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城門幾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現重慶開埠史

發佈時間: 2019-08-19 10:32:35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王麗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image.png

《城門幾丈高》片頭截圖。 本版圖片由《城門幾丈高》劇組提供

image.png

2017年10月,劇組外拍長江三峽。

image.png

《城門幾丈高》中九開八閉城門示意圖。

image.png

20世紀初,重慶市民正在江邊挑水。

image.png

20世紀初的重慶街頭。

image.png

《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原件。

核心提示

9月2日—6日,“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將登錄央視。該片為觀眾呈現了100多年前重慶城的老影像,是迄今最為完整地記錄重慶開埠歷史的電視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將告訴人們:100多年來,重慶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歷經了哪些變化?這座城市的近代化進程是如何開啟的?它是如何使中國西部與世界相連?

100多年前長江三峽船工號子的聲音,100多年前來到重慶的外國人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100多年前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的艱難談判……這些充滿歷史氣息的文字和影像,如今都可以在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中目睹。

《城門幾丈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重慶紀錄片産業基地承制,將於9月2日—6日每晚20:05在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該片由此前獲得各方讚譽、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現象級電視紀錄片《大後方》拍攝團隊傾力打造,歷時3年拍攝、修改,共分為5集,展現了19世紀末,重慶開埠以來,歷經清末到民國初年,直至抗戰結束的歷史畫卷,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現重慶開埠史。

重慶人拍重慶

以影像存照城市歷史

“重慶開埠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更是重慶這座城市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這段歷史還沒有人拍過,你們可以考慮一下。”

2015年年底,紀錄片《大後方》總策劃周勇和導演徐蓓,受邀在重慶工商大學講解該片的創作歷程。活動結束後,周勇向徐蓓提出了新的紀錄片選題。

周勇的提議讓徐蓓動了心。但是,關於重慶開埠,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徐蓓也只是略知一二。

“我們拍攝團隊的成員都是重慶人,都想為重慶這座城市做些什麼。”徐蓓説,拍攝電視紀錄片是重慶電視界的特色,講述與重慶有關的紀錄片很多,但還沒有一部完整講述重慶開埠史的紀錄片。

於是,周勇以重慶開埠史為新片拍攝題材的建議,得到了團隊的一致認可。不久,《大後方》原班人馬組成了《城門幾丈高》的拍攝團隊。

作為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研究重慶開埠史40年。此次,他繼續與徐蓓團隊合作,擔任《城門幾丈高》總策劃。“城門的打開意味著重慶融入了中國近代城市化的潮流,邁上了自身發展的新階段。”他建議,該片以城門為依託,講述重慶城市的近代化歷程。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既然以九開八閉的城門為依託講述重慶開埠史,這首重慶人都十分熟悉的童謠,立刻浮現在《城門幾丈高》總導演徐蓓的腦海中,片名《城門幾丈高》也由此確立。

“《城門幾丈高》講的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是一個立體空間,跨度長、範圍廣,不僅限於人物故事,所需掌握的知識面也相應更加寬廣。”徐蓓説,開埠使重慶成為中國西部最早向世界開放的地區。

為立體展現重慶城,該片從歷史、建築、經濟、文學等角度描述重慶近代化歷程,分為“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5集,講述了重慶開埠的全過程,展現了近代化浪潮衝擊下重慶城市發展的劇烈變化,西方列強和資本如何進來,民族資本和企業家如何發展這座城市;還描繪了抗戰時期八方人士匯聚重慶,抗戰勝利後,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了,而這座城市的故事還在繼續。

打開塵封的歷史

尋找百多年前外籍人士來渝痕跡

“涌動的行人呀、轎子呀,運貨的騾呀、驢呀、馬呀,還有無數的棒棒……”在《城門幾丈高》第一集“朝天門”中,英國商人立德樂在日記中,留下了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那時,中國和英國已于1876年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確定了重慶開埠的前提——“輪船上駛”(談判之際,英國向清廷提出開放重慶為通商口岸的要求而未得償所願,雙方協商的結果是等到輪船能夠上駛川江時再行議辦)。1889年初,立德樂試圖推動“輪船上駛”,帶著新婚妻子來到重慶,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早期的影像及文字記錄。

“以影像方式呈現《立德樂日記》,這還是首次。”徐蓓介紹,《城門幾丈高》中既有立德樂及其夫人拍攝的老重慶,又穿插著今日重慶的街頭景象,讓觀眾看到今天和過去的對比,“有的是脫胎換骨,有的又能看到和過去的聯繫。”

1890年3月31日,《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在北京簽訂,重慶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

“《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簽訂,標誌著英國從法理上初步取得了夢寐以求的重慶開埠的條約權利。”周勇介紹。

片中,觀眾可以清楚看到《中英煙臺條約》和《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全部內容。而在2018年以前,這兩份條約一直沉睡在英國國家檔案館裏。

“為了尋找這兩份條約,我花了近40年時間。”周勇説,從1980年起,他便開始研究重慶開埠的歷史,找遍國內的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都只見到上述條約的文字內容,而沒找到條約的原始文本。2018年4月,他率隊赴英國,最終在英國國家檔案館才見到了這兩份條約的原件。

拍攝團隊還多次前往英國國家檔案館、大英圖書館、格拉斯哥造船廠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地,蒐集與查閱拍攝所需的相關資料,使影片更加嚴謹與豐滿。

瞄準匯費差商機

重慶人創辦第一傢俬人商業銀行

外籍人士進來了,本土的民族資本家們也紛紛投身到這場城市近代化的浪潮中。

位於渝中區望龍門街道解放東路的聚興誠銀行,是重慶曆史上第一傢俬人商業銀行,該銀行由重慶富商楊文光及其族人出資創辦。

100多年前,重慶本地商人常常需要通過遠在1500公里以外的上海商業銀行完成資金轉賬,當時重慶直匯上海,每千元的匯費達80元,而重慶匯到漢口,每千元匯費僅為30元,漢口匯到上海,每千元的匯費才5元。聚興誠銀行開業之初便瞅準了這個匯費差商機,與傳統銀行以存貸為主業不同,聚興誠銀行看中的則是匯兌業務。

憑著匯兌業務,聚興誠逐漸成為川幫銀行中實力最厚、信譽最高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幾年之後,聚興誠銀行又將目光轉向了國際貿易出口,銀行職員也派遣至全國各地。

100多年前,普通話還未普及,重慶商人與外地商人如何交流?重慶文史研究者肖能鑄在《城門幾丈高》仲介紹,聚興誠銀行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學生——學生子,黃包車——王包磋,耍——白相……”聚興誠銀行將“渝申方言對照表”等重慶與各地方言對照表,印刷在其行業內刊《聚興刊》中,前往外地出差的銀行職員拿著內刊,即可與當地人進行交流。

展現重慶人拼搏精神

修火巷構建城市道路格局

“影片生動展現了面對任何困難挫折,重慶人不屈服、不氣餒、不放棄的拼搏精神和堅韌氣質。”看完《城門幾丈高》樣片後,重慶文化學者何智亞評價。

片中呈現了抗戰時期轟炸之下的重慶城市畫面:四處蔓延著火焰,燃燒彈從空中不斷降落……可是,轟炸過後,人們又在廢墟上搭建房屋,修火巷和防空洞,重建家園。

徐蓓稱,這些珍貴的畫面體現了重慶人義無反顧的拼搏精神和堅韌的性格。

當日軍的燃燒彈從天而降,強勁的熱力和火焰傳遞擴散開去。城市人口多,道路卻十分促狹,疏散和逃生的速度受到極大的限制。

《城門幾丈高》中講述,為了防止火災,重慶人想到了應對的方法——用馬路將整個城市一塊一塊隔離開來,即修建火巷。

火巷的建設,不僅使城市遭遇轟炸時,能方便快速地救災,同時也改造了城市的道路格局。之前,上下半城的聯繫,只有打銅街和十八梯;而當時兩條南北向火巷(即今天的凱旋路和中興路)的建成,讓被山脊阻隔的上下半城之間的道路變得通暢起來。

影片中像這些展現重慶人不屈、堅韌與智慧的場面還有不少。

“重慶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産生了獨特的生活方式,要想走得更遠,一定要知道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徐蓓表示,“只有搞清楚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加從容、更加智慧地把重慶打造成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不忘本來,才能走向未來。重慶開放歷史悠久,是中國西部最早對外開埠的通商口岸,改革開放後又成為內陸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開放文化資源富集,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周勇認為,整理拍攝重慶開埠史紀錄片,就是以實際行動保護利用開放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提升重慶開放的人文內涵,讓優秀歷史文化對接現代開放,推動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走深走實,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為新時代重慶開放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對話》》

獻禮新中國七十華誕的上乘之作

從《大後方》到《城門幾丈高》,周勇與徐蓓導演團隊已是二度合作,作為《城門幾丈高》的總策劃,此次拍攝,周勇想在片中傳達怎樣的理念?8月7日,周勇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普及重慶開埠歷史

重慶日報:為何會想到以重慶開埠史作為此片的主題?

周勇: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尤其是研究城市歷史的學者,我始終堅持如下理念,即歷史學者應該為城市存史,就是要保存好城市的真實歷史;為市民立言,就是要把歷史上重慶人民的思考、奮鬥、追求,通過我們的學術成果記錄下來、表達出來;為後代續傳統,城市的先人創造了歷史,形成了傳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來傳承下去、延續下去;為國事添篇章,任何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歷史都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像重慶這樣的城市的歷史更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一部分,把這樣的歷史記載下來可以豐富完善國家民族的歷史,為國家民族增光添彩。

我1979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從1980年起就開始研究帝國主義對四川的經濟侵略,1982年寫出了《重慶開埠史》,1983年出版,至今已經近40年。那是一部純學術的專著,我覺得還應該也有責任把這段歷史告訴給更多的人。

歷史的真實是歷史文獻紀錄片核心所在

重慶日報:作為《城門幾丈高》總策劃,您認為創作過程中最核心以及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周勇:重慶開埠的原因、過程、條約、實施,是這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靈魂中的靈魂。這是由40年前開始研究的《重慶開埠史》完成的。

但要拍成歷史文獻紀錄片,必須靠真實的歷史影像資料作為支撐。這是紀錄片與學術專著最大的不同。重慶開埠這個歷史事件距今已經100多年,當年留下的有關圖片、視頻資料鳳毛麟角,想要找尋實屬不易。比如《中英煙臺條約》,學術研究只需要內容即可,而紀錄片必須要實物供拍攝。《中英煙臺條約》的原件是我花了40年時間才找到的。它真正的名稱並不叫《中英煙臺條約》,而是《大清國、大英國會議條款》。我是這項條約簽訂100多年來接觸到原件的第一個重慶人。這就是歷史紀錄片的魅力。這一點徐蓓團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國內外廣泛蒐集,收穫不小。

重慶日報:看完《城門幾丈高》成片後,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周勇:電視紀錄片表達的歷史比學術著作更直觀、更生動。這就啟發我歷史著作還要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城門幾丈高》就是歷史聯袂電視,從而創新創造出來的紀錄片力作。

傳遞正確的歷史觀

重慶日報:通過《城門幾丈高》,您希望觀眾可以收穫什麼?

周勇:希望通過此片,給社會傳遞正確的歷史觀:第一,重慶開埠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向內陸延伸的結果,重慶開埠開啟了內陸地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第二,重慶開埠在客觀上又是加速中國,尤其是內陸地區近代化進程的標誌性事件,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同時,也扮演了一個加速中國內陸地區近代化進程的角色;第三,重慶開埠與中國內陸近代化這兩種力量,推動了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歷史;第四,重慶開埠和市場經濟的興起,促使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産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城門幾丈高》的播出讓我們可以了解那段屈辱的歷史,了解我們民族的抗爭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可以進一步激發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同時,《城門幾丈高》創作團隊著力於原創,著力於重慶題材的開掘,著力於表現方式的創新創造,這值得很多文藝創作者學習。該片是重慶曆史學界、電視藝術界聯袂向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