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彭水:實施國土綠化行動綠了山鄉富了百姓

發佈時間: 2019-08-05 16:53: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元忠 李紹標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7月以來,天氣炎熱,彭水自治縣摩圍山景區迎來了避暑高峰期,旅遊收入持續增加。彭水的底氣和王牌源於生態、源於漫山遍野的森林。森林旅遊及由此帶動的林果採摘、林下經濟等綠色産業,為老百姓脫貧致富帶來實實在在的成效。

近年來,彭水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産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迴圈;快速發展森林旅遊、生態觀光等産業,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讓綠色福利惠及城鄉百姓。

image.png

石漠化治理後的岩東青脆李基地

森林修復

繪就鄉村綠色畫卷

7月27日,筆者驅車行進在通往阿依河景區的途中,發現外地車輛明顯多於平時,人們心馳神往,都為追逐一片清爽。車窗之外,從道路兩側的綠帶到目之所及的山林,到處都鬱鬱蔥蔥。對於旅途中的人們來説,享受著綠意盎然的沿途風光,也會頓生一絲涼爽。

不僅在縣內主要景區的路上,就是國道319線和主要幹道公路沿線,也都是滿目蔥綠,共同勾勒出彭水鄉村鮮明的生態網路,繪就美麗的綠色畫卷。

這一次都源於森林修復,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彭水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春季大行動”和“秋冬季百日大會戰”等,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37萬畝,是前一輪退耕還林總面積的4倍,綠量顯著增加,綠化效果顯現。

同時,彭水紮實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完成石漠化治理工程林業項目16萬畝,探索推行“高山防護林、中山用材林、平壩經濟林、旅遊沿線景觀林”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著力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綠化工程,完成荒山造林等其他人工造林17.7萬畝、封山育林38.95萬畝、森林撫育72萬畝,有力改善了縣域生態環境。

image.png

遊客在鳳凰花海休閒垂釣

生態林業

塑造宜居宜業家園

峰巒疊翠,流水潺潺。

時下,岩東鄉河壩村渝佳晚熟青脆李基地格外熱鬧,1300畝的青脆李,種植已達6年之久,全程只使用農家肥,日常管護採用綠色防控,青脆李果汁豐富、果肉脆甜的特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採摘。

鄉村旅遊講求特色,河壩村的特色就是李子。近年來,村裏見縫插樹,邊角地、荒山溝都變成了精緻的果園,也被原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種李子,種出了河壩村的氣質,也種出了鄉親們的幸福。全縣以發展經果林為抓手助推脫貧攻堅,建成經果林35.7萬畝,經濟林建設實現鄉鎮全覆蓋,惠及102個貧困村1078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800元。

村莊綠起來了,庭院也跟著美起來了。現在,庭院種花種草也成為鄉親們居家生活的一種習慣。

全縣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大力推進“綠村”營造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覆蓋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梯次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強化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紮實開展烏江流域清潔大行動,快速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實踐證明,林業生態好了,秀美山村、生態果園就會成為聚寶盆、搖錢樹。下一步,彭水將大力實施“綠業”工程,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産業,加快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保護優先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靠山吃山,也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不過,吃山的方式大為不同。過去,山林承擔著“人口”“灶口”“牲口”的供給。

當下,愛林護林已經成為彭水綠色發展的新常態。

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底色,鄉村是林業的主戰場。近年來,彭水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保護森林植被,森林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生態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近年來,全縣整合各級財政資金,用於退耕後改善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縣財政按每畝補助100元的標準進行總量預算,保障退耕還林有序實施。同時,彭水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將其納入各級黨政重要工作議程,月通報、季檢查、後進約談、績效考核獎懲等多措並舉,推動彭水大地掀起國土綠化一輪又一輪的高潮,加快培育林業高品質發展新動能,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楊元忠 李紹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