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剪紙藝人黃濤:同時刻50張紙不變形,耗時一年半完成《巴渝民俗圖》

發佈時間: 2019-07-30 10:58:59 | 來源: 重慶晚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剪紙,中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被稱“刀尖兒上的藝術”。在南坪正街,剪紙藝人黃濤,靠著對剪紙的癡迷,耗時一年半完成《巴渝民俗圖》。不過,他的剪紙用的不是剪刀,而是刻刀,俗稱南派剪紙。靠著這門手藝,他開起了培訓班和剪紙公司,年銷售額近百萬。

▲黃濤耗時一年半,完成《巴渝民俗圖》。

一家三代 傳承南派刻刀剪紙

在南坪正街幹警大廈居民樓裏,一間50多平方米的民房內,墻壁上挂滿了各式各樣的剪紙,有重慶吊腳樓、過江大橋、渝中半島……一幅幅紅彤彤的剪紙將房間渲染得格外喜慶。仔細一看,剪紙線條細微之處小于米粒,不像是剪刀完成的作品。

剪紙的主人名叫黃濤,49歲,“這些剪紙的確不是剪刀剪的,全是用刻刀刻的。”他告訴記者,刻刀剪紙屬中國南派剪紙,靈秀纖細,多流傳于川渝、江浙地區。

黃濤6歲跟著父親學剪紙,“黃氏剪紙”經過爺爺和父親的傳承,到他這裡,已經傳承三代人,百餘年時間。上世紀90年代,黃濤在一艘三峽涉外遊輪上工作,業餘時間玩玩剪紙,“外國遊客對中國剪紙十分喜愛,剪紙一齣手就被搶購一空。”

獲得收益和成就感的黃濤,在2000年作出決定,要把剪紙當作事業來做,並註冊了重慶首家剪紙公司。

▲黃濤剪紙作品

一把刻刀 同時刻50張紙不變形

比起爺爺和父親剪的傳統圖案,到了黃濤手裏,他大膽改進融入山城現代元素。記者看到,黃濤的剪紙別於傳統的團花圖案,多數反映重慶城市風光和人文風俗,如洪崖洞、朝天門大橋、重慶棒棒、麻辣火鍋、重慶小面等。

紙好比魔術師手裏的魔術,而刻刀就是其中的靈魂。黃濤打開工具箱,裏面有五六把刻刀,大小不一,“每把刻刀都是我親手挑選的鋼材,親手打磨來的,仔細看,刀尖細如針。”

黃濤向記者演示刻刀剪紙,首先挑選合適的刻刀,將宣紙墊在蠟盤上,宣紙上鋪上樣紙。只見刻刀一上一下,在宣紙上翻飛,不時飄起紅色紙屑,無論豐富圖案,還是細如米粒的線條,黃濤都拿捏自如。

“刻刀剪紙有個技巧,必須時刻保持刻刀與紙面呈90度直角,斜刀會使宣紙受力不均,剪紙圖案變形不説,刻刀刀尖也可能被壓斷。”黃濤説,這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初學者別想一步到位。

“如果一次墊上20張宣紙,就能刻出20張剪紙。”黃桃説,他已能同時刻製50張宣紙而不變形,在重慶已知的就他一人能辦到。 

▲刻刀剪紙須時刻保持刻刀與紙面呈90度直角

一副剪紙 耗時一年半完成

“想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産生出理想中的好結果,必須從一開始就用心用力。”黃濤告訴記者,剪紙離不開刺孔鏤空等手法,一半實一般虛,關鍵在於線條的連接。

當然,除了基本功,一副好的剪紙作品需經歷選材、設計、構圖、刻畫,方才可成形。今日記者在屋裏見到了黃濤耗時一年半完成的《巴渝民俗圖》,採用宣紙和綾布作為材質,長約1.8米,寬44釐米,描繪了嘉陵江畔老重慶街景的繁榮景象。

記者看到,《巴渝民俗圖》剪紙整體成形,重慶棒棒、磨刀工、算命先生等傳統職業人展現在畫卷中;還有喝茶、乘涼、剃頭、打麻將等生活場景;而小面攤、豆花館、火鍋館等各式老店舖,則呈現出濃郁的山城特色。

“這幅作品靈感來自《清明上河圖》,經過前期采風尋找山城民俗景色拍下來留做原始材料;再到結構創意設計,這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最後剪紙刻畫成形,前後共花了一年半時間。”豐富的場景,細膩的人物,在黃濤的一刀一刻下,老重慶人繁忙而休閒的生活被刻畫的栩栩如生。

▲黃濤大膽改進融入山城現代元素

一門生意 刻刀剪紙年入百萬元

近年來,隨著剪紙在民間的流行,不少愛好手工的市民紛紛找到黃濤學習刻刀剪紙,前兩年,他還開起培訓班,一週一課,愛好者中有中小學生、外國留學生,還有小學教師。“黃老師每次講剪紙課,教室都擠滿了人,我就是從他那學會的剪紙。”南坪小學劉昊然説,他還專門買來刻刀工具,學習之餘就練練剪紙。  

如今,黃濤的愛人也和他一起經營著剪紙公司,他們生産的剪紙藝術作品,佔據了重慶市場大部分份額,“去年銷售額有七八十萬,今年預計會有百萬左右。”

黃濤還直言,儘管不同的風格賦予重慶剪紙不一樣的審美價值,但創新不足亦是阻礙重慶剪紙發展的絆腳石,要發展,就必須跟上時代,將傳統民間藝術溶入現代社會,持續創新,讓它走進千家萬戶。

記者手記>>>

剪紙——匠心傳承的文化符號

重慶剪紙,滿滿的喜慶和祈盼,貼合著重慶人的血脈,早已成為重慶這座城市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在山城永久傳承。

而有意中人,靠著一張宣紙、一把刻刀,一顆坐得住的心,花了大半輩子熱愛一件事,一次次刻畫出山城的市井百態、民風民俗,揚匠人不懈之精神,力促傳統文化之美。黃濤無疑就是這樣一位匠人。(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郎建榮 實習生 鐘佳岑/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