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我國上半年經濟基本面沒變

發佈時間: 2019-07-17 10:43:22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核心閱讀

透過數據看中國經濟,風向標展現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紅利,穩固的産業鏈增強底氣……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回應社會關切。

中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積極因素將會越來越多。

7月15日,中國經濟數據半年報公佈。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發佈會,針對中國經濟運作中的新特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進展,以及社會上對於中國經濟的新論點,逐一解讀。

詳看“風向標”,中國經濟自我迴圈能力強

用電量、能源消費量和鐵路貨運量,常常被視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經濟是否有活力,先看這些指標是否活躍。

看全社會用電量。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3.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其中,6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5%,增速比上月提高3.2個百分點。分産業看,一産、二産、三産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5.0%、3.1%、9.4%和9.6%,三産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看天然氣消費量。上半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49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8%,用氣需求平穩增長。其中,6月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3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6%。

看鐵路貨運量。上半年,全國鐵路發運煤炭12億噸,同比增長2.3%。截至6月30日,全國統調電廠存煤1.38億噸,平均可用27天,保持在較高水準。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自我迴圈能力強,工農業産品供給充足,物價平穩運作具有較強的基礎。”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説。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3%,處於6%—6.5%的預期目標區間;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94萬戶;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2%,漲勢溫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經濟運作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

孟瑋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依然錯綜複雜。從外部環境看,不確定性因素有所上升,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同步趨緩,地緣政治不穩定和經濟運作風險加大。從內部環境看,國內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經濟運作面臨著新的下行壓力,實體經濟困難仍然較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既要堅持底線思維,也要保持戰略定力。中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孟瑋説。

細算“供給側”,全面轉入結構性去産能、系統性優産能的新階段

中國經濟穩中有進,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紅利。

孟瑋介紹,上半年,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我國全面轉入結構性去産能、系統性優産能的新階段。在煤炭領域,年産30萬噸以下煤礦分類處置方案正研究制定。達不到安全環保品質要求的煤礦,堅決退出。鋼鐵方面,對問題較為嚴重的廣東省泰都鋼鐵等違法違規新增産能,進行核查通報。有關部門還將於三季度開展鋼鐵、煤炭領域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産能工作督導檢查,堅決防止已退出産能死灰複燃。

債轉股是推動結構性去杠桿的重要途徑。截至6月30日,我國市場化債轉股簽約金額約2.4萬億元,實際到位金額達1萬億元,資金到位率提升到41.5%,涉及資産負債率較高的200多家企業。其中,今年以來,市場化債轉股新增簽約金額約3900億元,新增落地金額約3800億元。

降成本方面,今年提出了8方面27項任務,目前各單位正在抓緊推進落實,預計今年將為企業和群眾減負3000億元以上。孟瑋介紹,7月1日起第二批降電價的措施正式開始執行。加之4月1日開始執行的第一批降電價的措施,兩批措施累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約846億元,其中降低一般工商業企業用電成本810億元。

補短板各重點領域也取得積極進展。截至6月底,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179萬套,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新開工4項、累計已開工137項,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要工程如期竣工,金沙江拉哇水電站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效。國家發改委及時下達201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72.3億元,協調財政部下達地方政府債務資金1293億元,有力保障了各地2019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下一步,我們將精準聚焦補短板重點領域,加強重大項目儲備,抓緊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加強項目資金保障,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持續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切實防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著力抓好補短板、穩投資各項重點工作。”孟瑋説。

駁斥“唱衰論”,中國製造業外遷規模不大,且以中低端企業為主

近期,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一些人對中國産業鏈的穩定性與可控性産生了懷疑。更有媒體刊登了部分中國企業外遷的報道,並由此判斷中國經濟“不行了”,甚至拋出“唱衰”中國製造業的論調。

到底怎麼看待當前中國企業到海外辦廠的現象?中國的産業鏈還安全嗎?

“近年來,隨著國際産業分工和全球産業佈局的深度調整,中國製造業已經進入到了轉型升級、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企業到國外設廠經營的情況,是正常現象。”孟瑋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説規模龐大、門類齊全,在國際産業分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物美價優的産品,為各國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孟瑋分析,企業到海外辦廠的原因比較複雜,有些出於要素成本考慮,向勞動力等成本比較低的地方轉移;有的是基於發展戰略需要,主動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也有極少數企業是為了規避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

“企業外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慮諸多的因素,包括運營成本、産業工人、供應鏈配套以及交通運輸乃至製造業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孟瑋介紹,最近發改委調研發現,近兩年有一些已經外遷的企業因為水土不服紛紛回流。例如不少來自東莞的製鞋企業就關閉了東南亞的工廠,回到國內發展。

孟瑋表示,中國製造業外遷規模並不大,而且以中低端企業為主,對中國經濟增長、産業升級、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影響總體可控。

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繼續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重點是要發揮好我國産業體系、國內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將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即要著力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準開放;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釋放內需市場的潛力;著力補齊産業鏈短板,提升産業鏈水準;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對製造業發展的吸引力。

“我們相信,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絕大多數企業會繼續留在中國深耕發展,也會有更多的企業來中國投資興業,謀求新的更大發展。”孟瑋説。