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頭條

《講好重慶故事》——【聆聽“醫”路初心】系列報道:張榮華 35年行醫之路 鑄就一顆醫者仁心

發佈時間: 2019-08-19 11:33:2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郭輝 付戀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編者按:你可曾知道,口罩之下的無聲,是對生命相托的專注;你可曾知道,一襲白衣之下,有顆仁愛濟世的至誠之心。一直以來,作為人民健康的“守護人”、推動健康中國的“主力軍”,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始終衝在扶危救急第一線,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用堅強的脊梁肩負起護佑生命、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為講好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的動人故事,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出“尊重醫衛,共用健康”的良好氛圍,在第二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本網正式推出《講好重慶故事》——【聆聽“醫”路初心】系列報道,以此向所有默默奉獻、日復一日奮戰在醫療衛生戰線上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日前,記者將筆和鏡頭對準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與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張榮華,通過講述她在平凡崗位上的敬業故事,全面展現一名普通醫師醫者仁心、厚德篤行的崇高品質。敬請關注!

image.png

人物名片:

張榮華,女,1962年出生於湖北省,醫學博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中醫與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6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40余篇,主編專著3部,副主編專著5部,參編教材專著8部。

在同事眼中,她如“老黃牛”般勤懇敬業,永遠“有求必應”“有號必加”,工作時間經常“5+2”“白加黑”,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地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在病人眼中,她如春風般溫暖,不管多忙多累,永遠面帶笑容、不厭其煩地安慰和解答病情,以一顆樸實無華的仁心奏響了醫患情深的和諧樂章,是白衣醫者的絕對表率。

她就是西南醫院中醫與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張榮華。從醫35載,她始終牢記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一心撲在治病救危的工作崗位上,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不僅以精湛的醫術為病人帶來健康和幸福,更以優良的醫德醫風贏得無數人的愛戴和信賴。一路走來,她初心不改、步履堅定,成為中西醫藥領域內德藝雙馨的優秀典範,先後榮獲重慶市優秀青年中醫、重慶市名中醫、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等榮譽稱號,為中醫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image.png

醫者,善為初心

“請問張醫生在嗎?我找她看病。”一大早,一位來自巫溪的老人家就在西南醫院中醫與風濕免疫科病房門外張望,時不時向護士詢問張榮華的去處。像這樣特地來找張榮華的病人不在少數,他們大多都是“別人推薦來的”。多年來,張榮華在風濕免疫治療領域累積盛名,慕名前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此時,剛查完房的張榮華回到不足十平米的辦公室,領著等候已久的病人坐下,她摘下口罩,還未來得及喝一口水,就開始了對病人的詢問。

“您哪兒不舒服?”“您的腿恢復得挺好,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等嚴重就來不及了”……對待病人和藹可親,做事又不失嚴肅認真、幹練果斷,張榮華的言行舉止中,既有醫者仁心,又彰顯軍人本色。

“當醫生治病救人,是我從小的夢想。”説起自己的工作,張榮華臉上顯露出驕傲又自豪的表情。雖然工作時間經常“5+2”“白+黑”,忙個不停,但張榮華不叫苦、不叫累,反而為能多幫助一位患者而感到欣喜。“只要病人能夠重獲健康,我辛苦一點也沒關係” 記者看到,説出此話的張榮華身上,一顆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赤子初心正熠熠生輝。

而這份初心來自於父親的言傳身教、諄諄教誨。“他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張榮華心中,父親高尚的醫德支撐她再行醫路上不斷前行。

張榮華父親是一名中醫,二十多歲始懸壺濟世至今,醫術精湛、經驗豐富,名揚四里八鄉。退休後,他沒有進城市享福,反而紮根鄉村,每日從早到晚為村民看病,更是時常半夜出診。對於經濟特別困難的患者,他便免去對方的出診費,自己拿錢讓病人抓藥、回家……“爸爸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對待病人要全心全意。”在父親的感染下,張榮華暗下決心,要把青春和熱血獻給醫療事業,像父親一樣對醫術精益求精、對患者關懷備至,不謀私利、不計風險、不辭辛勞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

於是,1979年,趕上高考列車的張榮華考上湖北中醫學院(現湖北中醫藥大學),毅然選擇了中醫專業。五年求學生涯裏,她勤求古訓、飽讀醫書,年年成績都出類拔萃,深受老師同學的讚揚與喜愛。畢業時,更因表現出色,被分配到重慶著名三甲醫院——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工作。來醫院後,張榮華幾乎“長”在科室裏,勤奮專研、努力好學,全面提高實操能力,很快就成為科室骨幹。從此,憑藉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她戰鬥在臨床一線30餘年,高超的醫術和優良的醫德醫風聲名遠揚,慕名前來看病的患者與日俱增,好評連連,多次被評為第三軍醫大學模範黨務工作者、醫德醫風先進個人、優秀責任醫師、優秀門診專家以及優秀共産黨員。

正是把最初的理想當成前進的動力,將自己的幸福與廣大患者身體健康緊緊相連,張榮華才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諸多榮譽紛至遝來,張榮華並不沉醉自滿。對她來説,這些只是職業生涯的小小點綴,病人的認可和滿意才是最重要的。她將不忘初心,繼續為萬千患者的健康奮鬥終身。

醫者,業精於勤

“軍人、醫生,我很榮幸能夠同時擁有這兩種特殊而光榮的身份,也想通過自己傳遞一份信念,一種力量:軍人的勇氣與擔當、醫生的使命與責任。”坐在面前的張榮華,身著橄欖綠、肩披白大褂,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自己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條。

八十年代,張榮華進入了西南醫院,成為一名職業醫師的同時,也擁有了軍人的特殊身份。穿上帥氣的軍裝和白大褂,她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決心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用更精湛的專業技能、更廣博的醫學學識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為此,工作中,張榮華一邊苦練過硬基本功,一邊在專業上苦學勤耕,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準。1997年,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並在第三軍醫大學獲內科學消化係病專業醫學碩士學位,成為周子成教授、中西醫結合專家洪多倫教授的弟子。2001年,她在湖北中醫學院獲中醫內科學專業醫學博士學位。

一個個職稱的獲得,記錄了張榮華點滴的求醫之路,仁心之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名師的指點培養,張榮華臨床中醫診治的醫術越來越精湛,中醫與西醫理論基礎越來越紮實,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診斷治療有豐富經驗,尤其擅長中醫與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風濕性疾病、慢性肝病、婦科疾病等。臨床上以辨證治療風濕性疾病、扶正化瘀散結法治療腫瘤、益氣活血軟堅法治療肝硬化、補腎疏肝活血法治療腎精不足型不孕不育等,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好評。只要是張榮華當班,科室門前都要排上長長的隊伍。

因為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而入院的李力(化名)曾命懸一線,“那時候一看,血小板只有4×10^9個/L了,趕快制定方案,給他做治療。”張榮華説,李力的免疫系統受損,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將會有生命危險。在治療中,張榮華為其量身制定了中西醫結合的救治方案。通過精心治療,血小板數值終於回升,李力脫離了危險。“是張醫生把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啊!謝謝張醫生啊!”出院後,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對張榮華連連道謝。

李力的故事,只是張榮華多年來救死扶傷的冰山一角。經過傳統中醫的沉澱和現代西醫的積累,她有自己獨特的醫學視覺,用中西合併的雙劍與疾病戰鬥,為病人減輕痛苦。病魔懼怕她,病人喜歡她。“妙手回春”“醫者仁心”……一面面病人送來的錦旗堆滿了房間,但並沒有高挂。為什麼?“醫生,就是要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這都是我該做的,沒什麼好炫耀的。”面對記者的提高,她笑容溫柔、神色篤定,雲淡風輕的語氣中,足顯謙遜高潔。

不止於此,由於專業技術精湛、德才兼備,張榮華還被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在教學中,她認真指導和帶教下級醫師,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使很多年輕醫生在業務上得到了迅速提高。“她對我們提出的問題有問必答,指導我們的時候也是非常仔細,注意每一個細節。”在全科醫生蒲文偉看來,張榮華既是一名敬業的醫生,也是一名合格的老師,讓人敬佩。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國醫的治療理念正逐漸為世界所接受,傳統醫藥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範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國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紮根中醫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張榮華深情地説:“我們中醫人肩負傳承祖國文明、發展國醫的使命,肩負為中醫藥事業多培養人才的重擔!”

醫者,懸壺濟世

每次和張榮華見面,她不是在門診看病,就是病房了解病人情況。為了患者,她幾乎“長”在醫院,查房、寫病歷、研究病情……整天忙個不停。雖然忙碌又辛苦,可説起自己的工作,她臉上洋溢著自豪又幸福的表情。她説,為理想矢志奮鬥,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件幸福的事。

近年來, 張榮華一直保持著平均每天看門診上百人次的個人“紀錄”,對病人有求必應,有號必加,經常從早上七點多鐘工作到晚上八九點,以實際行動踐行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錚錚誓言,為全科室醫護人員起到了表率和先鋒帶頭作用。

負責接待病人的前臺護士用“勤勤懇懇的老黃牛”來形容張榮華。

“張教授的門診限號60,但她總會不停加號,超過100人是常有的事。”在護士眼裏,張榮華對工作和患者極端負責,甚至手摔骨折了,都照常到府診,不曾休息一天,令人肅然起敬。

記者發現,張榮華的右手處經過包紮,帶著一個紅色護腕,那是一個月前骨折留下的“痕跡”。被問到帶傷工作的細節,張榮華避而不談,只連連表示“病人看病不能等,這都是應該做的”。她坐姿挺拔,神色鄭重地告訴記者,只要病人找到府來,就沒有拒絕的道理。及時為患者診療,既是責任,也是義務。

經常“超號”讓張榮華常常沒有時間吃飯休息,可她並不因疲倦而鬆懈,依然仔細地詢問每個病人的既往病史,參看病例記錄,再開處方用藥,整個過程一絲不茍,“望、聞、問、切”面面俱到。她説,“醫生是一個幸福的職業,平時再忙再累,但只要看到患者康復是臉上的微笑,心裏都是溫暖的。”

多年來,張榮華為患者祛痛,為貧者解憂,為他人帶去溫暖和希望,用實際行動履行了作為一名醫生的神聖職責。然而,令張榮華愧疚的是,由於工作忙碌,她無暇顧及家庭,陪伴孩子這樣樸素的願望常常難以實現。“他小時候希望媽媽是護士。”張榮華説,當時自己常常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對孩子的關心實在太少。而護士是八小時工作制,可以有相對穩定在家休息的時間。“很無奈,但我仍會這樣選擇,因為比起家人,病人更需要我!”對於家庭的遺憾,張榮華並不後悔。因為這就是她作為一個平凡醫者的追求,堅持以仁心立德,以精心立業,以愛心立人,從而托起“心”的希望。

醫者,人恒敬之

能成為一位名醫,除了精湛的技術和過人的智慧,仰視困苦征服難題的勇氣,俯視弱小表現善意的溫柔,也尤為重要。

“凡為醫者,對病患當一視同仁,對長者有兒女情懷,對幼者有父母心腸。”這是張榮華的座右銘。一直以來,她不僅用精湛的醫學技術,廣博的醫學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切切實實的為病人服務,更一視同仁,不論患者貧富如何、來自何方,總是面帶微笑,輕聲細語地診治解惑。曾有一位病人在看診時情不自禁地説,“張醫生,我特別喜歡你。因為你在看病的時候,總是和藹可親,面帶笑容。”

妙手仁心,撫慰病人傷痛;雪中送炭,真情溫暖患者。護士告訴記者,“我們科有很多來至貴州偏遠山區,他們每次來找張教授看病,張教授不僅像一位慈祥的家長,對他們的病情和生活噓寒問暖,有時還會還自掏腰包,為經濟困難的患者解決後顧之憂。”

曾經有一位患系統性硬化症、四肢多發潰瘍的病人就診,對方拮據的生活條件和觸目驚心的創面令張榮華心生不忍。看到病人連吃飯都成問題,張榮華眼眶濕潤了,她毅然伸出援手,向住院部提出減免醫藥費,還捐出了自己獲得“醫德醫風先進個人”的3000塊錢獎金。“張醫生的雪中送炭,讓我走出絕望,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病人緊緊握住醫護人員的手,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救死扶傷,將自己的時間精力全部獻給了醫療衛生事業,張榮華得到的卻並不都是讚美。“因為病人素質參差不齊,再加上患病心情煩躁,難免會有爭吵。”她坦言,從醫多年,也受過許多白眼與不理解:門診診室門上的玻璃,因為看病等候時間較長,曾被人砸碎過;等候時間長了,病人衝進診室大吵大鬧,甚至口出惡言……面對種種衝突,張榮華不慌張、不紅臉、不生氣,以最美麗的微笑、最親切的語言、最溫柔的態度安撫病人情緒,讓他們快速冷靜下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病人生病心情不好,找個地方發泄,我們如果能夠當他的垃圾桶、出氣筒,讓他心情放鬆一點,還是值得的。”提起如今略顯緊張的醫患關係,張榮華顯得十分豁達。“你不冷漠,世間就溫暖。”在她看來,只要每個醫護人員堅持用愛心去包容每一位患者,用真情去對待每一位病人,就能增加“理解”和“信任”,構建溫暖和諧的醫患關係。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張榮華將仁愛之心融入平凡的崗位,視病人如親人,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贏得了眾人的理解與支援。如今,在她的感染下,全科室形成了“以人為本”“微笑服務”的良好氛圍,醫療糾紛大幅減少,醫患之間關係融洽,其樂融融。“張醫生好得沒話説”“對病人無微不至” 在患者的交口稱讚中,一個堅守自己信仰和醫道的白衣戰士形象愈發鮮明。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在張榮華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始終堅守著對醫學的最初信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眾人皆稱張醫生“蕙質蘭心”,她也正如一株空谷蘭花,釋放幽香,潤澤眾人,沁人心脾,可謂之良醫也。(郭輝 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