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重慶小夥把“中國傳統戲法”融入魔術表演

發佈時間: 2019-07-25 11:08:05 | 來源: 重慶晨報 | 作者: 劉波 實龍茜卓 吳旭洋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重慶小夥把“中國傳統戲法”融入魔術表演

重慶雜技藝術團魔術師李昊的表演很接地氣,他將仙人摘豆創新並帶上國際舞臺

表演魔術中的李昊。 上游新聞記者 劉力 攝

李昊在機場為旅客表演魔術。

每天晚上,在重慶國際馬戲城《極限快樂SHOW》開演前,觀眾們都會在劇場外欣賞到精彩的魔術互動表演。

表演魔術的人名叫李昊,21歲,是重慶雜技藝術團的一名魔術師。小夥子雖然年輕,但是表演卻十分嫺熟,常常贏得觀眾叫好。

李昊的魔術之所以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表演很接地氣。三仙歸洞、仙人摘豆、鴛鴦棒等這些中國傳統戲法,都被他巧妙地融入進了魔術中。

就在前不久,李昊就將中國傳統戲法——仙人摘豆進行創新,並帶上了國際魔術舞臺。

在“一帶一路”雲南省第三屆國際魔術大會上,李昊憑藉魔術作品《The fairy beans》(仙豆)獲得了近景組魔術比賽的一等獎。

驚艷

中國傳統戲法登上國際魔術舞臺

李昊參加的這場國際魔術比賽,可謂是高手雲集。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等國家的數十名魔術師輪番上臺施展“魔力”。

輪到李昊上臺表演了。他面帶微笑,洋溢著自信,可是一上臺卻坐在座位上“睡著”了。正當大家感到納悶時,現場音樂響起,李昊睜開眼,如夢初醒。

李昊看著面前桌上擺放的兩個空碗,一臉好奇。他拿起一隻碗,望向天空晃了晃,竟然晃出了幾顆種子。從碗裏變出種子,這個技法就是中國的傳統戲法——仙人摘豆。

之後,李昊把種子握在手裏,手再打開時,種子變成了一顆豆子。然後,李昊開始把玩這顆豆子,一會兒把它放在手裏,一會兒又把它放進碗裏。

在這個過程中,豆子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樣跟李昊玩耍嬉戲。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最後,李昊將五顆豆子變成了一個大圓球,再往桌上一扔,圓球又變成了一大片的種子。李昊隨手拿起幾顆種子放入碗中,沒想到種子在碗裏竟然發芽開花。

李昊的表演獲得了現場觀眾和評委的一致好評。評委們用“驚艷”來形容李昊的表演。

創新

讓上千年的傳統戲法煥發新魔力

李昊憑藉《The fairy beans》獲得了此次比賽近景組的一等獎。評委稱讚李昊的表演形式推陳出新,表演風格不落俗套、技術手法有創新,視覺效果顯著。

“《The fairy beans》其實是現代版的仙人摘豆,它的精髓與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技藝是一樣的。”李昊説,自己是將中國傳統戲法進行了“現代化”的創新,然後與魔術結合。

仙人摘豆是中國經典的傳統戲法之一。它是由宋代的幻術“泥丸”衍化而來。在中國古代,用於表演的豆子有丹藥、泥丸,被稱為“仙豆”、“仙丸”。

“這些傳統戲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現在,已經處於頂峰了,再想去超越和突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李昊説,這件事雖然很困難,但必須要去做。

在李昊看來,中國傳統戲法需要創新,這樣才能實現超越和突破,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他以傳統的仙人摘豆為例,這個戲法沒有故事線,與觀眾的互動也僅是猜一猜哪個碗裏有豆,有幾顆豆。

“中國傳統戲法雖然很經典,但是需要有更多魔力。”李昊説,自己創作的《The fairy beans》在保留仙人摘豆使用的代表性道具基礎上,從音樂、服裝、流程、手法、效果、故事線、意境都進行了全新設計,讓這個上千年的傳統戲法在魔術的舞臺上“開花結果”,煥發出新魔力。

傳承

將更多中國傳統戲法帶上國際舞臺

李昊與魔術結緣是在2009年。“我當時看到春晚上劉謙表演魔術,就覺得魔術太神奇了!”李昊説,從那以後,他就開始自學魔術。

李昊14歲時,在河北保定的一家魔術店遇到了自己的魔術啟蒙老師。18歲時,他正式拜師學藝,成為了韓派戲法的第五代傳人。

如今,李昊已經練習魔術7年。在7年時間裏,李昊一邊學習魔術,一邊研究中國傳統戲法。他認為這兩者之間,有著某種奇妙的聯繫。“二者的本質都是在表現神奇,但是戲法更注重文化,魔術更注重魔感效果。”

3年前,李昊有了將中國傳統戲法融入魔術的想法。於是,他選擇了仙人摘豆進行嘗試。3年裏,李昊對仙人摘豆進行了多次創新,並帶上了不同的舞臺。每一次表演結束後,他都會根據觀眾現場的反應,對表演做進一步完善,力求完美。

李昊認為,魔術不僅僅是呈現技藝,更重要的是抓住觀眾的目光、牽動觀眾的情感。如果能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戲法與魔術融合,就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李昊還在研究更多的中國傳統戲法,希望能夠把它們與魔術創新融合,將更多中國傳統戲法帶上國際舞臺。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實習生 龍茜卓 吳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