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再現綠水青山 成就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銀杏育苗基地
退耕還林工程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從1999年開始,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狀況,這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在全國次第展開。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重慶秀山于2002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實施了兩輪退耕還林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退耕還林實施之初的28.2%提高到2017年的50.9%,提高20.3個百分點。全縣地質災害、極端氣候明顯減少,水變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推進中,各級政府共投入6.38億元,大面積種植經濟林,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林下種植養殖、旅遊服務等二、三産業快速發展。再現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秀山人的金山銀山,促進了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推動綠色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
在秀山縣山高谷深之處、茂密森林覆蓋之下,有一個位於渝黔交界處的靜謐村落,這裡曾是全市深度貧困村鎮之一,也曾是秀山縣轄區內最遠、最偏、最窮的重點貧困村之一。
隘口鎮富裕村地勢偏遠,距縣城車程超過2小時;2016年以前村裏沒有一條硬化路;村民主要種植玉米、紅苕、洋芋,無支撐産業;全村248戶1468人,有貧困戶37戶215人……這裡名為富裕村,卻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富裕過。
近年來,緊緊抓住退耕還林的歷史機遇,富裕村將退耕還林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依託退耕還林政策發展核桃種植,走出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兒子媳婦出門打工,我們家以前就種點玉米、水稻之類的農作物。”富裕村村民熊朝發説,村裏地勢陡峭、耕地較少,農作物産量並不高,每年收入僅夠生活,帶著兩個孫子,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兩年前,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工作組入駐富裕村,工作人員廣泛、深入、細緻地為村民們講解退耕還林政策。50多場院壩會、火鋪會,讓村民對退耕還林達成共識,對發展核桃樹的積極性高漲。在此帶動下,熊朝發自願將地裏的玉米清理乾淨,種上了400余株核桃樹,成為村裏第一批吃上核桃的人。
“村裏不但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每個月都有專家來開現場會,給我們手把手指導核桃種植。當年核桃樹就挂果了,讓大家看到了希望。”熊朝發高興地説,“加上林下種點魔芋和中藥材,收效快,我們全村人的幹勁都上來了。”
走進如今的富裕村,3000余畝核桃樹上挂著纍纍碩果,2000余畝樹下套種的雪蓮果、魔芋、中藥材以及傳統作物生機勃勃,村裏洋溢著積極向上、和樂安康的溫馨氛圍。
截至目前,富裕村真正實現了産業全覆蓋,全村每戶平均約12.09畝、220株核桃樹,核桃基地豐收在望。林下實現經濟收入240余萬元,村民核桃管護務工收入50余萬元,退耕還林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1800多萬元,富裕村建卡貧困戶37戶215人全部脫貧。
不僅如此,通過産業的發展,富裕村環山公路、水泥橋、村活動室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出行、用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成為遠近聞名的産業村,引來市內外20余批次考察團交流學習。受到帶動,秀山全縣已發展核桃種植1.3萬畝,市外縣級發展核桃種植600余畝。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以林富民
對於大山深處的富裕村來説,搶抓退耕還林機遇無疑是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面對如此有利契機,秀山縣其他鄉鎮也不甘落後。
進入盛夏,田間瀰漫著被艷陽烘曬出的泥土芬芳,眼看著藤椒樹長勢一天比一天好,官莊街道白楊社區的農戶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戶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或者租給鼎恒公司,這樣村民不但可以收取租金,還可以去藤椒基地務工賺錢,有了穩定收入。”白楊社區支部書記説,白楊社區藤椒産業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鼎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社區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提供政策和服務,雙方合股共同參與藤椒基地生産運營。
待藤椒豐産後,其所得盈利將按1:4:5的比例進行分紅(社區集體經濟佔10%,合作社佔40%,公司佔50%)。在此之前,在基地中套種南瓜複合經營,以短養長,讓老百姓嘗到了退耕還林的“綠色甜頭”。
與此同時,宋農鎮鳳凰寨村則採取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以紅心柚為主的經濟林木,配合林糧、林菜、林下養殖等短期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聯結分配機制。
據了解,合作社以“土地+資金”入股,統一土地、資金入股折算價格,讓農民土地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並實行制度化管理,避免出現大戶侵佔社員利益、分紅差距過大的問題。目前,鳳凰寨有149戶599人加入合作社,戶入社率達96%,其中建卡貧困戶入社率達100%。去年,僅林菜結合一項就實現創收20萬元。
實際上,不管是“公司+基地+農戶+市場”,還是“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在秀山推進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的模式凸顯,産生的帶動效應不勝枚舉。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秀山部分農戶逐步從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業産業結構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工人、職業林農、服務人員、商人等,第二、三産業得到快速發展,退耕農戶收入大幅度增加,全縣産業化經營水準進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秀山已完成新一輪退耕地造林18萬畝,涉及全縣26個鄉鎮(街道),惠及5萬餘戶13萬餘人。全縣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202家、家庭農場43家、林業企業12家、專業大戶241個,創建了一批“中華名果”“基地鄉鎮”等稱號。
培育有秀山特色的林業産業
自2002年12月國務院發佈《退耕還林條例》以來,秀山縣嚴格在《退耕還林條例》框架下,根據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退耕還林工程下達的有關文件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在鳳凰山當了44年護林員的艾定昌,正是這些成績的見證者之一。
鳳凰山坐落于秀山縣城東門,是縣城內抬頭東望的第一座山,整座山脈猶如鳳凰展翅而得名。這裡是秀山縣歷史上重要的佛教傳播地,是這個小縣城的“肺”。在上個世紀以糧為綱的年代,鳳凰山周邊大片森林被砍伐開墾,僅剩不足300畝的國有林地,鳳凰山猶如一隻退了毛的山雞。
十多年來,秀山縣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在退耕還林工程中下大力氣,派遣工作人員和艾定昌多次走村串戶做工作,力勸農戶息耕造林。如今,鳳凰山累計實施坡耕地造林1372畝、荒山造林800余畝,基本做到了應退盡退、應綠盡綠。
“這麼多年,看著鳳凰山從單一的柏木針葉純林又變回針闊混交林,我高興地不知道説啥好。即使現在退了休,我也經常上來轉一轉。”摸著身邊佇立的香樟樹,艾定昌開心地説,“現在植被好了,空氣也好,越來越多遊客上來耍,鳳凰山又成‘金鳳凰’了。”2017年,鳳凰山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區,每年接待旅遊上萬人次。
以鳳凰山為縮影,折射出的正是秀山縣多年來退耕還林的碩果。
自2002年啟動,至今曆經兩輪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秀山林草植被明顯增加,地表持水能力明顯改善,氣候調節能力明顯增強,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尤其是周邊遊比往年明顯增多,川河蓋、太陽山森林公園、大溪濕地公園以及臨近的農家樂成了城鎮居民閒暇時的休閒熱點。
根據重慶市退耕還林2016年監測報告顯示,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渝東南片區退耕還林工程每年可調節水量8.83億立方米,固土3037.09萬噸,減少有機質損失79.32萬噸,林木積累氮量0.4萬噸,吸收污染物0.66萬噸,滯塵302.43萬噸,防風固沙424.09萬噸。
“這為秀山縣繼續推進林業工程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更為秀山縣打造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紮實基礎。”秀山縣相關負責人説,秀山將認真落實全國、全市林業大會精神,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推動森林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互惠互利,積極培育有秀山特色的特色林業産業。
積極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行動
去年,全市啟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秀山縣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狠抓責任落實、項目規劃和工作重點,計劃2018—2020年,通過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提升行動,3年期間完成營造林任務67.4萬畝,含新(改)造林48.9萬畝、營林18.5萬畝。計劃2022年,秀山森林覆蓋率達到57%。
為全力推進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建設步伐,秀山縣委、縣政府積極扛起主體責任,常務會研究審議了《全縣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先後編制《秀山縣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總體規劃(2018—2020年)》《秀山縣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可行性研究報告(2018—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林業部門負責總牽頭,水利、交通、農業、市政等部門按職能做好各自行業綠化任務牽頭工作,形成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的工作格局。
立足實際,秀山縣圍繞“一頂兩蓋三山四河”生態屏障建設重點佈局,把建設任務全部分解到山頭地塊,把退耕還林作為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的“壓艙石”,逐鄉鎮成片推進取得突破。並且大力尋找結合點,將行動與脫貧攻堅、春季義務植樹和縣河長辦河道綠化、天然林保護工程、部門綠化等工作相結合,開展秋冬季“百日大會戰”,取得明顯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秀山已完成營造林41.4萬畝,完成3年總計劃的61.4%。其中退耕還林完成11.8萬畝,完成3年總計劃的73.8%;其餘國土綠化項目完成29.6萬畝,完成3年總計劃的59.9%。(來源:重慶日報 趙童 彭光燦 劉玉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