。

生動再現100多年前的重慶城

“片中用了很多我們平常幾乎看不到的影像和聲音,感覺這是一部很有質感和深意的紀錄片。”重慶市話劇院院長張劍觀看前兩集紀錄片後頗有感觸。片中100多年前拍攝的影像和聲音,尤其是那久遠的真實的川江號子,讓他更加直觀地感受到100多年前重慶真實的生活場景。同時,在前兩集紀錄片中,拍攝團隊引用英國商人立德樂日記內容、遠赴英國採訪蒲蘭田船長的孫女石寶琳等,用世界的眼光、平行的視角,讓重慶開埠這段史實更加真實和立體。

對於100多年前重慶城以及部分歷史遺跡還原效果,曾家岩書院創始人、“靶點影視”負責人呂真也為之讚嘆。

呂真介紹,《城門幾丈高》曾在曾家岩書院取景,當時在現場旁聽時就被拍攝團隊的構思和拍攝角度所打動。“播出後果然不同凡響,特別是對朝天門的城門和城墻等歷史遺跡的三維復原,讓人更加形象地看到曾經重慶的模樣。”呂真説,近年來自己也一直在做城市紀錄片,更加明白其中的心酸勞苦。除了對這部片子從專業角度的喜愛,更對創作團隊充滿敬佩。

引發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

“影片中出現了不少珍貴的老重慶城市風貌和城墻城樓的照片,現在僅剩一點遺跡令人遺憾,如若可以在原址進行部分的重建,會不會掀起重慶人自我認知的新熱潮?”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莫溦沙在觀看紀錄片後發出了這樣的思考。

“《城門幾丈高》以藝術形式告訴我們從哪來,在觀看中也引發了我們關於未來城市建設的思考。”重慶市沙坪壩區物流辦黨組書記、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業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李波説,100多年前,重慶被迫開埠,而如今重慶努力在西部地區主動開放、帶動開放,中歐班列(重慶)、西部陸海新通道、“渝滿俄”班列等跨境物流大通道的開通,讓重慶從開放末梢向開放前沿穩步邁進,不斷吸引來自世界的關注與合作。《城門幾丈高》的拍攝不僅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